孟凡一,趙 軍,金 弘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不寐,又稱“不得臥”、“目不瞑”,是指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而言。輕者入睡困難,重者徹夜不能成寐。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工作壓力的增加,不寐發(fā)病正呈日益增多的趨勢。不寐可引起病人焦慮、抑郁或恐懼心理,導致精神活動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故不寐已成為全世界最關注的難治性疾病之一[1]。筆者采用肝經(jīng)俞募配穴法結合中藥治療肝郁化火型不寐證34例,臨床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自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針灸一科門診病人,其中男46例,女48例。隨機分為中藥組(28例)、針刺組(32例)和針藥結合組(34例)。其中病程最長者15年,最短20天。年齡最小者18歲,最大者65歲。3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如下:①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不眠;②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多夢等癥;③經(jīng)各系統(tǒng)和實驗室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證屬肝郁化火型:心煩不能入睡,煩躁易怒,胸悶脅痛,頭痛面紅目赤,口苦,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1.2.2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參照1995年《中國精神科學會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擬定:①以睡眠障礙為幾乎唯一癥狀,其它癥狀均繼發(fā)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不適、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礙每周至少發(fā)生3次,并持續(xù)1個月以上;③失眠引起顯著的苦惱或精神障礙癥狀,活動效率下降或妨礙社會功能。
1.3 納入標準 必須符合下列標準:①符合上述不寐的診斷標準;②符合上述中醫(yī)不寐辨證分型中之肝郁化火型;③能配合標準療程治療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有下列各項問題即排除: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②有嚴重的肝、腎、心、腦病者或臟腑有器質性病變者;③全身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若有服用西藥之安眠藥、助眠劑或鎮(zhèn)定藥物,未能在第1周遞減至零,第2周完全應用中醫(yī)治療者。
2.1 中藥組 口服湯劑丹梔逍遙散加減[2],方藥組成如下:柴胡 15 g、當歸 20 g、白術 15 g、茯神 20 g、炙甘草15 g、薄荷15 g、酸棗仁20 g、夜交藤30 g、合歡皮30 g、丹皮15 g、梔子15 g。每日1劑,水煎混合取200 ml,分早晚分服。7天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
2.2 針刺組 選穴為:肝俞、期門。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針,快速進針。一般采用捻轉、提插相結合的補瀉手法,不另行其他手法;以局部酸脹為度,以上各穴均留針30 min,7天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
2.3 針藥結合組 采用上述針刺與中藥相結合,選穴及操作方法同針刺組,同時口服中藥湯劑丹梔逍遙散加減,方藥及服法同中藥組。7天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采用國際標準統(tǒng)一睡眠效率值公式[3]:睡眠率=(實際入睡時間/上床至起床總時間×100%)。根據(jù)WHO最新頒布的睡眠率檢測法,痊愈:癥狀消失,睡眠率達75%以上,停服安眠藥;顯著:癥狀緩解,睡眠率達65%以上,停服安眠藥;有效:癥狀改善,睡眠率達55%以上,基本停服安眠藥或藥量減少3/4;無效:癥狀如前,睡眠率在55%以下,靠安眠藥維持。
3.2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治療前后睡眠率總分改變用自身配對t檢驗,3種療法對睡眠率的影響先計算相應指標的差值,再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3.3 治療結果 療效結果見表1、表2。
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率比較(±s)
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率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組別 中藥組 針刺組 針藥結合組治療前34.84 ±4.92 34.78 ±5.07 35.86 ±5.01治療后 67.14 ±7.83△ 66.74 ±9.52△ 69.77 ±6.87△
由表1可見治療前后3組患者睡眠率組內比較均有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3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由表2可見針藥結合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純中藥治療組或者單純針刺治療組(P<0.05)。
臟腑陰陽協(xié)調、氣血調和是人體睡眠正常的基本條件,而肝主疏泄、主藏血的功能與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寐最常見的原因是精神緊張、興奮、焦慮、憂郁等精神因素所致,而肝對情志活動的調節(jié)有著重要的作用。
丹梔逍遙散養(yǎng)血健脾、疏肝清熱。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暢其氣機,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3藥同用,以補肝體而和肝用,氣機調暢,肝郁則疏。茯神、白術、甘草運脾除濕、益氣和中,不僅有培土榮木之功,亦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意,佐用少許薄荷增強疏肝理脾作用。加梔子、丹皮疏肝而不忘清熱涼血。酸棗仁、合歡皮、夜交藤合用既寧心安神又條達肝氣。肝氣疏通,使肝的疏泄和藏血的功能正常,從而臟腑協(xié)調,則神魂自安。
俞募相配是針灸取穴配伍方法之一,又稱前后配穴?!峨y經(jīng)·第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陰病行陽,陽病行陰。”[4]因此俞穴和募穴與各自所屬臟腑有密切關系,而且不寐病機復雜,中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病根本在于心神不安、肝失條達、氣血陰陽平衡失調所致[5],而肝乃將軍之官,主疏泄、司氣機、藏血,與人體陰陽平衡、氣血運行和精神情志活動密切相關。肝在生理上與心母子相生,與膽互為表里,與脾胃相助為理,與腎同源互生,肝與其他臟腑的關系密切,也是肝與不寐有密切聯(lián)系的原因[6]。筆者針刺選取肝經(jīng)俞募穴肝俞和期門為臟腑之氣會聚之處,通過針刺達到調理肝經(jīng)的功能以平肝降火。同時配合丹梔逍遙散加減以協(xié)調臟腑,平衡陰陽,疏通經(jīng)絡,從而達到平肝降火、寧心安神的作用,實現(xiàn)從病理性的睡眠狀態(tài)向正常生理性睡眠的轉化,達到治療不寐的目的。
近年來有報道顯示電針肝俞通過抑制交感神經(jīng)過度興奮,使島葉皮質缺血神經(jīng)元興奮性降低,腦組織NPY釋放減少而對抗腦缺血損傷[7]。超聲刺激期門穴可降血脂,改善血液粘稠度,減輕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腦部血流量[8]。由此可見針刺肝俞-期門穴可以抑制交感神經(jīng)過度興奮,改善腦部血液供應,達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1]奚玉鳳.失眠癥的針灸特點及臨床研究探討[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9):51 -52
[2]裘昊,求曉恩,袁明.丹桅逍遙散加減治療肝郁型失眠56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3,13(6):380
[3]陳幸生.芒針透刺治療失眠癥52例對照觀察[J].中國針灸,2002,22(3):157 -158
[4]裘雪亭.俞募配穴在臨床上的應用[J].云南中醫(yī)雜志,1980(5):21-22
[5]葉淑蘭.針藥結合治療老年頑固性失眠58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6):16 -17
[6]崔應麟,王松齡,劉偉.失眠的中醫(yī)診療進展[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23(5):82
[7]李鐵浪,嚴潔,鄧常青,等.電針不同穴組對急性腦缺血大鼠NPY及其基因表達的影響[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6(2):43-45
[8]邢潔,羅陸一,葉學強,等.超聲波刺激期門穴位對血脂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10):88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