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芹
(江蘇省射陽中學 江蘇 射陽 224300)
我們知道,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提問”這種教學方法經(jīng)常使用。有效的課堂提問,能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達到啟發(fā)學生心智,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筆者通過實踐探索,積累了一些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提出問題首先要明確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易混淆和易疏忽點,或典型的錯解,以此為基礎做適當“改造”,構成問題。這樣能針對學生普通存在的困惑與知識缺陷,一舉中的。
例如,在講解淀粉水解程度的測定時,若要檢驗水解程度則必然要檢驗葡萄糖的存在,而無論是用銀鏡反應還是用氫氧化銅懸濁液來檢驗,這兩個實驗都必須在堿性條件下進行,所以在加銀氨溶液或氫氧化銅懸濁液之前,必須要加氫氧化鈉溶液將作催化水解淀粉的硫酸中和掉,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問題漏掉加堿中和這一步,讓學生判斷,從而加深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記憶。
為使所提問題能促進學生逐步解開所產(chǎn)生的 “懸念”,教師可通過一系列設問逐級推出問題的“焦點”,一層一層地誘發(fā)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
例如,在講解醋酸與碳酸鹽的反應時,教師可以針對反應原理提問:
(1)在化學反應中一般是強酸制取弱酸還是弱酸制取強酸?
(2)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強,那醋酸能和碳酸鈉反應嗎?
(3)食醋能除水垢嗎?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可以通過實驗讓學生探究一些科學結論。
例如:在講解金屬活動性強弱的比較方法時,先設計實驗Na、Mg、Al三種金屬分別與水和同濃度的酸的反應,然后設計幾個問題。
(1)三種不同金屬與水或酸反應的劇烈程度(即置換出氫的難易程度)有何不同?
(2)三種金屬與水或酸的反應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三種金屬作氧化劑還是還原劑?體現(xiàn)了什么性質(zhì)?強弱如何?
這樣通過實驗、探究提問,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不容易遺忘。
提問一些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問題,能創(chuàng)造生動愉悅的情景,令學生心生疑竇而造成懸念,產(chǎn)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明確學習思考的方向,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例如:在講蛋白質(zhì)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在新課之前提出這樣的幾個問題:
(1)你知道如何加工咸鴨蛋與松花蛋?它們的加工原理相同嗎?為何咸鴨蛋的蛋黃會冒油?
(2)臭豆腐為何聞起來臭而吃起來香?
相信有了這樣的幾個問題的提出,一定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不失科學性的前提下,如能通過常識性事例入手,巧妙地結合化學問題,營造一個求知的良好學習氛圍,從中“頓悟”問題之關鍵,則可加深對有關知識的理解。
例如,無論是從實驗操作還是理論解釋的角度來處理有關鋁及其化合物的問題,學生總是容易忽視鋁表面的保護膜(Al2O3),教師可通過設問“鋁是活潑金屬,為什么可用鋁制成各種生活用品,如鋁鍋可用來燒水做飯呢?但為什么家用鋁鍋不能長期存放酸性或堿性菜肴?”從這一生活常識中,學生就可以領悟到問題的實質(zhì)。
比較法教學是有效教學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例如在學完同位素、同素異形體、同系物和同分異構體之后,防止學生對這四個概念混淆可以設計以下的表格幫助學生比較記憶,同時指導了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去學習容易混淆的知識點。
同位素 同素異形體 同系物 同分異構體研究對象相同點不同點舉例
如果設疑較難,學生將會出現(xiàn)知識與技能方面的障礙,教師應適時點撥,或作必要的暗示,或設計一些預備性問題,使學生領悟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例如,在演示電解CuCl2實驗結束后,教師提問:為什么通電時CuCl2分解成Cu和Cl2,而水不分解?該問題跨度大,學生可能表現(xiàn)出惑而不解,教師若將其分解成系列問題:
(1)通電前,CuCl2溶液中有哪些離子?其運動情況如何?
(2)通電后,溶液中離子的運動情況有何變化?
(3)在兩極附近,分別聚集有哪些離子?它們的放電傾向如何?
(4)在陰、陽兩極最易放電的分別是什么離子?
(5)兩極的電極反應和總反應怎樣表示?
這些預備性“問題組”起到了“跳板”的作用,學生可輕松回答,也就順理成章地理解了電解的原理。這種用組合式問題構成的臺階,有助于降低學習難度和排除思維障礙。
遺忘曲線告訴我們,知識需要定期的回憶再現(xiàn)方可記牢。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會提問一些以前的知識點,從而溫故而知新。
例如:在學完硫酸之后,為了復習硫酸有關的性質(zhì)可以設計以下的問題:
硫酸在下列用途或反應中各表現(xiàn)的性質(zhì)是:
A.強酸性 B.難揮發(fā)性 C.吸水性 D.脫水性
E.強氧化性 F.高沸點性
(1)干燥 H2、SO2等氣體 ________;
(2)用鋁槽車裝運濃硫酸________;
(3)清洗鍍件表面氧化物________;
(4)濃硫酸使?jié)駶櫴镌嚰堊兗t,后來又變黑_____;
(5)膽礬中加入濃硫酸,久置變?yōu)榘咨勰撸撸撸撸?/p>
(6)蔗糖中加入濃硫酸,形成“黑色發(fā)糕”______。
根據(jù)學生水平設計問題,才是推動教學和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強大動力。鑒于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發(fā)展的不平衡,在充分考慮學生整體水平提問的同時,應當兼顧“兩極”學生的需要,尤其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應當由易到難設計問題的臺階,從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入手,逐步引導他們獨立地解決較復雜的化學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筆者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些老師在提出問題后,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讓學生回答,顯然這樣是達不到提問的目的的。當然,等候時間太長也不好,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提出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如果一個問題有多種回答,學生必然要權衡各種可能,那么等候時間應該長一些,而當回答必須是正確、快速堅定時,等候時間應該短一些。
下面就是筆者在教學中遇到的一個例子:
教師:我們昨天學習了乙醇,乙醇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的反應機理是什么?是否所有的醇都能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
劉同學:乙醇催化氧化時斷掉了羥基上的一個氫原子以及與羥基相連的碳上一個氫原子,至于所有的醇類都能發(fā)生催化氧化……(此時,學生有些不確定,老師需要耐心等待)
劉同學:……對了,既然乙醇要斷掉羥基上的一個氫原子以及與羥基相連的碳上一個氫原子,所以當一個醇與羥基相連的碳上沒有氫原子時,這個醇則不能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
通過這個例子發(fā)現(xiàn)等候時間的增加對于學生的回答會有以下影響:學生會對問題給出更長的回答,學生會愿意作出更多的回答,學生對于他們的答案會更肯定一些。一般來說,在問下一個問題、重復前一個問題,或是叫另一個學生回答之前,應該至少等待5秒鐘,如果是開放性的問題,則時間應更長,15秒比較恰當。筆者通過實踐證明,等候時間對于學生的回答有著多么重要的影響。關于提問的等候時間,如果初為人師,在問題和問題之間的停頓比設想的還應該再長一些。
初為人師往往易進入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自己問了一個問題然后自己回答,甚至有時學生已經(jīng)開始作答,卻被中途打斷,只能聽教師對答案的提示。例如:
教師:NH3和HF的熱穩(wěn)定性哪個更強?
學生:NH3……
教師:不,是HF。因為F元素的非金屬性比N強。
很顯然,這樣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本來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回憶思考得出正確的答案,但由于教師的包辦代替,讓學生覺得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錯誤,以至于根本不值得聽完,當然老師并非有意的,但給學生的感覺就是這樣。
我們作為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作出及時的評價。正確的回答應該得到肯定,學生回答后應該加以鼓勵,對準確的答案表示獎賞之外,還應對最新奇的、具有啟發(fā)性的回答表示獎賞,這會讓學生享受到問題帶來的挑戰(zhàn)和激動。教師此時就能傳達給學生這樣的信息,老師已經(jīng)聽到了并權衡了他的答案,否則會讓學生覺得他們的回答被忽視了,甚至站在那里,不知所措,非常尷尬。對于不正確的、不完整的,或是不恰當?shù)幕卮?,應該有進一步的探詢,或適當提示誘導,啟發(fā)幫助學生回答問題,千萬不能使用問題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實踐證明,教師的態(tài)度絕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所以我們作為教師有責任要保護好學生敏感的自尊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培養(yǎng)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的課堂提問也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質(zhì)量“增值”的重要途徑。提問有法,而無定法,教師的“問”是為了“不問”,是為了要使沒有問題的學生“有問”,這才是化學課教學的目的。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每個老師不斷探索,不斷實踐。
[1]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
[2]張建偉.基于問題式學習[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3)
[3]史紹典.高中課程方案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王祖浩,王云生.高中化學教學參考書化學2[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6
[5]張德偉,何曉芳.新課程與教學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