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
摘要:近十年來,民生新聞在各地方電視臺迅猛發(fā)展,同時也出現了庸俗化、破碎化等問題。民生新聞如何才能找到未來發(fā)展的突破口?本文以廈門和廣州的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為例,探索如何在電視民生新聞中注入人文情懷以及其對電視民生新聞未來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民生新聞;人文情懷;地方電視臺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091-02
在近十年的時間里,民生新聞在各地方電視臺遍地開花,但是,伴隨著自身的迅猛成長,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瓶頸也逐步呈現,出現了新聞內容過度瑣碎、新聞品質過度庸俗化、新聞形式過于單一、欄目風格日趨雷同等問題。電視民生新聞如何才能改變現狀,尋找到新的發(fā)展突破口?我國經濟發(fā)展比較快的廣東、福建等地的地方電視媒體,在不斷嘗試中找到了注入人文情懷這一突破口。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策劃、選題、制作技巧等方方面面,增加人文關懷、人文氣質、人文色彩,為電視民生新聞未來發(fā)展打開了新局面。
一、人文情懷的基礎:“國計”結合“民生”
當前電視民生新聞出現的視點庸俗、意義膚淺、輿論失衡等問題,不難看出有一個共性——格局太小,局限在“小民生”的“怪圈”里,無法獲得更大的發(fā)展。而在電視民生新聞中注入人文情懷的關鍵,如果用一句話來歸納,就是要“關注嚴肅命題下普通老百姓的命運與情感”,真正將“國計”與“民生”聯系起來。在大的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下,要對民生新聞報道有所突破,各地方電視臺在積極探索中,嘗試點面結合的方針,從只報道一些瑣碎小事的局限中走出來,把民生新聞與大的時代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結合起來,實現電視民生新聞中的“小民生”向“大民生”轉變,讓電視民生新聞從雞毛蒜皮、殺人放火等瑣碎、動態(tài)報道中走出來,充滿濃郁的人文情懷。比如,近期的新聞熱點,銀行卡收費問題,如果僅僅是官方發(fā)布的內容,只是政府出了幾項規(guī)定嚴格禁止銀行亂收費的項目。但是,這樣的金融事件又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廣州電視臺的民生新聞,就緊緊抓住這一選題,連續(xù)做了一個跟蹤報道,將“國計”與“民生”聯系起來,嘗試將民生新聞由“小民生”擴大到“大民生”。
2010年7月11日廣州電視臺推出《今日報道:銀行小收費名目多 市民模糊盼規(guī)范》,調查當前廣州各銀行卡收費現狀調查和市民盼望銀行卡收費規(guī)范化的期盼;2010年8月6日再推出《銀監(jiān)會整頓銀行收費 市民盼規(guī)范標準》,在報道銀監(jiān)會整頓銀行收費動作的同時,從銀行和市民兩方面,探討對銀行現階段收費各自的看法;2010年8月11日再推出《銀行7項服務若不收費 市民至少省35元》,將銀監(jiān)會和國家發(fā)改委共同起草的《商業(yè)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真正“落地”,不僅落實到廣州本地,而且還通過算賬、對比等形式,落實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將“國家大事”與“百姓生活”結合起來。其實,在日常的報道中,只要電視民生新聞的制作者有一種人文情懷,試著放寬眼界、關心一些大事,比如,國家出臺的關于貨幣政策、醫(yī)療改革、交通、就業(yè)等關乎民生的重大題材,都可以納入電視民生新聞的題材范圍。更關鍵的是,如何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用畫面語言、文字語言相配合,用老百姓看得明白、聽得懂的方式,展現這些看似深奧的政治經濟大問題。比如,國家的貨幣政策有所調整這樣的大事,可以從一個市民理財方式變化這樣的小角度入手,以小見大、由淺入深地做大電視民生新聞的格局。
二、擴大人文關懷范圍
從本質上來講,電視民生新聞所關注的就是人的問題,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現狀下,特別在一些經濟發(fā)展比較快的地區(qū),社會結構不斷分化、日益多元化,出現了不同的利益群體。因此,電視民生新聞應該要在以往的報道范圍之外,關注城市中新出現的人群、關注城市環(huán)境本身,在這些民生內容的報道中融入人文情懷,從而提高整個節(jié)目的品質和深度。
(一)增加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
近年來,電視民生新聞在關注城市居民的生活、情感方面,已經做得卓有成效,但是在一些城市中新出現人群,還沒有引起電視民生新聞的足夠重視。當代中國社會群體的分化不僅表現在經濟利益的分化上,同時也表現在社會知識和話語權的缺失上,這些群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弱勢群體”,電視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也應該要關注到這個群體。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電視臺的民生新聞,也開始重視對外來務工人員、社會底層人員等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比如,在2010年的暑假期間,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外來員工子女的生活狀態(tài),就引起了各地方臺的重視。在暑假期間,廣州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G4出動》,主動策劃了邀請外來員工子女觀看愛麗絲夢游仙境音樂劇的活動,總共邀請了500名外來員工和他們的子女。通過近一個多月的報名之后,欄目選擇有代表性的外來員工子女推出人物特寫系列報道。這些孩子中,有的是單親家庭的、有的從沒看過電影、有的畫畫很美、有的家務事做得特別好……這些堅強懂事惹人憐愛的孩子形象,出現在電視新聞中,不僅從各個側面反映出外來員工子女暑假生活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外來務工人員下一代的教育、生活等問題都一一得以呈現,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廈門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特區(qū)新聞廣場》,在這個暑假也積極關注外來員工子女問題。主要通過兩個手段實現:其一,推出了“外來員工子女暑期生活”系列報道,《身邊隱患多外來員工子弟暑期溺亡事故頻發(fā)》、《七成外來員工子女在街頭過暑期》、《外來員工子女如何過好暑假?社會資源利用美中不足》、《在社區(qū)整合多方資源 讓外來員工子女在“家門口”過好暑假》。這組系列報道從關注外來員工子女暑期安全出發(fā),再覆蓋到外來員工子女暑期生活現狀以及社會資源支撐等方面,全面、深入地描繪出城市中越來越龐大的外來員工子女的暑期生活現狀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其二,搭建愛心平臺,創(chuàng)建“晨露愛心車隊”,發(fā)動社會各界的愛心車主,邀請各基層社區(qū)的外來員工子女參觀廈門經濟特區(qū)紀念館、動漫愛心之旅等活動。在這一過程中,電視民生新聞不僅僅是一個事件的客觀報道者,而是更加積極、深刻地介入和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以上各地方臺的探索都說明,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電視民生新聞應該要更加主動地承擔起廣泛傳播社會公平、公正價值理念的責任,注意反映不同階層群眾和利益群體的意見、要求,通過有針對性的傳播服務,縮小各階層在知識、信息之間的差距。
(二)增加對所在城市的人文關懷
電視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除了關注人的問題之外,對于所在的城市、所處的環(huán)境,都應該給予適度的關注。因為人的命運與城市、環(huán)境的命運是捆綁在一起的,人的生活和情感是融在城市和環(huán)境當中的,電視民生新聞應該要記錄、關注城市發(fā)展的變化,并在新聞報道中注入人文情懷。
廈門電視臺《特區(qū)新聞廣場》,2010年6月推出的“鷺江號”搬遷的系列報道。“鷺江號”這艘接待船接待過包括鄧小平在內的國內外多位貴賓,見證了廈門經濟特區(qū)的發(fā)展歷史,它的命運折射出廈門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的命運。這艘接待船的這次搬遷,要用福建省唯一的特種大型車輛拖著,在城市當中穿行14公里,沿途樹木剪枝、交通燈變向、海滄大橋引橋隔離帶臨時拆除。新聞報道從“鷺江號”的這次搬遷入手,推出了《“鷺江號”游艇今夜將整船搬遷至廈門經濟特區(qū)紀念館》現場直播報道,并配合推出《“鷺江號”陸上行舟14公里 今天凌晨運抵特區(qū)紀念館》、《新聞鏈接:鷺江號前世今生》、《特寫:“鷺江號”老船長為“老伙伴”送行》、《“鷺江號”開始修繕 力求恢復歷史原貌》系列報道。通過這樣的方式,將“鷺江號”曾經輝煌的歷史重新呈現并記錄下來,其實也就是將廈門這座城市改革開放的重要發(fā)展歷史記錄下來,讓城市的人文記憶一代代傳承下去。
廣州電視臺《廣視新聞》最近推出了《尋找羊城失落的老戲院》的新聞報道,對廣州城內多處老戲院進行了報道,從現狀和歷史兩方面入手,讓這些承載了許多“老廣州”回憶的老戲院再次鮮活起來,不僅記錄和重現了廣州老戲院的發(fā)展歷程,而且也讓更多的人來關注承載廣州人文歷史的老戲院的命運。各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受眾主要是當地觀眾,如果在民生新聞當中,增加一些對城市、環(huán)境的關注,將能增加觀眾對城市的認知度和歸屬感,同時也讓民生新聞有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濃郁的人文氣息,不再輕飄飄地局限于各種動態(tài)新聞的報道中。
三、平民視角+本土風格=人文情懷的技巧
如果人文情懷在電視民生新聞中如此重要,除了在選題、關注范圍之外,怎樣才能在日常的民生新聞報道中注入人文關懷呢?各地方臺目前的探索經驗顯示,在民生電視新聞報道中注入人文情懷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記者在采寫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采取一些方法和技巧,把人文情懷真正落到實處。
(一)采寫中的平民視角
電視民生新聞很多時候反映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在反映這些問題的時候,記者的角度一定不能是居高臨下的,而應該是在民本意識的基礎上,以平民的視角來報道有關民生新聞。廈門電視臺《特區(qū)新聞廣場》在報道快速公交BRT上下班時候,人多擁擠的現狀時,推出了一組報道《BRT下班高峰實在擠!》、《鏈接:運力緊張是主因 正積極申購新車》、《上下班高峰期:BRT啟動大客流預案》。采訪中,記者沒有只停留于旁觀的角度,而是采取體驗式報道的方式,真正在站臺候車、在人流中上車、在車廂內乘車、穿越人群下車等方式,生動地展示出BRT上下班高峰期的擁擠程度,通過整個過程的展現,讓公共交通高峰期存在的問題通過電視鏡頭,得以直觀、生動的展現,非常有說服力,而且貼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樹立本土化風格
觀眾收看電視節(jié)目都有趨近性心理,對周圍的人和事尤其關心,要為民生新聞注入人文情懷,新聞報道中敘述風格本土化尤為關鍵。這里所說的本土化并非是指只報地方人、地方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本土的精神文化氣質和獨特地域文化氣息。廣州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G4出動》曾報道過,一家北京路上的牛尾湯老店搬遷到新址的新聞,這家老店的搬遷吸引了大量老饕客,通過他們回憶牛尾湯的古法制作、口感味道變化等信息,描繪出廣州從古至今流傳悠久的美食文化和記憶。這條民生新聞不僅是為普通觀眾提供了信息,更是傳達了一種意境,那鍋文火慢燉出的牛尾湯其實蘊藏著廣州人獨特的精神生活氣質。實事求是地講,目前電視民生新聞仍是各地電視臺收視率比較高的欄目,但是面對著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特別是都市報、網絡媒體上社會、民生新聞快速、深度的呈現,電視民生新聞的受眾面積、市場份額都呈現下滑趨勢。面對新時期的諸多挑戰(zhàn),電視民生新聞欄目能否突破目前發(fā)展中的瓶頸,改變傳統(tǒng)民生新聞的思維定勢,在民生新聞報道中注入人文情懷,補足民生新聞目前存在的“短板”,是電視民生新聞能否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