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淳 馬建偉 趙 俐
(廣西桂林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廣西桂林 541001)
桂林市川江水利樞紐是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補水樞紐工程之一,位于漓江上游支流川江上,工程的開發(fā)任務是以城市防洪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補水為主,結(jié)合發(fā)電等綜合利用。工程防洪保護對象主要為桂林市城區(qū),兼有對漓江沿岸的防洪減災作用;工程枯水期向漓江補水,是實施漓江生態(tài)環(huán)境補水的重要水源工程。
川江水利樞紐攔河壩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由左岸非溢流壩段、右岸非溢流壩段和溢流壩段組成。壩頂總長259m,壩頂高程278.00m,壩頂寬8m,最大壩高83m。(大壩下游立視見圖1)攔河壩上游面210.00m高程以上為鉛直面,220.00m高程以下壩坡為1∶0.2。左、右岸非溢流壩段下游壩坡為1∶0.8,起坡點高程270.00m,270.00m高程以上為鉛直面。
溢流壩段位于大壩中部靠左岸,長34.0m,布置2個表孔和1個中孔聯(lián)合泄洪。表孔采用開敞式WES型實用堰,堰頂高程266..00m,每孔凈寬10m,堰面曲線為Y=0.09478X1.836,溢流壩段下游面坡度為1∶0.8。溢流壩泄洪采用挑流消能型式,反弧段半徑為25m,挑射角25°,鼻坎高程226.34m。堰頂設弧形工作閘門。中孔布置在表孔中墩下部,進口底高程244.00m,孔寬4.0m,底坡i=0,進口段頂曲線采用橢圓曲線,進口底部前沿為圓弧曲線,半徑2m,進口兩側(cè)前沿為橢圓曲線,平板事故檢修閘門設在進口段之后,孔口尺寸為4.0×5.5m (寬×高),出口端設壓坡段,坡度為1∶4,后接弧形工作閘門,閘門孔口尺寸為4.0×4.5m (寬×高)。溢流壩段表孔邊墩厚度為2.5m,中墩厚9.0m。
水庫正常蓄水位為274.00m,設計洪水位 (P=1%)275.00m,防洪高水位為275.00m,校核洪水位為 (P=0.1%)275.17m,汛限水位263。31m,發(fā)電死水位為244.00m,水庫死水位為230.00m。在設計洪水位時的最大下泄流量為598m3/s,相應下游水位214.64m,校核洪水位時最大 下 泄 流 量 為 1463.5m3/s,相 應 下 游 水 位217.18m;中孔在汛限水位263.30m時的下泄流量不小于100m3/s。30年一遇洪水時下泄流量為474m3/s,相應下游水位為214.17m。
本試驗擬通過水工斷面模型試驗及整體模型試驗,研究泄水建筑物流態(tài)、泄流能力、體型優(yōu)化、消能效果、下游河床沖刷和防護措施,驗證樞紐布置方案的合理性,并針對試驗中存在問題提出修改意見,為初步設計提供技術(shù)依據(jù)。
中孔斷面模型試驗目的為:研究中孔進、出口體型對中孔泄流的影響,優(yōu)化中孔進、出口體型;驗證泄流能力;量測水面線、流速及壓力分布;研究大壩下游沖抗深度,觀測下游消能區(qū)流態(tài);評價工程安全性。
整體模型試驗的目的為:在中孔斷面模型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優(yōu)化中孔出口體型;研究表孔閘墩體型對泄流的影響,驗證泄流能力;量測水面線、流速及壓力分布及大壩下游沖抗深度;研究中、表孔單獨泄洪及聯(lián)合泄洪情況下下游沖抗深度、流態(tài);觀測各種泄流工況下游消能區(qū)流態(tài);優(yōu)化反弧半徑、鼻坎高程、挑射角,研究下游防護措施,評價工程安全性。
溢流壩段布置于河床偏左岸,壩基主要置于弱風化D2y3、D2y4巖層,巖性為砂巖、細砂巖局部夾泥巖,巖石堅硬,力學強度高;消力池下游沖刷區(qū)內(nèi)開挖及出露基巖為D2y3、D2y4巖層,巖性為泥質(zhì)粉砂巖、細砂巖局部夾泥巖,巖石堅硬,力學強度高。允許抗沖流速:砂卵石1~1.5m/s,強風化2~3m/s,弱風化4~5m/s;沖刷系數(shù):砂卵石1.8,強風化1.3,弱風化1.1。
川江水利樞紐溢流壩斷面模型試驗在室內(nèi)玻璃水槽中進行,玻璃水槽寬60cm,高1.8m,長20m。根據(jù)玻璃水槽尺寸,模型模擬34m長的溢流壩段,模型幾何比尺選用1∶56.7,斷面模型按重力相似設計為正態(tài)模型。模型壩體、閘墩和消力池用水泥漿刮制,過水表面均進行燙蠟處理。地形用1∶2.5水泥砂漿抹面,模型精度及相似性滿足試驗要求。
4.2.1 溢流壩泄流能力試驗及成果分析
本工程溢流壩的主要任務為宣泄洪水,降低水庫運行水位,保證水庫按預定的運行調(diào)度方案運行,確保水庫在汛限水位263.31m時下泄流量不小于100m3/s,并具有排污、排漂功能。根據(jù)溢流壩泄流任務,設計采用表孔與中孔聯(lián)合泄流方案,溢流壩工程布置圖見圖1。試驗模型上游地面高程按205m高程模擬,溢流壩下游地形按207.63m高程模擬。
敞泄各級洪水流量工況下,泄流能力試驗結(jié)果見表1和圖2。
斷面試驗結(jié)果表明,從試驗結(jié)果來看,上游水位的試驗結(jié)果和設計值低0.00~0.40m,說明模型試驗的過水能力和設計計算值相近,高水位時大于設計值,設計方案滿足要求。
表1 表孔與中孔聯(lián)合泄流方案的泄流能力試驗結(jié)果
4.2.2 溢流壩中孔泄流能力試驗及成果分析
在汛限水位263.31m下,關(guān)閉表孔,在中孔全部開啟和局部開啟3m、2m、1m時的泄流能力試驗結(jié)果見表2,圖3。
從表2可看出,中孔在汛限水位263.31m時下泄流量為262m3/s,滿足汛限水位下設計下泄流量不小于100m3/s的要求。此外,各開度下中孔的流量系數(shù)試驗值均在正常范圍。
圖1 表孔與中孔聯(lián)合泄流的泄流能力曲線
圖2 中孔泄流能力試驗曲線
4.2.3 流態(tài)分析
(1)表孔與中孔聯(lián)合泄流
①Q(mào)=1463.5m3/s(校核工況)。壩前水流較為平靜,沒有出現(xiàn)旋渦等不利水流現(xiàn)象;水流經(jīng)過表孔堰頂后平順下泄,堰面水流分布均勻;中孔下泄水流底部脫離下游壩面,水流墜落點在溢流壩反弧段的最低點處,沒有出現(xiàn)水流反射現(xiàn)象;中孔出流橫向擴散不明顯。由于受中孔下泄水流的影響,表孔下泄水流被擠向兩側(cè),造成表孔和中孔的水流匯合后,兩側(cè)的水深大于中間,兩側(cè)的水面低于導墻頂,但有水花翻越導墻。水流經(jīng)挑坎末端處向下游方向挑射,并向兩側(cè)展開,下泄水流水舌挑距約為94cm,水流在沖坑內(nèi)翻騰旋滾強烈,沖坑下游水流較平順。
②Q=598m3/s(設計工況)。壩前水流較為平靜,沒有出現(xiàn)旋渦等不利水流現(xiàn)象;水流經(jīng)過表孔堰頂后平順下泄,堰面水流分布均勻;中孔下泄水流脫離下游壩面,水流墜落點在溢流壩反弧段的最低點附近,沒有出現(xiàn)水流反射現(xiàn)象;中孔出流橫向擴散不明顯。表孔和中孔的水流匯合后,兩側(cè)的水深大于中間。水流經(jīng)挑坎末端處向下游方向挑射,并向兩側(cè)展開,下泄水流水舌挑距約為79m,水流在沖坑內(nèi)翻騰旋滾強烈。
③Q=474m3/s(消能防沖工況)。壩前水流平靜,沒有出現(xiàn)旋渦等不利水流現(xiàn)象;水流經(jīng)過表孔堰頂后平順下泄,堰面水流分布均勻;中孔下泄水流沒有完全脫離下游壩面,水流墜落點在溢流壩反弧段的上游側(cè)。水流經(jīng)挑坎末端處向下游方向挑射下泄水流挑距約為57m,水流在沖坑處翻騰旋滾強烈,沖坑下游水流平順。
④Q=296m3/s。上游水位與溢流堰頂即表孔底部平齊,無水流從表孔溢出,單獨由中孔泄流,中孔進口水流均較為平靜,中孔出流沒有脫離下游壩面,水流墜落點在直線段與反弧段連接處附近,水流經(jīng)挑坎末端處向下游方向挑射,挑坎處水流穩(wěn)定,在挑射過程中逐漸向兩側(cè)展開,下泄水流水舌挑距約為37m,水流在沖坑處形成輕微的旋滾,沖坑下游水流向平順。
(2)中孔獨立泄流
在汛限水位263.31m下,關(guān)閉表孔,中孔全部開啟和局部開啟3m、2m、1m時的泄流態(tài)如下:
①中孔全開。中孔進口水流均較為平靜,中孔下泄水流沒有完全脫離下游壩面,水流墜落點距離中孔出口水平距離約19.8m,水流經(jīng)挑坎末端處向下游方向挑射,并向兩側(cè)展開,下泄水流水舌挑距約為57m。
②中孔開3m。中孔進口水流均較為平靜,中孔下泄水流沒有脫離下游壩面,水流墜落點距離中孔出口水平距離約19.8m,水流經(jīng)挑坎末端處向下游方向挑射,并向兩側(cè)展開,下泄水流水舌挑距約為50m。
③中孔開2m。中孔進口水流均較為平靜,中孔下泄水流沒有脫離下游壩面,水流墜落點距離中孔出口水平距離約23m,水流經(jīng)挑坎末端處向下游挑射,挑距約為42m。
④中孔開1m。中孔進口水流均較為平靜,中孔下泄水流緊貼下游壩面,水流經(jīng)挑坎末端處向下游方向挑射,挑距約為28m。
本次動床沖刷試驗采用散粒體制作動床模型,根據(jù)設計方提供的河床基巖抗沖流速3~4m/s,按照伊茲巴什公式計算,取沖料當量粒直徑為5~10mm。試驗的沖刷時間不少于3h。
分別取30年一遇消能防沖建筑物的設計洪水標準(Q=474m3/s)、溢流壩100年一遇設計洪水(Q=589m3/s)、汛限水位263.31m 下中孔敞泄(262m3/s)三個工況進行動床沖刷試驗。
試驗結(jié)果見表3,下游沖刷情況見圖3、圖5。
表3 斷面模型試驗最大沖坑深度表
圖3 下游河床沖淤圖(Q=598m3/s)
圖4 下游河床沖淤圖(Q=474m3/s)
圖5 下游河床沖淤圖(Q=262m3/s)
從測試的三個流量來看,下游沖坑深度隨下泄流量加大而增加,沖坑深與水舌挑距的比值均小于規(guī)范值1/2.5,故沖坑不危及大壩的安全。
(1)泄流能力試驗結(jié)果表明,采用表孔與中孔聯(lián)合泄流方案時,上游水位的試驗結(jié)果較設計值略低,說明模型試驗的過水能力和設計計算值相近,高水位時略大于設計值,泄流設計方案滿足要求。(2)中孔泄流能力試驗結(jié)果表明,中孔在汛限水位263.31m時閘門全開的下泄流量為262m3/s,滿足汛限水位下設計下泄流量不小于100m3/s的要求。
(3)30年一遇消能防沖建筑物的設計洪水標準(Q=474m3/s)、溢流壩100年一遇設計洪水(Q=589m3/s)、汛限水位263.31m 下中孔敞泄(262m3/s)三個工況的動床沖刷試驗結(jié)果表明,下游沖坑深度隨下泄流量加大而增加,沖坑深與水舌挑距的比值均小于規(guī)范值1/2.5,沖坑不危及大壩的安全。
1 《混凝土重力壩設計規(guī)范》(SL319-2005)
2 川江水利樞紐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桂林:桂林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2009
3 《川江水庫水工模型試驗研究》,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