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方容 李運方 王志軍
(廣東省佛山市第五人民醫(yī)院,528200)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異常,骨脆性增加,骨折易感性增加的一種全身骨病。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全身骨痛,以腰膝酸軟無力、步履艱難等為主要表現(xiàn)。筆者采用艾灸帶脈為主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療效好,現(xiàn)報道如下。
所選病例全部來自我院康復科住院患者,共60例。采用簡單隨機方法分為對照組30例,治療組(對照組基礎上+艾灸)30例。兩組年齡、性別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選病例均應用雙能量X線骨密度儀做腰椎骨密度(BMD)測量,確診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1],均有明顯骨痛。排除繼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無嚴重心、肝、腎疾病。近3個月內未應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對照組:服用鈣爾奇-D片,每次1粒,每天1次;維生素AD片,每次1片,每天1次。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艾灸治療。定位:患者取側臥位,在第11肋骨游離端直下,與臍水平線為帶脈穴,向前繞五樞、維道穴,向后繞腰間一周。方法:取艾條1根,從艾條底端點燃,先灸背側,待局部紅暈擴散至整個腰間,再灸腹側,從左帶脈向前沿五樞、維道穴環(huán)繞至右側帶脈穴,令腹部充滿熱感后,在雙側帶脈穴停滯時間稍長,采用懸灸法,前1個月每天1次,之后1個星期2次。
分別于治療1個月后、6個月后觀察療效。囑患者忌食海鮮、辛辣食物。
每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骨質疏松程度和骨密度值的比較。治療前后采用癥候積分觀察癥狀好轉程度:①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②不能立行30min以上。③身材短縮。④肢體畸形。⑤關節(jié)功能障礙。其中患者主動陳述者記4分;問診中獲得患者癥狀顯著或持續(xù)出現(xiàn)者記3分;時輕時重或間斷出現(xiàn)者記2分;輕或偶爾出現(xiàn)者記1分;無上述癥狀者記0分;有骨折者記6分。
骨質疏松程度:按照日本慈惠醫(yī)大標準將L3椎體骨小梁分為4級:0級:正常骨小梁;l級:水平骨小梁減少,縱行骨小梁清晰;2級:水平骨小梁明顯減少,縱行骨小梁稀疏;3級:水平骨小梁大部分消失,縱行骨小梁模糊[2]。
用雙能量X線骨密度儀檢測腰椎骨密度。
1個月后及6個月后均進行前后癥狀積分觀察。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s)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s)
個月后對照組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1個月后 6 30 24.97±7.92 17.02±6.51 13.25±5.27治療組 30 25.06±7.25 10.78±4.25 6.84±3.67*Δ
表1提示,兩組患者經(jīng)1個月治療后,癥候積分均明顯下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亦有顯著性差異(P<0.01)。6個月后,兩組癥狀積分仍有下降趨勢,與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亦有顯著性差異(P<0.01)。
骨質疏松分級:對照組0級治療前0例,1個月后0例,6個月后0例;1級治療前11例,1個月后12例,6個月后16例;2級治療前15例,1個月后14例,6個月后11例;3級治療前4例,1個月后4例,6個月后3例。治療組0級治療前0例,1個月后0例,6個月后1例;1級治療前11例,1個月后14例,6個月后19例;2級治療前13例,1個月后12例,6個月后8例;3級治療前5例,1個月后4例,6個月后2例。治療組6個月后復查,與治療前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治療前與治療后1個月各組骨質疏松程度變化很小,對照組無1例3級者向2級轉化,治療組亦只有1例。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半年后兩組骨質疏松程度均好轉,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治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骨密度改變:患者治療6個月后復測骨密度,增加≥5.6%為有效,<5.6%為無效。對照組有效11例,有效率36.67%;無效19例,無效率63.33%。治療組18例,有效率60.00%;無效12例,無效率40.00%。治療組與對照組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常伴有全身骨痛現(xiàn)象,但因其病情發(fā)展緩慢,仍有約30%~50%的患者無明顯骨痛等癥狀,但是多數(shù)患者會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腰背痛(70%~80%)、駝背變矮、抽筋等[3]。背痛沿胸腰椎兩側擴散,臥位減輕,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輕夜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等負荷增加時疼痛加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帶脈屬奇經(jīng)八脈之一,帶脈圍繞腰部一周,能約束縱行諸脈,其位置承上啟下,乃人體運動之中軸;同時帶脈行于腰腹,《脈經(jīng)·平奇經(jīng)八脈病》云:“(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脾胃氣虛,則腰臍之氣閉,腰臍之氣閉,則帶脈拘急”,這些與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常伴有腰背痛、腹脹及雙側大腿內側疼痛的癥狀十分吻合。艾灸帶脈可溫養(yǎng)脾胃,調節(jié)十二經(jīng)氣血,緩解腰背痛,促進骨折愈合,從而治療骨質疏松癥。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艾灸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綜合癥狀明顯減少,尤其疼痛明顯減輕;骨質疏松程度亦減輕,骨密度亦明顯增加。說明艾灸帶脈可明顯改善老年性骨質疏松患者的骨痛等癥狀,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質疏松。中醫(yī)強調預防勝于治療,適當?shù)剡\動和曬太陽,適當補充鈣質是必須的。
[1]沈霖,楊艷萍,謝晶,等.國人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研究.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3,11(2):1241-1243.
[2]趙文國,賀寶玲.骨質疏松癥的藥物治療新進展.中國綜合臨床,2003,19(1):13.
[3]洪曼杰,盧麗,王曉東,等.中藥復方護骨膠囊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的臨床研究.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8,14(12):89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