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明
近些年來原發(fā)性高血壓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該病又可引發(fā)腦卒中、冠心病與腎功能衰竭等疾病,該病的特點為發(fā)病率高、致殘率與病死率高,但是患者普遍認知率低、服藥率與控制率均低。高血壓患者的心理干預已經(jīng)在臨床中顯示出了較好的治療效果[1]。我院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對5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采用了心理干預聯(lián)合藥物進行綜合治療,取得了理想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患者均符合WHO/ISH指南制訂的標準,收縮壓≧140 mm Hg或舒張壓≧90 mm Hg,并且患者均無精神智力障礙。選取高血壓患者50例為治療組,49例為對照組。心理治療組50例中包括男30例,女20例,年齡(52.9±10.5)歲,病程為(6.4±1.9)年;對照組49例包括男28例,女21例,年齡(51.6±9.4)歲,病程為(7.2±2.3)年。所有患者均自愿簽定知情同意書,并了解其權利與義務。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對于心理治療組患者還需同時進行心理干預。初診階段,由接診醫(yī)生按患者病情、年齡、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屬進行講解有關高血壓的病因、臨床癥狀、治療方法、并發(fā)癥以及預后等知識[2]。在治療的第1周,首先要對本組的患者進行集中講授有關心血管病防治與健康方面的知識,醫(yī)生多對患者進行面對面的、具有強針對性的個體化心理疏導,卸下患者的思想包袱,使其情緒穩(wěn)定、身心放松。每周進行隨訪1次,詳細詢問病情與服藥情況,療程為1年以上。
1.3 觀察指標 使用臺式血壓計進行血壓監(jiān)測,治療前要求患者平靜休息10、15、20 min后測定血壓值并取平均值。顯效標準為患者舒張壓下降≧10 mm Hg并下降至正常值或收縮壓下降多于20 mm Hg;有效標準為舒張壓下降雖≦10 mm Hg,但是降至正常值或收縮壓下降10至19 mm Hg;無效標準為未達上述數(shù)值。降壓幅度可通過觀察兩組平均收縮壓與舒張壓的下降數(shù)值?;颊邔Ο熜У臐M意度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完成,最低0分,滿分1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1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有效率表示臨床治療效果,計量數(shù)據(jù)以表示,組間與組內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組間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心理護理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平均收縮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平均舒張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施治療1年后對照組總與心理治療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5.8%和100%,心理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血壓下降幅度比較 心理治療組血壓下降幅度明顯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血壓下降幅度比較(mm Hg,)
表2 兩組血壓下降幅度比較(mm Hg,)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項目 對照組(n=49) 心理治療組(n=50)平均收縮壓 10.26±4.19 25.60±6.71*平均舒張壓 6.69±3.17 13.31±4.36*
2.3 患者滿意度 心理治療組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分值為(8.23±1.16),而對照組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為(6.24±1.12),心理治療組的療效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著目前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原發(fā)性高血壓已被公認為是一種心身性疾病,該病與遺傳、飲食、內分泌以及心理等因素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5]。患者的心理特征、日常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對血壓的控制都發(fā)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高血壓控制是否有效,往往取決于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好壞。如果依從性不好時,患者血壓會持續(xù)走高,給患者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同時也加重患者心、腦、腎的損傷[3]。因此進行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在復診時教會患者如何合理地進行深、細的呼吸,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活動,如步行鍛煉,上下樓梯等活動。必須控制體質量以及每天食鹽量、合理補充鉀鹽、戒煙酒等[4]??傊?,心理干預聯(lián)合藥物綜合治療高血壓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孫建萍,牛建華,王愛紅,等.改善農村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依從行為的實踐.中華護理雜志,2004,39(4):310.
[2]趙冬,吳兆蘇,王薇,等.中國11省隊列人群基線血壓和7年累積心血管病發(fā)病危險的前瞻性研究.中華心血管雜志,2001,29(10):612-617.
[3]閻秀梅,王衍郁,王玉風.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6,27(6):766.
[4]張德芹.影響社區(qū)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因素及護理對策.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15):1626.
[5]楊清平,陳海光,李學蘭.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經(jīng)功能康復的影響.護理學雜志,2004,19(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