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虎猛,葉雪梅,安 利,王 淵
(1.第二炮兵工程學院401教研室,陜西西安 710025;2.空軍工程大學理學院,陜西西安 710025)
車載自組織網(wǎng)絡(Vehicle Ad hoc Network,VANET)因其具有提升道路安全、減少道路擁堵等優(yōu)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將VANET應用于智能交通系統(tǒng)中(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可以更好地幫助駕駛員提高行駛安全性。ITS在歐洲、日本和北美已進行了多年的廣泛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新技術來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和效率。之前大部分系統(tǒng)是集中式的,包括以路邊單元或基礎設施為依托的車輛與道路基礎設施通信系統(tǒng)[1-2]。近來年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注VANET,把它作為智能交通系統(tǒng)的補充或獨立部分。大量的研究項目已經(jīng)集中于車輛間的通信,車輛通信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互通,例如歐洲的PReVENT[3],日本的 InternetITS[4],德國的 Network on Wheels[5]等,這些項目極大地推動了VANET的發(fā)展。
VANET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6],針對VANET在通信方面的挑戰(zhàn)進行了詳細描述。盡管該領域的很多問題都還不確定,但根據(jù)之前的研究可以將VANET的主要應用分為兩類:輔助駕駛應用和安全應用。輔助駕駛應用的目標是給駕駛者提供舒適、高效的駕駛環(huán)境,如交通信息系統(tǒng)、導航系統(tǒng)、道路電子收費系統(tǒng)、地圖下載、視頻下載、道路游戲、互聯(lián)網(wǎng)訪問等,這些應用在未來將快速發(fā)展。安全應用的目標是通過車輛間安全相關信息的交換,提高駕駛者的安全水平。安全信息以文字或聲音的方式提供給駕駛者,或者用于安全系統(tǒng)的輸入,進行安全性能分析。該方面的應用有:前方車輛事故報警、左右轉彎輔助提示、車道變更警告、緊急剎車預警、道路狀況提示等。由于該類應用對數(shù)據(jù)的時延敏感度要求較高,因此要求車輛與車輛間要采用直接進行通信的模式。
任何一種安全應用都要求車輛間信息的交互。將這些消息分為兩類:心跳安全消息(Heartbeat Safety Message,HSM)和緊急報警安全消息(Emergency Alarm Safety Message,EASM)。這兩類消息對提升道路安全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因此它們所采用的消息分發(fā)機制也不同。HSM從其名字中可以看出采用的是一種周期性消息發(fā)送機制,主要用于通知車輛狀態(tài)信息(Vehicle Status Information,VSI),如車輛位置、行駛速度、行駛方向、加速度等,可以避免近距離的車輛車道變更、緊急剎車、錯誤的左右轉彎等帶來的危險,同時HSM也用輔助路由尋徑。緊急報警安全消息則用于已發(fā)生緊急事件的通報如:道路上特定路段上的交通事故、冰面、道路塌方等。從事故發(fā)生的時效性來看,通過HSM的發(fā)送可以在近距離事故發(fā)生前避免,而EASM是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通知更多的其他車輛來避免事故的進一步惡化和擴大。EASM是對已有事故的反應,因此其關鍵是在數(shù)據(jù)傳輸方面有著更高的優(yōu)先級。HSM和EASM相互協(xié)同,共同提升道路的安全性,文中對HSM及其發(fā)送頻率進行探討,為表述簡單,文中所指的安全消息均指心跳安全消息。
假設當車輛及時、正確地接收到安全消息后,駕駛員或者安全應用系統(tǒng)能夠采取正確措施避免事故的發(fā)生,從而達到安全的目的。從安全應用的角度考慮,應當關注的是系統(tǒng)的安全水平(Safety Performance Level,SPL),即能否通過獲得安全消息避免事故的可能性。之前很多文章中對都單跳周期性信息的傳輸可靠性問題進行了探究[9-11],從多方面不同的場景中對數(shù)據(jù)傳輸率進行了分析,但并沒有探討數(shù)據(jù)傳輸率和心跳消息發(fā)送頻率對安全水平的影響,文中對兩者的影響進行分析。
在實際應用中,安全應用的QoS要求和通信層面的QoS有一定區(qū)別,下面從宏觀的角度將對安全性能和數(shù)據(jù)傳輸率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EASM和HSM的傳輸對安全的影響不一樣,因為丟失一個EASM可能會導致事故,但對HSM來說,它是對先前車輛狀態(tài)信息的更新,即使丟失一個,仍然可以根據(jù)上次的狀態(tài)信息推測出下一時刻的車輛大致的狀態(tài)情況。只要能接收到新的HSM,即使丟失一些之前的狀態(tài)信息也不會影響安全性能。另外,接收方可以根據(jù)以前的狀態(tài)信息建立模型來推測當前信息,作為信息丟失的一種補償。在進行理論分析后,下面將以交通理論模型中的Free-low階段中車輛行駛時基于心跳消息的安全應用性能進行分析。
為說明研究場景,首先引入交通流理論(Traffic Flow Theories,TFT)[12-13]。其主要探討 3 個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車輛密度(Vehicle Density)、流量(Flow)和車速(Speed)。流量f代表單位時間通過觀測者的車輛數(shù)目;車輛密度k代表單位距離上的車輛數(shù)目;車速v是車輛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的距離。通常情況下,交通流不統(tǒng)一,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討論的只是平均值或者隨機變量的樣本值[13]。3個變量平均值之間的關系由以下基礎交通流關系表示[12]
圖1反應了典型的流量密度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當?shù)缆飞蠜]有車時車流量為0,達到最大車輛密度時即造成交通擁堵,車輛停止前進,當車輛密度超過一定界限時,交通開始擁堵。
圖1 交通理論流量密度關系
研究高速公路車輛行駛情況時,路上車輛交通可分為兩個不同階段,當車輛密度低時,車輛行駛速度可以非??臁_@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車輛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所謂的臨界交通密度k'。這一階段叫做自由行駛交通階段(Free-flow Traffic),如圖1左側線段所示階段。當車輛密度超過k'后,一些車輛就要控制它們的車速來確保安全行駛距離。這一階段被稱為強制車流(也被稱為交通擁擠階段,Congested Traffic),如圖1右側線段所示。此時,如果車輛密度再增加,交通就會陷入阻塞狀態(tài),在最糟糕的情況下車輛會完全的停止。在交通理論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從通信的角度看,在自由行駛階段,維持連通性和多跳路徑確立方面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8]。然而,在車輛密度大的強制車流的情況下,共享的介質(zhì)訪問方式和避免沖突方面則需要更好的技術來解決。文中只考慮Free-flow階段,即圖1中的左側線段表示的階段。
文中考慮在車輛密度較小的情況下,即Free-flow階段。文獻[15~17]對稀疏場景下車輛通信連通性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相應的連通性維持策略,假設在其研究的基礎上,考慮在整個移動過程中車輛密度足以滿足維持節(jié)點之間的連通性。為便于計算,假設車輛速度恒定不變。值得強調(diào)的是雖然假設車速恒定不變,但也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因此安全消息的傳輸在此類背景下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網(wǎng)絡中的節(jié)點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偵測到網(wǎng)絡的負載情況,各個節(jié)點正確接收數(shù)據(jù)包是相互獨立的。在該場景中整個網(wǎng)絡的負載假設是不會超過門限值造成網(wǎng)絡擁塞的情況,在車輛密度稀疏的情況下,采用偵聽網(wǎng)絡負載和功率控制策略是可以實現(xiàn)這種狀態(tài)的[14])。數(shù)據(jù)傳輸率可以采用式(2)進行求解,即一個周期內(nèi)接收數(shù)據(jù)包的數(shù)目與發(fā)送數(shù)據(jù)包數(shù)目之比
根據(jù)上述安全水平分析,安全水平可以用一個安全周期t內(nèi)至少接收到一個心跳消息的概率來表示
根據(jù)上述假設各個數(shù)據(jù)包丟失的概率是相互獨立的,得出數(shù)據(jù)包全部丟失的概率
將式(4)代入式(3)得
因此在安全周期t,心跳安全消息發(fā)送頻率f下的安全水平可以表示為
表1 模型參數(shù)
從式中可以看出,在假設數(shù)據(jù)傳輸率不變的情況下,安全水平隨著tf的增大而增大,在確定的安全應用中安全周期是固定的,因此可以考慮的參數(shù)只有心跳消息頻率f。為便于仿真,將tf作為整體的參數(shù)值進行設置考慮。仿真綜合考慮了Psafety和Ptransmission相等的特殊情況,然后再進行3組可能的數(shù)值下的仿真,即tf分別為1,2,3,4。仿真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安全水平分析
(1)安全水平高于數(shù)據(jù)傳輸率。從曲線中可以看出,在給定數(shù)據(jù)傳輸率的情況下,安全概率均高于數(shù)據(jù)傳輸率。驗證了基于心跳安全消息的應用中,只要在一個周期內(nèi)至少成功接收到一個心跳消息即可保證安全性。
(2)在不超過網(wǎng)絡負載造成網(wǎng)絡擁塞的情況下,F(xiàn)ree-flow階段可以盡可能地提高心跳消息的發(fā)送頻率。根據(jù)假設,在t不變的情況下,相同數(shù)據(jù)傳輸率下,較大的f可以獲得更高安全概率。
(3)高數(shù)據(jù)傳輸率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性保證。仿真結果顯示,安全概率是數(shù)據(jù)傳輸率的單調(diào)增函數(shù)。從這個層面可以反映出,基于VANET的安全應用的重點集中在如何提高數(shù)據(jù)的傳輸率上。
在實際應用中,對式(6)需要給出特定的t和f兩個參數(shù),以確定具體的安全性能,為確保道路上整體上的安全性能,應給出安全性能的下限,Pthreshold,使所有車輛都滿足Psafety≥Pthreshold。
對基于心跳消息的安全應用性能進行了分析,考慮了單跳數(shù)據(jù)傳輸率和心跳消息發(fā)送頻率兩方面因素,建立數(shù)學模型并給出了仿真分析。仿真中的參數(shù)值僅用于理論分析,具體的安全周期和頻率值的設定將用真實的道路場景和VANET相應通信協(xié)議來驗證。文中只考慮了 Free-low階段的情況,今后將結合Congestion Traffic場景進行分析,即根據(jù)道路交通狀況,動態(tài)調(diào)節(jié)心跳消息的發(fā)送頻率,以更好的提高安全水平。
[1]MORIMOTO H,KOIZUMI M,INOUE H,et al.AHS road - to-vehicle communication system[C].Processdin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ra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1999:327-334.
[2]ANDRISANO O,NAKAGAWA M,VERDONE R.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the role of third generation mobileradio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 Magzine,2000,38(9):144-151.
[3]YOUSEFI S,MAHMOUD S M,F(xiàn)ATHY M.Vehicular adhoc NETworks(VANETs):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C].Proc.6th Int.Conf.on ITS Telecommunications,2004:761 -766.
[4]ROESS R P,PRASSAS E S,MCSHANE W R.Traffic engineering[M].3rd Ed.New Jersey: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2004.
[5]ARTIMY M M,ROBERTSON W,PHILLIPS W.Connectivityin inter- vehicle adHocnetworks[C].Proc.Canadian Confrances o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2004:293 -298.
[6]YOUSEFI Saleh,F(xiàn)ATHY Mahmood1,BENSLIMANE Abderrahim.Performance of beacon safety message dissemination in vehicular ad hoc NET works(VANET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2007,8(12):1990 -1998.
[7]KANITSOM S B,CHOTIPAT P L.An effective safety alert broadcast algorithm for VANET[C].I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08:247-250.
[8]LU H S,CHRISTIAN P.Balancing broadcast reliability and transmission range in VANETs[C].IEEE on Vehicular Networking Conference(VNC),2010:247 -254.
[9]HABERMAN R.Mathematical models:mechanical vibrations,population dynamics,and traffic flow:anintroduction to applied mathematics[M].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 -Hall,1977.
[10]HALL F L.Traffic stream characteristics.In traffic flow theory:a state of the art report-revised 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D].Oak Ridge,Tennessee: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1997.
[11]ARTIMY M,ROBERTSON V,PHILIPS W.Assignment of dynamic transmission range based on estimation of vehicle density[C].In Proc.ICPP,2005:279 -280.
[12]CHEN Z D,KUNG H T,VLAH D.Ad hoc relay wireless networks over moving vehicles on highways[C].I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01:247-250.
[13]KOSCH T,SCHWINGENSCHLOGL C,LI Ai.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multihop inter- vehicle networks[C].In Proceedings of IEE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02:685 -690.
[14]RUDACK M,MEINCKE M,JOBMANN K.On traffic dynamical aspects of inter vehicle communications(IVC)[C].In Proceedings of IEEE 58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3,5:3368-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