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聞
前些時候赴德國圖林根市游覽,導游在無意之中說該市有一所短壽博物館,頓時引起了我們的好奇,于是要求導游帶我們去看看。
該博物館坐落在一條很寂靜的街巷中,約1000平方米的大廳里展示著全國2000多名短壽者的人生檔案。且按名人、平民分門別類陳列在一只只玻璃柜中,每一位短壽者各有詳細說明:為什么會短壽?
在這些短壽者中,年紀最大的為56歲,最小的僅有19歲,其平均年齡不到29歲,其中不乏功成名就的人士,比如烏韋·巴舍爾,他是德國著名的法學家和政治學家,1944年5月13日生于奧拉寧堡,1987年10月11日卒于日內瓦,由于長期忘我勞作,沒有注意休息而透支了健康,只活了43歲。介紹文字的結尾提示:如果烏韋·巴舍爾注意勞逸結合,起碼能活到80歲;又如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比格爾,德國著名的文學家,1747年12月31日出生于曼斯菲爾德,1794年6月8日卒于格廷根,他用敘事詩對德國文學起到了同歌德一樣的貢獻,使德國文學開始富有民族特色。他系統(tǒng)地整理并出版了吹牛大王明希豪森的冒險故事,然而只活了53歲,致使他英年早逝的原因是長年夜以繼日地寫作,導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而提示語稱: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比格爾如果能注重鍛煉身體,有病及時就醫(yī)的話,活到80歲以上是用不著懷疑的……
名人的短壽自然使人惋惜不已,然而相當多的短壽者幾乎都是些虛度光陰之輩。比如有600多名短壽者是性放縱者,男女比例各占一半,他們從15歲起,就開始尋歡作樂,無節(jié)制更換性伴侶,先后患上性病或艾滋病提早跨入了另一個世界。比如一位名叫伯蘭隆特的男性,從15歲開始到31歲死去,性伴侶多達50多名,最后躺在床上時,1.8米的身軀只剩下了25公斤;還有伊施丹妮女士,從17歲開始吸食毒品,到21歲就患上致命的癌癥,到了22歲時由于無錢購買毒品而不得不割腕自殺;再有一名西廷的小伙子,平時喜歡酗酒,結婚第3天就因酒后駕車釀成車毀人亡的慘禍,其生命里程只有短短的28年……要知道,他們的生命長度遠不止這么短呀,就這樣自我糟蹋了。
在這短壽博物館里,沒有一位解說員,只有文字和圖片,還有一些佐證的實物,并配以灰暗射燈之光暈作背景,給人一種慘淡黯然的感覺。參觀者每移動一步,似乎都要花費很大的氣力,因為進入了這個本不應該終止生命的空間里,每位參觀者的神色不約而同地變得凝重起來,偶爾有幾聲輕輕的嘆息或唏噓。是啊,當我們駐足在這一個個短壽者相片前,胸口好像被一塊鉛壓迫著,仿佛透不過氣來。據導游說:這里每天有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其中有很大部分是醫(yī)院里的患者,他們年紀很輕,卻恣意揮霍自己的生命資源,醫(yī)院方組織他們來這里觸景生情,以圖喚醒他們內心那一絲珍惜、珍重生命的潛意識吧。
當我們走出這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短壽博物館,才覺得如釋重負,紛紛長長地吁了口氣,并且都有了自己的感悟。
(摘自《文化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