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仁偉 劉金生
我的老家在信陽羅山縣,歷史上受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響,歷經(jīng)8000多年的積淀與繁衍,形成了燦爛多樣的民俗文化,羅山皮影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
2008年,羅山皮影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羅山皮影流傳千年,廣受群眾喜愛,是皮影藝術與羅山民俗文化完美融合的結果。其操作簡便,演出費用低,市場廣闊,是平民百姓消費得起的文化盛宴;其唱腔融合當?shù)胤窖?,內容來源于民間故事,樂器也大部分取材于當?shù)?,通俗親切,老少皆宜,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流傳至今。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或“影戲”。據(jù)《中國皮影志》介紹,我國皮影分為河南、山西、陜西、唐山四大流派,河南皮影中又以羅山皮影最具代表性。
據(jù)1982年版的《羅山縣志》記載,羅山皮影戲是由我國宋代皮影戲演變而來,源自河北灤州,從明嘉靖年間(1552~1566年)開始在羅山縣繁衍生長,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了,向上追溯到北宋景祐年間(1034~1037年),距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
經(jīng)過歷代皮影藝人的努力,羅山皮影藝術已趨向成熟,并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她原生態(tài)地集民間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手工藝、繪畫于一身,融豫南、鄂北、皖西文化風韻為一體,幾千年來倍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清代末年,羅山皮影戲開始流傳海外。上世紀9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派學者來調查相關資料,并在其??腿毡居嘘P媒體作以介紹;香港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也曾前來錄制演出全過程,向全球播放,產(chǎn)生廣泛影響。
羅山皮影傳統(tǒng)劇目有《三國演義》、《楊家將》、《包公案》、《岳飛傳》等,這些劇目大部分根據(jù)民間故事改編,愛憎分明,飽含勞苦大眾的樸素情感,很有感染力。
小時候,農(nóng)村文化娛樂方式較少,因演出費用較低和貼近勞苦大眾等原因,農(nóng)戶人家逢上結婚、生子等喜事,都會請上一出皮影戲來慶賀。廟會上,皮影戲更是主角兒,十里八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們都會前來觀看,幾千人的場面相當壯觀。這時候更是小孩子的節(jié)日,當然,吸引我們的不是皮影戲本身,而是熱鬧的氛圍和遍地叫賣的零食。后來,稍微大一點,開始懂戲了,便成了戲迷,對《岳飛傳》很是癡迷。聽著慷慨激昂的演唱,看著影幕上激烈的打斗,恨不得自己也變成舞臺上的小人,同岳家軍一起上場殺敵,更想練就一身功夫,保護岳飛免遭奸人暗算。
羅山皮影之所以流傳千年,是因為它具有影人制作精良、配樂旋律流暢、唱詞雅俗共賞、舞臺搭裝簡便等特色魅力。
羅山皮影演出班社一般由5~8人組成,行頭和道具不像其他劇種那么復雜,皮影戲共有200多個影像頭和100多個影像身,相互可以搭配使用,最多兩只箱子就可全部盛下,俗稱“一擔箱”,皇帝太監(jiān)、文武百官、飛禽走獸、山石花木、樓臺亭榭,應有盡有。影像制作以水牛皮為原料,加工后呈透明狀,然后繪上各種人物、動物圖像,其造型粗獷,栩栩如生,鄉(xiāng)土氣息濃郁,近年來廣受收藏愛好者青睞。
唱腔是羅山皮影的最大特色。它不局限于某種戲曲音樂,而是融匯豫南的山歌、民歌、燈歌等多種形式,音樂唱腔高亢激昂,雅俗共賞,通俗易懂,頗具豫南民俗語言特征,大人小孩都能哼唱,使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時,藝人表演戲路豐富,文武并唱,旋律明快,節(jié)奏感強,兼具“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韻味,獨秀于中國戲曲之林。
羅山皮影的表演是以一塊長2米、寬1米的白布作影幕,表演時,利用燈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顯現(xiàn)在影幕上,觀眾從背面觀看。演員根據(jù)劇情的發(fā)展,操縱連接在影像上的三根竹棍,使影像不斷變換動作,來展示人物的舉止動靜、喜怒哀樂。表演過程中要求演員動作銜接緊湊,一氣呵成,且邊操縱邊配音。要想嫻熟地把影像玩于股掌之間,并非易事,考驗著演員的基本功。業(yè)界有句俗語:“影子戲好唱,三根棍難戳?!敝v的就是操作的難度。皮影戲表演時主要用嗩吶、鑼、鼓、板等當?shù)貥菲鳎瑯O具本土特色,也更貼近群眾。
1-3.羅山皮影
羅山縣周黨鎮(zhèn)田河村董沖組的箱主(演出社老板)董澤義,今年已75歲,從業(yè)20多年,對于羅山皮影戲的興衰,他很有感觸。
據(jù)他介紹,農(nóng)村皮影演出人員一般都是像他這樣的農(nóng)民,主要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他剛從業(yè)時生意十分紅火,逢上大型活動,有時可連續(xù)唱上一個月,忙的時候,插秧都顧不上,每年基本上可演出250天以上,但現(xiàn)在卻很少了。
董澤義的感受,筆者從羅山縣文化局得到證實,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皮影演唱、雕刻等傳統(tǒng)藝術正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已不如上個世紀繁榮。民間藝人逐漸減少,許多技藝高超的老藝人相繼去世,中年藝人特別是年輕藝人青黃不接,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皮影藝術瀕臨失傳,不少有價值的口授劇本面臨流失。目前,全縣戲班只有58擔箱,從藝人員400余人,其中申報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人,中國民協(xié)會員6人,省市級民協(xié)會員11人。加強羅山皮影戲的傳承、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已刻不容緩。
令人欣慰的是,羅山縣文化局已采取多方措施,積極開展這一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開發(fā)工作。據(jù)羅山縣文化局文藝股股長秦翔介紹,目前該局已制定“十二五”保護規(guī)劃,大力培養(yǎng)皮影戲后繼人才,改進皮影演唱、雕刻藝術,不斷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新劇,使皮影藝術貼近現(xiàn)代生活、貼近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逐步將皮影藝術打造成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產(chǎn)業(yè),打造羅山對外的一張經(jīng)典文化名片,讓這個舞動千年的精靈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