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陳玉文,何新榮,趙慶大(.解放軍總醫(yī)院藥品保障中心中藥房,北京市 00853;2.沈陽藥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沈陽市 006)
藥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一個隱蔽、復雜,有潛在危險,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藥物流行病學研究[1]表明,用藥品種數越多越容易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聯(lián)合用藥1~5種的,潛在藥物相互作用發(fā)生率為12.1%,實際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5%;合用6~10種的,潛在藥物相互作用發(fā)生率為29.0%,實際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合用11~15種的,潛在藥物相互作用發(fā)生率為44.8%,實際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0%。目前我國關于藥品不良反應的認知度呈逐漸上升趨勢[2,3],但還沒有一個關于民眾對藥物相互作用認知度的摸底調查,說明國民甚至政府相關部門還未十分重視此問題。為了解醫(yī)院患者對藥物相互作用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的認知現(xiàn)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筆者對我院就醫(yī)的患者進行了一次藥物相互作用認知度調查,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08年5-6月來我院就醫(yī)的門診患者進行問卷調查。
針對社會比較關注的10類問題自行設計了問卷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就醫(yī)患者服藥種數、對藥物相互作用了解程度、對藥物相互作用知識的需求、取藥后會向誰咨詢如何合理用藥的問題,并分別列出了4組不應同時使用的常用化學藥、5組不能同時使用的中藥、5組不能同時使用的中藥與化學藥、5組不能同時使用的中藥與食物,請患者選擇哪2種不能同時使用并進行回答。所有問題請患者無顧慮如實進行填寫。調查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處理。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78份,有效率為89.00%。被調查患者基本情況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178位患者中回答“尚未吃藥”的57人,占總調查人數的32.02%?!罢诜盟幬镏委煛钡?21人(68.00%),其中每日服用1~2種的52人(29.21%),服用3~5種的43人(24.16%),服用6~10種的12人(6.74%),服用10種以上的4人(2.25%)。
表1 患者基本情況統(tǒng)計結果Tab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對“您了解藥物相互作用嗎?”一項回答“了解極少”(102人)及“不了解”(30人)的占總調查人數的74.16%;“比較了解”的36人(20.22%);“非常了解”的僅5人(2.81%),但查閱這5人的答卷,對答卷中所問及的藥物相互作用問題回答并不理想。
當問到“您了解哪方面的藥物相互作用?”時,回答“了解中藥與中藥之間相互作用”的33人(18.54%);回答“了解化學藥與中草藥之間相互作用”的23人(12.92%);回答“了解化學藥與中成藥之間相互作用”的30人(16.85%);回答“化學藥之間相互作用”的42人(23.60%)(以上選項中有5人有≥2項的重復選擇);認為“哪方面都不了解”的64人(35.60%)。
對“您需要此方面的指導嗎?”一項回答“非常需要”(76人)與“希望了解”(76人)的占總調查人數的85.39%;回答“需要時再說”的18人(10.11%);回答“自己能正確用藥”的3人(1.69%);未填寫的有5人(2.81%);“完全不關心”的0人。
在問卷中了解了患者在醫(yī)院取藥后會向誰咨詢如何合理用藥的問題(可以多選),絕大多數回答“向給自己開處方的醫(yī)師咨詢”(98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5.06%,說明了患者對醫(yī)師的信任?;卮稹跋虬l(fā)藥的藥師咨詢”的50人(28.09%),“向咨詢臺咨詢”的22人(12.36%),“詢問其他患者”的7人(3.93%),“回去問鄰居”的1人(0.56%)。而問卷中回答“向臨床藥師咨詢”的比例為0。
在進行患者了解藥物相互作用渠道的調查回答中,患者認為了解這方面的途徑主要是“通過醫(yī)師診室了解”的66人(37.08%),其實在實際工作中醫(yī)師較為繁忙,根本無暇顧及對非熟悉專業(yè)問題的提問;而通過“報紙”(65人,36.52%)、“電視”(54人,30.34%)、“網絡”(20人,11.24%)、“周圍的人”(21人,11.80%)等方式了解藥物的相互作用易使患者受到誤導。此調查結果說明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在藥物相互作用了解渠道上還存在盲目性。
2.6.1 對4組可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的化學藥的了解情況見表2。
表2 對4組可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的化學藥的了解情況Tab 2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drugs that may cause drug interaction in 4 groups
調查中,4組化學藥間的相互作用“都不了解”的95人(52.81%)。
2.6.2 對5組可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的中藥的了解情況[8]見表3。
表3 對5組可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的中藥的了解情況Tab 3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at may cause drug interaction in 5 groups
調查中,5組中藥間的相互作用“都不了解”的92人(51.69%)。
2.6.3 對5組可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的化學藥與中藥聯(lián)合應用的了解情況見表4。
表4 對5組可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的化學藥與中藥聯(lián)合應用的了解情況Tab 4 Combination of chemical drug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at may cause drug interaction in 5 groups
調查中,5組化學藥與中藥間的相互作用中每組藥的聯(lián)合應用都只有少部分人了解,“都不了解”的108人(60.67%)。2.6.4 對5組可發(fā)生相互作用的藥物與食物的了解情況見表5。
眾所周知,中醫(yī)理論中有藥物與食物的禁忌[4],這一點亦符合藥物相互作用定義。此次問卷中,對可發(fā)生相互作用的藥物與食物[8]進行了調查,選擇“比較了解”的多是長期在我院服用中藥的患者,因為藥師會對其進行相關知識的告知;但是“不了解”的90人(50.56%),比例也較高,可能是由于目前應用化學藥的人員較多所致。
表5 對5組可發(fā)生相互作用的藥物與食物的了解情況Tab 5 Understanding of drug and food that may cause interaction in 5 groups
對開設合理用藥咨詢臺這一項目除10人沒有填寫意見,7人認為“可有可無”外,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非常必要”(161人,90.45%),認為咨詢臺“沒什么用處”的0人。
由于我院患者群基本穩(wěn)定,每日的門診患者有1萬余人,在我國政策暫無變化的情況下,筆者所選取的2008年內2個月的樣本數來進行考察的結果也是適用的,能說明調查情況。
由調查結果可知,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及職業(yè)分布均勻,說明結果可信;雖然被調查者學歷偏向高層次(大學程度及以上占72.18%),但對調查表中所列出的有關藥物相互作用知識的了解者甚少,表明文化程度與該調查問題無關,說明對患者進行藥物相互作用教育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由于目前醫(yī)院以藥養(yǎng)醫(yī)、多開藥才能對醫(yī)院多作貢獻等根本問題并沒有解決;同時存在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多種疾病導致用藥品種增加、小醫(yī)院對處方者培訓力度不夠,以及隨著醫(yī)院分科越來越細,患者就存在多科看病、分別開藥等問題。綜上,即為醫(yī)師所開處方的藥品品種多、用藥劑量大的原因。
中藥與化學藥聯(lián)合應用治療疾病已成為目前重要的治療手段,并呈現(xiàn)日益增加的趨勢。我院中藥與化學藥同時應用的比例高達61%,特別是高干患者人群,很多患者都是中藥與化學藥同時大量、長期“保駕式”應用。大量的實例證明,中藥與化學藥聯(lián)合應用同樣面臨著藥物相互作用的問題。只有在我國相關部門和中西醫(yī)工作者的重視與共同努力下才能解決。
2006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藥物評價和研究中心(CDER)及生物制品評價和研究中心(CBER)共同發(fā)布了“藥物相互作用研究——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及其在劑量調整和處方標簽中的應用(草案)”指南[12]。該指南強調新藥和新生物制品的研發(fā)要提供藥物代謝和藥物轉運方面的體內、外相互作用研究。國外許多藥廠在新藥申報材料中,必須提供這方面的研究結果,藥品說明書中要專設“藥物相互作用”一欄,對該藥的藥物相互作用要進行詳細的敘述。我國很多藥物特別是中藥根本沒有進行此方面的研究。故相關企業(yè)應逐漸加大藥物相互作用基礎研究的力度。
隨著醫(yī)院藥學服務模式的改變,藥師已經從窗口后面走了出來,由單純發(fā)藥轉變?yōu)橹苯用嫦蚧颊叻?。但很多藥師由于自身知識面狹窄使得對患者的用藥指導不夠,我國臨床藥師的配備及臨床藥學的發(fā)展都與發(fā)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加之新藥層出不窮,也使醫(yī)藥工作者應接不暇。醫(yī)學院校對藥物相互作用的系統(tǒng)研究與教學也尚屬空白。故我國應加大藥師的專業(yè)知識培訓的力度。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對藥物相互作用認知度不高,對藥物相互作用知識了解甚少。與對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現(xiàn)和干預比較,國家對藥物相互作用重視不夠,建議應該早日制定藥品不良相互作用預案,投入資金、人力進行深入研究。各醫(yī)療單位也應經常組織多學科的大型藥物安全利用討論會,及時給患者以明確指導,對可能產生有害后果而又必須聯(lián)合應用的藥品進行預警和干預。
[1]周元瑤.藥物流行病學[M].第1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6:5.
[2]徐艷艷,尹 桃.門診患者藥品不良反應認知度調查[J].中國藥房,2008,19(14):1117.
[3]覃正碧,鄭麗祥,向繼洲,等.對基層醫(yī)藥人員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與監(jiān)測認知度的調查[J].醫(yī)藥導報,2007,26(3):326.
[4]于秋影,石 磊,孟麗霞,等.我院處方評價及結果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3):277.
[5]Graham DJ,Staffa JA,Shatin D,et al.Incidence of hospitalized rhabdomyolysi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lipid-lowering drugs[J].JAMA,2004,292(21):2585.
[6]佚 名.降血糖藥不可濫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8,24(10):58.
[7]Mullins ME,Horowitz BZ,Linden DH,et al.Life-threatening interaction of mibefradil and beta-blockers with dihydropyridine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J].JAMA,1998,280(2):157.
[8]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40.
[9]李有才.常用中西藥物配伍禁忌[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4,20(11):26.
[10]周 順,藤樹忠.中西藥聯(lián)用對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8):100.
[11]陶維良,常小紅,李 靜.呼吸系統(tǒng)藥物相互作用評價[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8,8(3):174.
[12]劉治軍,傅得興,湯 光.FDA藥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南(草案)2006版解讀[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08,3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