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夫
宋代有個官員叫王圭,《宋史·王圭傳》記:“以其上殿進(jìn)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訖,云領(lǐng)圣旨;退諭稟事者,曰已得圣旨也。”時人諷他為“三旨相公”。
直至今日,這種不干事、不擔(dān)責(zé)的“三旨相公”,仍然大有人在。前不久,鄙人就聽說有上級領(lǐng)導(dǎo)這樣批評一些下面的干部:“遇事主動往前邁一步,又不要你命,有什么可怕的?”
乍一聽這位領(lǐng)導(dǎo)所言,鄙人一時不明就里。這世上生命誠寶貴,既然不要你寶貴的東西,那為何不敢往前沖呢?后經(jīng)高人指點(diǎn),頓開茅塞,恍然大悟。其人一語道破天機(jī),那潛臺詞為:烏紗帽就是一些人的命。
這就有必要往深了說說“命與烏紗帽”這個話題了。
烏紗帽可謂路人皆知,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表明官身,象征官位。
自從有了扣在頭上的這頂帽子,多少人就拜倒在它的雙翅花翎之下,為之神魂顛倒,為之不擇手段,“寧可少活十年,不可一日無權(quán)”,甚至視之如命,恰似賈寶玉脖子上掛的那塊通靈寶玉,須臾不可分離。古代便有這等臣子,犯顏被君主問罪,性命都不保了,還惦記著那頂烏紗帽,請求戴帽受死??梢姡浒褳跫喢笨吹貌槐让p。
舊時有臨死不忘烏紗帽的,有“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的,也有命都敢不要遑論區(qū)區(qū)烏紗帽的。海瑞便是。一個準(zhǔn)備了棺材、連嘉靖皇帝都開罵的人,還怕什么!明朝一位陶姓知縣也是如此。某年間,縣境普降暴雨,河水四溢,泛濫成災(zāi)。眼看百姓被淹,陶知縣寢食難安,幾天工夫,頭發(fā)全白。這天,他對洶涌的河水大叫,蒼天??!難道你就不能給百姓一條生路嗎?如果是我不好,那就讓我沉河而死,以身謝罪吧!倘不能救民于水火,要此帽何用!說完,一把拽下烏紗帽扔進(jìn)河里,然后縱身就往下跳,好在被人死死攔住。
有言道:在商言商,在官言官。做官也是一種事業(yè),也是一種精神寄托,也是一種價值所在。平心而論,讓烏紗帽戴在頭上,沒什么錯,關(guān)鍵要戴好它。
如今堂堂正正戴烏紗帽的官員比比皆是。他們想干事,愿干事,敢干事,會干事,不避斧鉞,不畏艱險,遇事勇于往前邁步,不怕出紕漏,不怕失誤,不怕承擔(dān)風(fēng)險,不怕第一個吃螃蟹,不怕丟掉烏紗帽。
但不容否認(rèn),也有些官員把帽子戴歪了。他們“遇事往后退”,畏首畏尾,就怕丟掉烏紗帽。只要能保住烏紗帽,工作干得好不好無所謂,事業(yè)有沒有進(jìn)取無所謂,群眾的困難解決不解決無所謂,國家的利益受不受損無所謂。烏紗帽就是天,烏紗帽就是地。天地多大,他們眼中的烏紗帽就有多大。他們深知,要想保險,“遇事往后退”最保險。因為,不干事自然不會有失誤,不作為肯定不會有紕漏,不沖鋒陷陣就不會中彈負(fù)傷?!坝鍪峦斑~”,受苦受累不說,弄不好還會招惹麻煩上身,反倒落得許多不是。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還是往后退吧,還是保官為要吧。實在說,怕丟烏紗帽的官,大多就這么來的。
不過,往長遠(yuǎn)看,這樣頂著烏紗帽在官場上混,恐怕不好混了。越來越完善的問責(zé)制、民意測驗、上級考核、政績檢查,可謂關(guān)關(guān)難過。倘對此無知,照舊消極無能、遇事后退、無所作為,一味保官,早晚將被無情淘汰。
1957年,毛澤東曾對吳冷西說:你到《人民日報》工作,要有五不怕的思想準(zhǔn)備。一不怕撤職,二不怕開除黨籍,三不怕老婆離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殺頭。有了這五不怕,就敢于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了。眼下對官員來講,“遇事往前邁”,已不必再擔(dān)心什么開除黨籍、老婆離婚、坐牢、殺頭了,但也不能怕被撤職、丟烏紗帽,如此膽量還是必須有的,如此修養(yǎng)還是必須要的。而這歸根結(jié)底應(yīng)增強(qiáng)“在其位、盡其責(zé)”的責(zé)任感,當(dāng)具備心系群眾的公仆情懷。倘若滿腦子都是死保烏紗帽的玩意兒,說破天,遇事也只能是盡往后退了,那就不如回家賣紅薯算了。
“破帽多情卻戀頭”,蘇軾的詩句,道出了帽子與人相依的情分,但對烏紗這頂帽子,還是別一味迷戀的好!責(zé)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