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媒體很愿意替中國富豪們炫富。近一段時間,又是熱鬧非凡,高潮迭起。電視上說,中國人在歐洲牛極了,現(xiàn)在可以開出大單,給一些國家“救市”。中國游客更不含糊,走到哪里,哪里商店就火得不得了,緊急找些華語導購人員,怎么也不夠用。據(jù)說中國人買東西就像商店不要錢,一把一把地往購物車里裝,連挑都不挑。手表要最貴的,珠寶要最好的。自己要用,親朋要送,小蜜和政界的朋友更是不能忽略,所以必須成批的買才夠分。
在英國,出現(xiàn)了“北京鎊”的說法。“北京鎊”這個新詞語一出來,把中國人樂得合不攏嘴:如今中國人?!链蟀l(fā)啦!聽見沒有,“北京鎊”??!在文物、字畫的拍賣場上,中國人也是獨領風騷,什么都要買,什么貴買什么,牌子一舉到底,志在必得。古代書畫家的幾個字,幾塊石頭,幾棵樹,都鬧到幾億元的價位,那牛勁,很像當年泡沫年代的日本人。例子不用多舉,結論沒有爭議:中國人燒包燒的,地球都有點裝不下了。
可是,普通中國人抿著嘴跟媒體起完了哄,冷靜下來一想:不對呀,這里有咱們窮哥們兒什么事兒啊?人家那些富豪很牛,很有錢,走遍全世界,買遍全世界;你住在蝸居里頭,整日心驚肉跳地看著房價、菜價“噌噌”地往上躥,連必須買的日用品也要精打細算,生怕超了支。
媒體宣傳富豪在外國擺闊,你跟著瞎起什么勁?富豪有錢跟你有什么關系?報紙上說,中國富豪中千萬富翁每年要消費一百九十萬元,億萬富翁每年消費二百五十萬元。窮人怎么算計都替他愁得慌,這些錢怎么才能花出去!其實人家不犯愁。換一輛豪華轎車要多少錢?一二百萬元能夠么?每月要打高爾夫球數(shù)次,高級會所消遣數(shù)次,跟政界吃飯拼感情若干次,等等。咱草根參加個婚禮,掏個三頭二百的,就覺得大出血了,占了退休金的幾分之一。人家富翁幾百塊能拿出手么?每年只花個幾百萬,還是很儉省的。
東北人管“見別人家日子好過就嫉妒”叫做“見不得人家的粥碗里繃皮”?!翱嚻ぁ笔且驗橹喑?,上面一涼,就凝了厚厚一層皮,用筷子能夾起來。這就是好日子了。咱不是見不得“人家的粥碗里繃皮”的人。人家有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咱沒資格說三道四。但咱有時候也很沒出息,動不動就想搞搞窮富對比,對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偏離了光輝的社會主義宗旨,有點痛苦。電視上總在說,要讓老百姓嘗到改革開放的實惠。如果看“北京鎊”之類的新聞,那實惠大了去了。但那都是少數(shù)人的實惠,是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受益,對大量房奴、車奴和欲當房奴、車奴而不得的人,不要說到西方旅游、搶購奢侈品,就連每天菜價的波動都牽動著血壓計的水銀柱??粗晃虃兊寞偪褓徫?,百姓心里能平衡么?媒體喋喋不休地老宣傳富翁們的沖天牛氣,是不是有點較勁,有點搓火?搓火搓出了火苗子,貧富之間能和諧么?
媒體這么搞,負面效果太多。領導同志看了,會覺得全國人民都富得流油了,改革開放大功告成了,又該多收點什么稅了;日本人看了,會覺得中國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了,要加緊跟美國和韓國的軍事聯(lián)盟,看住中國;美國人看了,會覺得中國不能不防了,軍備還得加強,那幾艘航母都放在西太平洋吧;聯(lián)合國看了,會覺得中國的會費收得太少了,下次開會說什么也得漲點……
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是:錢來得容易,花著就不心疼。在社會風氣不正、官商勾結牟利已成為常態(tài)的今天,人們對一些富翁海量消費的錢是如何賺來的,是很有些合理推導和想象的。你籠統(tǒng)地批判“仇富心態(tài)”如何的不對,努力端正大家對富翁的態(tài)度,恐怕是揚湯止沸,白費勁。
【原載2011年3月8日《羊城晚報·花地》】
題圖 / 炫富 / 王成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