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華
某人想找一頭狗看門,不知是買好,還是央人送好。物色期間,他一個朋友說給他“弄”一頭來。因住處附近是校園村舍,很多流浪狗,且品種不錯。
后來相中一中型犬。壯健、警覺性高。朋友以炸雞利誘,半軟半硬抱上了車,帶至某家。甚合心意,納作寵物。
養(yǎng)不到一星期,狗不見了,
是水土不服?思家返鄉(xiāng)?抑或私奔他去?
大家慨嘆,時代變了,連狗也不像從前般忠誠。
但我想,這原就是一頭“流浪的狗,若非從來都沒有過忠誠的對象、忠誠的經(jīng)驗,便是曾遭遺棄,因而豁出去,才在江湖闖蕩,過一天算一天。
無基礎(chǔ)的關(guān)系底下,要求它以天性效忠。對一個曾被出賣或被傷害過的人,也是一樣。非關(guān)他薄情,只因他心淡。
而且,有時狗的骨頭比人硬。
雖謂“狗乞食、貓乞憐”,其實狗也有所選擇,賜予少許甜頭,稍作利誘,便期望它伸出舌頭來舔主人的腳?
與個性有抵觸,辦不到,情愿不舔。某些時候,食物不是必然。
(麗明摘自《蝴蝶十大罪狀》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