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澤
師生間情感溝通是構(gòu)建高效課堂的基礎
■馬長澤
馬長澤,天津市寶坻區(qū)第一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政治特級教師;曾榮獲中國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杰出人物、中國百名最具影響力中學校長、天津市勞動模范、天津市“十佳”青年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
當前,在教學上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就是部分教師年富力強,教學經(jīng)驗豐富,精心備課上課,可是教學成績并不理想,這是什么原因呢?我覺得根本原因是與學生情感溝通不夠,師生間感情交流不多。情感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反饋的過程。良好的情感溝通能夠增進雙方感情、減少誤解、提高學習工作效率。
高效課堂教學取決于多項因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有經(jīng)常的、良好的情感溝通。情感溝通質(zhì)量取決于師生之間的關系質(zhì)量。那么,現(xiàn)在我們的師生關系是怎樣呢?
《中國教育報》曾經(jīng)開展過師生關系大調(diào)查,在回答調(diào)查問卷中“您對目前的師生關系是否滿意?為什么?”、“怎樣的師生關系你認為是比較滿意的?請談談你的看法”等問題時,學生對目前師生關系的滿意程度是:滿意的占27%,比較滿意但認為不足的占34%,不滿意的占24%,認為一般的占2%,拒絕回答的占13%。
學生認為比較理想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學生互相幫助,成為朋友、共同進步;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學習上關心學生,在課外也能和學生友好相處,不要時時擺出一副教師的架子;學生要對教師尊重,有困難能向教師訴說;對教師沒有恐懼感;教師能真正理解學生,課上是師生,課下是朋友;學生能體諒教師的苦心,師生關系融洽、無隔膜、坦誠相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等。
教師認為比較理想的師生關系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建立起民主、平等、親密的新型師生關系;課上是教師,課下是朋友。
從調(diào)查問卷分析,大家認為最理想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之間能成為朋友,課堂上是師生,平時是朋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學生應當尊敬教師,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我也從側(cè)面做過調(diào)查,學校里的師生關系不是很好,為什么我們的教師還不能夠與學生進行高質(zhì)量的情感溝通呢?大家說沒有時間。的確,我們的時間安排比較緊,從早到晚每一分鐘都有確切的安排和具體的要求,那么我們在什么時間與學生進行怎樣的交流,才能提升師生間情感溝通的質(zhì)量呢?具體說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場所,也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場所。課上師生間怎樣進行情感溝通呢?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1.帶著積極的情感走進課堂。
課堂上,教師要用自己的語言、肢體動作,更主要是用自己積極的情感、奮進的情緒、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達到學生和教師心靈的共鳴,使學生振奮起來,進入強烈的想學、樂學的精神狀態(tài)。這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
教師積極的情感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上,講課聲音要洪亮、鏗鏘有力、抑揚頓挫、有板有眼。語句要精煉、準確、完整、干脆。語氣措詞要順耳動聽,更重要的是親切。盡量做到使每個學生都想聽、樂聽,聲聲入耳,句句動心。重點內(nèi)容的講解語氣要莊重、緩慢,像春雨點點入地。要抓住關鍵字詞,剖析到位。要給學生留出分析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真正感覺到這里是重點,必須聽懂、理解、牢記。講解難點內(nèi)容時,要善于凝聚全體學生的注意力,講解時語氣要凝重,語言要有啟發(fā)性,讓學生緊跟教師的引導,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要讓學生感覺到此處確實不易理解,教師真是多才博學、教學有方。同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教學的辛苦和自己掌握知識后成功的喜悅。
2.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是正確處理師生關系的關鍵。實現(xiàn)平等對待的關鍵是尊重學生,即尊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這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第一,平等友好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第二,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第三,善于自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自我把握教育態(tài)度和行為;第四,善于向?qū)W生學習,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誠心誠意向?qū)W生學習,切實做到教學相長;第五,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獨立人格。
作為一名教師,愛“優(yōu)生”并不難,難的是愛“差生”,尤其是愛“雙差生”。教師熱愛教育,更要熱愛學校中的每一個學生,對待學生不能因其學習成績好而特別親之、愛之,也不能因其學習成績不好或差而疏之、厭之,而應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3.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構(gòu)建知識的理解過程,他們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jīng)驗走進學習活動,并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包括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等來實現(xiàn)對知識的理解。
課上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回答正確要給以鼓勵,即使回答錯誤,也千萬不要武斷地打斷學生的回答,而要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zhì)疑,引導學生調(diào)整自己的理解,從而準確而深刻地掌握知識。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間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的教育是有人性的教育,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教師必須俯下身來,和學生平等對話,有意識地去關注學生,把較多時間交給他們,給學生充分的盡可能的自主,這樣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健康的發(fā)展,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我們所提倡的兩個中心:在師生關系上,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扮演引領者、輔助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教與學的關系上,要以學為中心,強調(diào)學的核心地位,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教服務于學生的學。
4.用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
寬容大度是一種長者風范、智者修養(yǎng)。當你看到學生課堂練習成績低下、課上回答問題錯誤時,一定要耐心詢問,找出原因,千萬不要諷刺挖苦。我們對學生的教育要講求方法,要適度,要合乎情理。對學生除了傾注一片愛心之外,還必須以寬容之心面對他們。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其內(nèi)心世界是純潔的,也是復雜的。作為教師,應該多俯身傾聽學生們的心聲,走進他們的世界。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要像朋友一樣與他們溝通,站在學生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課堂競賽活動,將課堂教學搞得更豐富多彩,比如相對簡單的題目采取競答方式,教師故意將時間稍微拖長一些,等所有學生都做完了,再找平時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回答。簡單題目回答正確,對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來講,也是一種成功的體驗。
在課下,利用一切與學生接觸的機會,進行溝通交流,有助于增進師生相互了解,增進師生情感,有助于培養(yǎng)師生友誼,進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1.了解每一個學生的主要特征。
怎樣才算了解學生呢?我覺得我們每一個教師要通過平時交往,能夠叫出每一個學生的姓名;通過作業(yè)批改,能夠認識每一個學生的筆跡;通過師生交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考試測驗,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研究分析,能夠預測每一個學生的成績。這些都是教學基本功,也是每一個教師教學責任心的具體體現(xiàn)。只有做到了這些,我們才能說了解了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課堂教學才會有針對性。了解每一個學生是上好每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
2.用愛心感化每一個學生。
每一次大考之后,我們都應該找時間與每一個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成績好的學生應予以鼓勵,成績稍差的學生應幫助其分析、查找原因,這個過程是師生討論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有效的情感交流,才能產(chǎn)生彼此間的相互信任。
在與學生溝通時,講道理應該只占5%,付出愛心要占95%。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事實上,我們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舉手一投足,學生都能感受到我們態(tài)度的好與壞。對于學生來說,師愛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內(nèi)動力,能自覺地、主動地沿著教師指出的方向前進。只有教師給學生以真摯的愛,讓學生感受到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對教師產(chǎn)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敞開內(nèi)心世界,教師也才能“對癥下藥”,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一旦學生感受到的并不是教師的關愛,而是嫌棄,那么教育效果將適得其反。
我們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從內(nèi)心深處愛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結(jié)合,才會產(chǎn)生動情效應,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3.與每一個學生單獨交談5分鐘。
我們的教學時間比較緊,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燈,每一分鐘都有具體安排,因此,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抽時間、擠時間。在每個學期,我們盡量與每一個學生單獨交談5分鐘,可以利用課間休息、飯前飯后等零星時間。千萬不要小看這5分鐘,單獨交談是增進師生情感的最好方式。此時,學生更容易敞開心扉與教師交流,教師一定要認真傾聽??梢哉剬W習方法,可以談具體學習內(nèi)容,有進步時要鼓勵,有退步時要幫助其分析、查找原因。尤其是單獨與成績稍差的學生交談,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話,一定要“瞧得起”他們,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他們,通過交談在他們心中播種夢想、自信。
4.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
我們的學校屬于寄宿制學校,絕大部分學生不能每天回家,每天的衣食住行都在學校。學生不僅有學習上的困難需要教師幫助,也一定有生活中的問題需要教師解決。比如,感冒了需要一杯熱水,天氣涼了需要一件衣服等。我們要像對待自己子女一樣,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我們也一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許就是這樣的小事,使成績稍差的學生改變了,學習態(tài)度變得積極了。
真正的教育是心靈的交流。我們在課上傳授學生很多公式、定理,若干年后他們未必記得,而生活中的小事能夠觸動他們內(nèi)心情感,這些生活中的小事也許會使他們終生難忘。
我們的教學質(zhì)量不僅取決于我們自身的知識功底,還取決于我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質(zhì)量。我們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真心地愛我們的學生,將我們的愛通過課上、課下的每一個小的細節(jié),傳遞到每一個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這樣,我們的教育教學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課堂教學質(zhì)量也一定會有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