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財經(jīng)大學 唐向紅
文化是為人類提供行為導向的體系,具有鮮明的個性。在跨文化的交際中,由于千差萬別的不同文化導致不同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文化沖突時有發(fā)生。因此,在學習一國語言的時候,不僅要了解、掌握該國的文字、詞匯、語法體系,對該國文化的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
林屋辰三郎、梅棹忠夫等在「どうも」一文中寫到:「日本人の言語観は、以心伝心とか不立文字をよしとし、常とする日本人の精神構(gòu)造と深いかかわり合いがある。いわば、超言葉的思想表現(xiàn)である」。日本人因長期受禪宗影響,其語言觀同“精神構(gòu)造”緊密相連,即所謂的“超語言的思想表現(xiàn)”。日本人崇尚「不立文字」「以心伝心」,與直白的語言表達相比,日本人更看重相互間的領悟和體察,通過察言觀色揣摸對方的心思。日本是一個島國,地理上比較封閉,同時,日本社會的民族構(gòu)成相對簡單。稻作社會的日本由于依靠集團行動,對彼此間的情況都很了解,在稻作社會里,形成了人和人之間的交流盡量避免冗長的習俗,語言的表達也言簡意賅。說話人與聽話人因處于同一信息環(huán)境,因而,很多信息都不說自明。因而,有時臉上只浮現(xiàn)一絲表情,周圍的人就能察覺說話人的心意,這叫“以心傳心”、“心領神會”。因此,「沈黙は金」在日本受到青睞。
日本人交往中的沉默,通過以下一些諺語可見端倪。
「言わぬが花/不說為妙」是句日本諺語,用來說對某件事情說得越少越好,即“沉默是金”、“藏而不漏才是美”?!盎ā笔敲篮?、妙趣、誘惑的東西,對于對方想得知的事情,如果直接告訴他,對方會感覺也不過如此,如果不說出來,任由對方想象,吊對方胃口,反而會更具誘惑力。這就是這句諺語的真正含義。人類對任何事情都想清楚地了解,不過,了解清楚了,那個事物也就被限定住,被限定的東西也就不存在想象的空間,那樣就構(gòu)成所謂的幻滅,即“到此為止”。什么事情當被弄清楚的同時,誘惑力就會隨之消失。因此,從說話人的角度來看,即便對方想弄清,也不說給他聽,讓其心存疑惑,勾起他的“幻想”。勾起他的“幻想”而且不讓他感到幻滅都是重人情的表現(xiàn)。
「目は口ほどに物を言う」這句話的意思是“眼睛比嘴還會說話”或“眉目傳情”。通常眼睛是最能傳遞感情的人體器官,人們一般通過語言表現(xiàn)意圖,語言的表達功能是相當深奧的。然而,從嘴里說出來的話,僅是觀念化的事物,也就是說,語言只能進行間接的表達。與此相反,眼睛雖然難以表達觀念,卻能生動地傳遞情感。與其說用傳遞,不如說是自然呈現(xiàn)出來更為恰當。人類可以說用違心的話來隱藏真心,但眼睛卻做不到。因此可以說,有時眼睛具有超乎語言的力量。
通過以上諺語,可以看出,日本人不喜歡能言善辯,即使在興奮或情緒激動時,他們在言語上也盡力隱忍、克制,免得招來不必要的麻煩。「言うは易く行うは難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言実行/少說話,多辦事」等俗語,充分地表明了日本人對語言強烈的不信任感。除此之外,還有「言わぬは言うに勝る/不說比說強」「沈黙は金雄弁は銀/沉默是金、雄辯是銀」「多言は禍の本/禍從口出」「巧言仁少なし/巧言少仁」「言いたいことは明日言え/想說的話明天再說(即:深思熟慮之后再說)」等俗語。日本人認為,與能言善辯相比,「訥弁/笨嘴拙舌」「無口/沉默寡言」更值得信賴。因此,「沈黙は金」得到推崇。
西方人的語言觀是「思想や意見は言葉によって必ず的確に表現(xiàn)でき、また表現(xiàn)すべきものだとする西洋の合理的、楽天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感覚」,而日本人崇尚禪家的「不立文字」「以心伝心」,他們認為,深刻的感悟是語言難以言表的。所以,在發(fā)表意見的時候,咄咄逼人、侃侃而談容易被認為是「多弁、能弁/能說會道」,遭人反感。由此可以看出,同理論相比,日本人更重視情感。人們可以用語言明確地表達理論,但如果是情感,越是深層次的東西越難以言表。即便是用語言順暢地表達出來了,也只不過是“口頭上”的,日本人頭腦中的定式傾向于敵視「多弁、能弁」,認為能說會道者徒有其表并予以輕視。
沉默應該說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遺存。日本人的沉默、少語寡言可以說是受日本社會集團意識和傳統(tǒng)價值觀的影響而造成的。日本人在集團觀念的籠罩下,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安分守己。他們不輕易積極主動地發(fā)表自己的主張,擔心“言多必失”,擔心因自己的“多嘴”而打破集團的和諧,通常都以“沉默、少言寡語”的形象出現(xiàn)。因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個崇尚「沈黙」的民族?!干螯a」?jié)B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沉默、少言寡語,還是日本人自我保護的有效手段。通過沉默可以在表面上與眾人保持一致。日本在農(nóng)耕社會就養(yǎng)成了為了集體的和諧而放棄自我的習慣。關于沉默這一點,日本學者坂本指出:“日本文化強調(diào)的‘無我’意味深長,‘無我’指遠離利己的我,達到自然與自我融為一體的境界。這種尋求與情境的一體性的志向也是‘和’的精神的體現(xiàn)。和即倭,如倭人、和服、和歌。‘和’不僅指‘與情境的一體化’,同時也蘊涵著‘日本’這一層含義”?!昂汀痹谌毡臼怯墒サ绿釉凇妒邨l憲法》(604年)里提出的,十七條憲法的第一條就以「和を以って貴しとなす/以和為貴」開頭?!昂汀奔础昂椭C”、“和睦”、“配合他人行動”、“統(tǒng)一口徑,聲音和諧”等。在中國,多為“不喪失自我地配合別人”的“和”,在日本卻變成“忽略自我和他人步調(diào)一致”、“不能過分自我主張”,甚至發(fā)展為“融入社會”、“和自然一體化”等等。
日本人長期在相對單純的環(huán)境里和固定居所的生活中培育出了彼此依賴“默然了解”的文化風格,沉默就是這種文化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人推崇并享受交流中的這種沉默。對于中國人來說,交流中突然無聲了,就意味著冷場,因此會竭力避免冷場帶來的尷尬。埃德溫·賴肖爾在《日本人》一書中指出:“日本人交談時會長時間沉默,這至少對西方人來說是感到很惱火的。但不重視語言交流的日本人對此似乎根本不在意?!比毡救嗽谡f話時使用“停頓、沉默”來傳達很多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由語境提供確切的意義?!俺聊笨梢员磺擅畹赜脕肀硎静煌狻⒉唤邮芑蜃笥覟殡y。一段時間的沉默可被用來斟酌一個合適的反應或思考一種觀點。在與日本人的實際交流當中,如果不了解日本人的沉默,就無法確切理解對方所要傳遞的信息,因此,跨文化交際中的誤會時有發(fā)生。
一個民族的語言與其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不可分割的。日語語言教學也離不開日本文化背景的傳授。只有從其語言觀、民族性、民族意識等方面進行比較, 才能使日語學習者正確把握現(xiàn)實生活中所應用的日語語境。不然,按傳統(tǒng)的教學法, 即使學生花了大力氣去把語法、句型背得滾瓜爛熟,也常常難免由于交流不暢而引起誤會, 這勢必導致「異文化摩擦/跨文化摩擦」的日益加深。因此,筆者認為,日語教學中,除語言習得,進一步深入探討日語教學中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導入也是我們?nèi)照Z教育者當前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