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清朝隆化封建土地形成與權屬的爭奪

2011-04-11 21:48谷景林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1年3期
關鍵詞:圈地土地

谷景林

(隆化縣國土資源局,河北 隆化 068150)

試論清朝隆化封建土地形成與權屬的爭奪

谷景林

(隆化縣國土資源局,河北 隆化 068150)

清朝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形成分為國有和私有兩種,一種是滿州貴族官員跑馬圈占土地,一種是平民百姓開發(fā)土地。圈地攫取土地資源是游牧民族掠奪財富的繼續(xù)。土地形成以后,爭奪土地的斗爭一直沒有間斷過。盡管清政府多次禁止民人典買旗地,并用公款4次回贖,但已無濟于事,到光緒朝,旗地一統(tǒng)天下國有制度已到了無可挽回的崩潰邊緣,經(jīng)過幾百年慘淡經(jīng)營的八旗莊田終致解體,大量旗地變成了民田。從清朝建國到中華民國37年(1948年),縱觀300年的歷史,隆化封建土地經(jīng)歷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發(fā)展演變階段。

圈地;開發(fā);分配;典賣;回贖;售放

土地權屬的形成與發(fā)展變化是受土地所有制約束的。由于社會制度、政治經(jīng)濟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法制體系等等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的土地所有制。清朝封建土地所有制分為國有和私有兩種,是以封建剝削制度為基礎的土地所有制,是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經(jīng)濟制度,都與土地制度息息相關,因此土地制度是最重要的制度。土地制度是基石,有了它,就有土地,官吏們就有了生存和財富的來源,能盡職盡責;前方的將士、兵丁會奮勇拼殺,減少了后顧之憂。因此說,土地制度及其土地是人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

清朝時期的土地形成分為兩種,一是清朝滿州貴族官員圈占土地,另一個是平民百姓開發(fā)土地。

圈占土地

順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為了鞏固皇權,減輕經(jīng)濟壓力,獎勵有軍功的將士,解決兵丁的生計,皇帝多次下詔,特別是康熙八年(1669年)題準戶部條陳圈地疏:“查張家口、殺虎口、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山海關等口外,既有可居空閑之地,自御內(nèi)以至王、貝勒、官員、披甲,有情愿各將壯丁分內(nèi)地地畝退回,圈取口外空閑之地耕種者,各該衙門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印文啟送臣部,按丁丈給。”(引自《清代的旗地》)。允許滿州貴族及其官兵將士出古北口外圈占土地、山場,或耕或牧。圈地在《皇朝經(jīng)世文編》的《圈占記》中寫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本朝八旗禁旅帶甲數(shù)百萬,制于京畿四百里內(nèi)圈地以代餉。凡圈民地,請旨,戶部遣滿官同有司、率筆貼式、撥什庫、甲丁等員役,所至村莊,相度畎(讀犬)畝,兩騎前后牽部頒繩索,以記周四圍而總積之。每圈共得幾百十晌,每壯丁分給五晌,晌六畝……圈一定,則廬舍場圃,悉皆屯有?!比Φ貢r,騎在馬上的兩名滿族人,兩騎前后不停地奔跑,隨跑隨插標桿,隨意奔跑,隨意插標,到認為可以了,再用紅繩繞桿圈定,從此,產(chǎn)權界定。若漢人稍有妨礙其土地者,則全家格殺勿赦。圈地內(nèi)的原有田主,立即驅(qū)逐,房屋及其室內(nèi)之物,皆為滿人所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跑馬圈占土地運動。圈地攫取土地資源是游牧民族掠奪財富的繼續(xù)。

隆化的跑馬占圈多是在康熙年間,經(jīng)座談訪問和查閱部分氏族家譜及資料,有的人是持詔來圈占土地的。步古溝鄉(xiāng)敖姓家族家譜上寫著:祖宗幾代人是康熙、乾隆的護軍??滴醵辏?681年)到隆化圈占土地,原在滄州圈地100頃,在隆化又圈占10頃,并沒有從滄州退回土地。蒙古族人鮑姓,祖上圈地時帶來幾十戶蒙民,占地和山場,南至一棵松(今蘇木營),北至圍場半截塔,上下150多里。

雖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下令“自后永不許圈”,但是對于塞外,人少地多,無主荒地較多,又加之閉塞,新遷的滿族人不受皇帝詔令限制,仍在圈占土地。太平莊鄉(xiāng)南甸子村王姓,鑲黃旗人,是為宮廷選送繡女戶,祖上曾做過山東巡撫(從二品),乾隆年間遷來后就在太平莊、舊屯一帶圈占土地。偏坡營鄉(xiāng)步姓,乾隆年間來,圈地紅照上寫著整個一條川,東至榆樹林溝里,西至伊遜河,上下20多里,雖說是不可相信的,卻變成了無可爭辯的事實。

墾荒較圈地為先,早來的墾荒者,也逃脫不了丟失土地的命運。后來的圈地官兵將士,在其圈占的范圍內(nèi)遇有民人墾荒的土地,也不放過占領。這時,有的漢民為保住開墾的土地,他們就帶著自己開墾的土地投充旗下為奴,雖然他們失去了土地所有權,但能保住對土地的使用權;雖然向旗人交租,卻依旗人的特權減免了田賦。來圈占土地的有策封的宗室勛臣及朝中的其他官員等,范圍遍及全縣。伊遜河、伊瑪圖河、灤河、興隆河、固都爾呼河(今鸚鵡河)等兩岸的肥田沃土和富饒的山場大都被旗人圈占。博羅河屯(今隆化鎮(zhèn))一帶為正藍旗圈地范圍,郭家屯一帶為正白旗圈地范圍,張三營一帶為翁牛特旗圈地范圍。旗地管理設立莊頭制,莊分皇莊和官莊。《清朝文獻通考》記載:順治元年設立官莊,奉天、山海關、古北口、喜峰口亦令設立。每莊壯丁10人,選莊頭一人,按繩給地,一繩地42畝,每莊給地130晌耕種,每晌六畝,計780畝。另給場園馬館地4晌?!皦讯⌒钛埽瑒t留于本莊,缺則補足。給牛8頭,如有損失,報明補給。量給房屋、籽種、口糧、農(nóng)具、免納糧一年?!笨滴醵哪辏?685年)三月設立糧莊,壯丁又定為15名,每莊給地300晌,計1800畝??滴跛氖四辏?709年)題準:莊頭地畝不足者,批準補給,脊薄地、鹽堿地、水沖沙壓者,準其撥給?;是f由內(nèi)務府直接管理;官莊由熱河總管管理。隆化境內(nèi)除了皇莊外,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官莊。親王、公主、郡王、貝勒、貝子等宗室爵地建立宗室莊田;圍場總管衙署所屬的圍場地、園庭官兵養(yǎng)贍地等建立八旗官兵莊田;駐防綠營營汛地及驛站等建立駐防官兵莊田。另外,還有由熱河總管及縣衙(豐寧四旗廳),代管并招佃耕種的存退余絕地(存,圈地分賞存剩地;退,有緣事退回的地;余,丈出的余地;絕,絕戶遺留下來的地),莊頭、四次奴典等各項旗租地、學田地、香火地(寺廟)及一般旗人恩賞地等。清朝隆化境內(nèi)有多少莊頭,多少旗地,由于史料缺乏沒有準確的數(shù)據(jù)。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總管內(nèi)務府奏檔:熱河有一等莊頭(康熙八年審定)138個,共地5275頃84畝有奇(土地數(shù)引自光緒大清會典),每年共交米17000石。熱河有糧倉8個,唐三營 (康熙四十二年設立)、熱河、中關、博羅河屯、雅圖溝(平泉)、二溝、喀喇河屯、化育溝(灤平)?!案骷Z倉收納莊頭所交糧石(每莊年交納糧一百石,合倉石360石),亦有采買米石,俱為放給隨來兵丁口糧之用,或減價糶賣以平市價。唐三營、雅圖溝兩倉所貯米石,也有借給蒙古之年。在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兩倉貯米2.4萬石,此米5年一次出舊入新。從上可以看出,熱河8個糧倉中,已知隆化就有唐三營、博羅河屯、中關3個,足可證明隆化莊頭旗地之多。

旗地在八旗內(nèi)部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著封建等級的高低不同,有著嚴格的分配標準,就象一個倒置的金字塔,等級越高,占有的旗地就越多,站在這個金字塔頂端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就是最大的旗地所有者。因此,旗地形成的過程,就是清朝統(tǒng)治者用暴力對土地進行掠奪再分配的過程。

隆化在古北口外,屬靠近京畿400里上下地區(qū),境內(nèi)土質(zhì)較好,土地肥沃,是理想的圈地范圍之一。旗圈地畝按著官職等級分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清朝康熙至乾隆中期,隆化本籍縣級以上的滿族官員,直到將軍和一品的張百齡共有60多人。有的在京城做官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是本籍的在隆化也分配有土地。設在唐三營的總管衙署的官員有三品總管、四品翼長、五品章京、六品驍騎校、八品世襲恩騎校、筆貼式、委署驍騎校,領催和滿蒙兵丁1638人;有行宮、驛站的千總(六品)、副千總及看宮兵丁300多人;還有守備衙門、五營汛地、三處巡檢的官員幾十人。這些滿蒙官員和兵丁在隆化分配有土地,還有若干從事皇莊、官莊、糧莊勞役的壯丁,都給土地。其土地數(shù)額根據(jù)等級尊卑和官職大小分配如下:順治二年(1645年)題準,“定給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大莊每所地420畝至720畝,半莊每所地240畝至360畝不等;園地每所60畝至120畝不等。又,內(nèi)府總管給園地48畝,親王府管領36畝,郡王以下府管領30畝,各府給事人員俱給地有差。又定王以下各官所屬壯丁計口給地36畝,停支口糧。”

順治六年(1649 年)欽定:“府、州、縣、游、守等官各給園地18畝。又新來壯丁每名給地30畝,至次年,令八旗舊壯丁每名撤出土地6畝,撥給新壯丁?!?/p>

據(jù)《清朝通典·田制》記載:“蒙古分為五等撥給田地;一等給莊屯3所,園地90畝,二等給莊屯2所,園地60畝,三等以下只給莊屯”。

駐防、行宮官兵地的分配問題,在順治四年(1647年)規(guī)定,駐防旗員給地10晌至40晌不等。次年規(guī)定,各省駐防官兵家口隨軍駐防一半者,其在京城的園地撤一半,攜全家駐防者,全部撤出。順治六年(1649年)題準:外省駐防官員,初任未經(jīng)發(fā)給園地者,準令撥給,其加級升任者,不再添給。凡應給地10晌以下者,戶部撥給。10晌以上者,奏請撥給。順治七年(1650年)規(guī)定:駐防官員量給園地,甲兵、壯丁每名給地5晌,計30畝。

《滿族文獻通考·田賦考》記載:“康熙二年(1663年)定新來佐領給地30畝,領催給地18畝,總管給地72畝,副總管給地60畝,防御及郎中36畝,員外郎、尚榮、尚繕、讀祝、贊禮等官各30畝;筆貼式、驍騎校、佐領下執(zhí)事人各24畝;驍騎等人6畝?!?/p>

乾隆九年(1744年)九月,內(nèi)務府總管三和奏稱:“由熱河撥派看守桃花寺、龍福寺等處行宮之千總每員應撥給地90畝,兵丁每名撥給地60畝,將附近旗存、旗退地內(nèi)撥給。今盤山縣、丫吉山、蟠龍山、三家店四處行宮陸續(xù)告竣,交與熱河總管七十,由看守口外各處行宮千總兵丁內(nèi)撥派看守,其應得俸銀、錢糧亦照定例辦理外,至應撥給地畝之處,即交由內(nèi)務府現(xiàn)今派出丈量地畝之員外郎明玉一并會同地方官丈量,取明四至印結(jié),并移會馬蘭峪內(nèi)務府總管巴圖委員查收,撥給各處看守行宮之千總等,令其分派各處兵丁承種當差。嗣后看守行宮千總、兵丁如有添派者,其俸銀、錢糧、地畝等項,請均照奏準定例辦理,以歸畫一。”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奏準:“熱河千總、弁兵地畝改給銀兩之例辦理,將地畝退交地方官租種,按每畝地折給銀二錢,并請將西路行宮弁兵地畝亦改為銀兩?!?/p>

旗地分配的不平衡性,是封建等級森嚴的標志,也是清朝時期封建土地所有制最顯著的特點。

土地開發(fā)

隆化近期土地開發(fā)較晚,始自清朝。順治和康熙年間,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皇室宗戚、王公貴族、各級官員的奢侈費用和大批的軍用開支,用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便頻繁下令在古北口外圈占大量土地,縣境內(nèi)河谷兩岸等地70%的肥沃土地被圈占,建立莊頭制,租給由晉、冀、魯?shù)鹊卣衼淼霓r(nóng)民,開墾成農(nóng)田,實行集體耕作。

招民墾荒。順治年間和康熙初年,近京畿州縣的大批民田、房屋及近省份的土地被滿州貴族官員圈占,怨聲載道的大批漢民流離失所,啼饑號寒,無家可歸的難民和逃荒的災民便攜帶家小,涌入隆化、墾荒謀生。中華民國初年,隆化縣志記載:“隆化昔近蒙古,荒漠少人煙,清初始漸開辟,居民十九由山東、山西、直隸三省遷來,”清政府為了制止流民,充實賦稅,實行“勸令墾荒”的政策。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戶部制定《墾荒勸懲則例》規(guī)定督扶、道府、縣三級地方官員開墾荒地的考成和獎勵辦法及對地主開墾荒地的考成和獎勵辦法,允許流民開墾各地“無主荒田”,所墾土地給“印信執(zhí)照”,“永準為業(yè)”,一般的免稅3年,個別的可免稅5年或6年。但是,順治年間,戰(zhàn)爭頻繁,軍費開支急如星火,清廷一面宣布招民墾荒,一面又嚴令地方官追逼賦稅,以致3年或6年起科納稅之令均不得兌現(xiàn),結(jié)果往往是墾荒未熟,稅吏便上門催稅,所以,在這種背景下,隆化農(nóng)民墾荒進展不快,成效不大。到康熙初年,御史徐旭林論墾荒弊端很多,指出墾荒“二十余年而無成效”,主要原因是“科差太急”??滴醯蹫榱思铀倩奶镩_辟,從康熙十年(1671年)開始,陸續(xù)放寬墾荒起科年限,從3年、4年,直至寬限到10年。在南方平定“三藩”之后,減輕了浩大的軍費開支,康熙帝更進一步放寬了起科令,對于農(nóng)民開墾成熟應該按限定的時間起科納稅的田地,則常常是“未令起課”、“不事加征”。同時,各地政府還幫助墾荒者解決種籽、牛具、生產(chǎn)資料等問題,這樣,隆化的墾荒才有了新的起色,發(fā)展很快。此外,康熙帝還以賞給官職為誘餌,積極鼓勵地主鄉(xiāng)紳墾荒。凡貢監(jiān)生員富民墾地20頃以上者,能通曉文墨者授縣丞,不能通曉文墨者授為把總,而墾地100頃以上者,能通曉文墨者,授為知縣,不能通文墨者,授為守備。這樣,借用地主之力,推動了墾荒的發(fā)展,使自耕農(nóng)土地個人所有很快發(fā)展起來,由于獎勵墾荒政策的放寬,也促使私有土地比重不斷地上升,但也加速了土地集中的過程,增加了地主對土地的占有量,使更多的農(nóng)民變?yōu)榈刂鞯牡钁?。除此之外,也有農(nóng)民自動墾種者。

雍正元年(1723年),河南黃河潰堤,河南、直隸兩省近水受災的人民較多。為了解決流民的問題,皇帝下令受災人民,可往口外蒙古開墾地畝謀生,并提出:“唯開墾一事,于百姓最為裨益……嗣后,各省凡有可墾之地,聽民自墾自報,地方官不得勒索,不得阻撓”(《清世祖實錄》)。民間稱此為“借地養(yǎng)民”令,于是,令下后,大批災民涌入隆化墾荒。流民的遷入,自耕農(nóng)私有土地的出現(xiàn),墾荒的增加,打破了旗圈國有土地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到了乾隆年間,在“勸課農(nóng)?!钡拇碳は?,已是“父種原上地,子刨山下荒”,處處可見墾荒,使墾荒的速度進一步加快。至道光七年(1827年),承德府5縣開發(fā)耕地240萬畝,隆化(屬豐寧)約20萬畝(不包括不上地畝清冊的黑地)。清朝末期,全縣能開墾的好荒地都變成了農(nóng)田。這些農(nóng)田是先輩們給后世子孫留下的珍貴的生存遺產(chǎn),為今日大面積的耕地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圈地與墾荒形成了國有與私有土地,以國有為主。

典賣旗地

占有土地生產(chǎn)資料的不平衡性,導致貧富的兩極分化,是階級社會無法避免的必然規(guī)律。在等級森嚴的八旗內(nèi)部,特別是入關后,按照等級分配土地的結(jié)果,加速了兩極分化的發(fā)展。盡管清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如旗地免賦、禁止民典旗地、下屯(直隸或關外)種地、添置養(yǎng)育兵等,企圖緩和八旗內(nèi)部分化,但已是無法挽回。

清朝典賣旗地。貧苦旗人,把自己所分的旗地不斷地輾轉(zhuǎn)典賣,就是八旗內(nèi)部兩級分化較為明顯的跡象。旗地的所有權屬于國家,旗人對其所分配的旗地只有占有權和收益權,而沒有處分權,朝廷嚴禁典賣旗地?!稓J定八旗通志》道:“民間地土房屋,禁止八旗置買,已于順治七年三月內(nèi)定例遵行?!鼻“四辏?743年)大學士伯鄂爾泰奏:“撥給莊頭當差地畝,本系官物,不許私相典售,倘有仍將官地私行典售,民人明知官地擅行典買者,一經(jīng)查出或被告,即將地畝撤出,于莊頭名下追出原價入官,照盜買盜賣之例將民人、莊頭一并治罪。地方官徇隱不報并漫無覺查者,俱照失察之例議處?!睂Φ滟I旗地盡管十分嚴格,處罰又很重,但仍然無法阻止。八旗官兵入關以后,生活日漸奢侈揮霍,入不敷出,“生齒日繁,生計日窘”;不事農(nóng)商,坐吃山空。無奈,八旗兵丁和下級官員,不顧皇帝禁令,便開始典賣旗地。由于旗地享有免稅權,所以,民人愿意典買。官府也曾采取過一些措施,防止旗地流失,已無濟于事。雍正年間,皇帝破除禁令,允許在本旗內(nèi)買賣部分旗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清高宗實錄》:“八旗老圈地畝,例止準本旗買賣。遇緊急事故,本旗難覓售主,準典與別旗……或多圖價格,準其不拘旗分出賣?!逼斓貜谋酒靸?nèi)到各旗之間買賣開禁,一方面鼓勵有權勢的富有旗人大量鯨吞、掠奪土地,使旗地日漸集中于少數(shù)人手里,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旗地私有化的過程。近年,隆化縣搜集到清朝咸豐至宣統(tǒng)60年間的旗地典賣契約11份,都以老錢或京錢計算。例如:西川河南的滿族人關玉書,于咸豐元年(1851年)十一月四日,把自己的三段地賣于漢族人李信,合京錢五十千六百文。這些旗地由于典賣,成了漢人的私有恒產(chǎn)。上面的旗地典賣交易有的在禁令前,有的在禁令后,從而證明,民間旗地的典賣行為已不受禁令的約束。從咸豐、同治,特別是光緒以后,旗地一統(tǒng)天下的國有制度已到了無可挽回的崩潰邊緣,土地私有化已占據(jù)主導地位。咸豐初年,統(tǒng)治者宣布廢除旗地典賣禁令,允許“旗民交產(chǎn)”,規(guī)定:凡旗人將旗地賣與民人者,由買地人在州縣報明,稅契升科,作為永業(yè)。禁令一開,大量旗地變?yōu)槊癞a(chǎn)。這樣,“旗人產(chǎn)業(yè)漸少,于伊等生計無益?!毕特S九年(1859年),皇帝又禁止旗民交產(chǎn),但如火如荼的旗人與漢民典賣土地已無法制止,同治初年又開禁令,準許“旗民交產(chǎn)”。此后,旗地買賣,越演越烈,八旗莊田終至解體,大量旗地變成了民田。

旗地回贖

這是一項防止旗地流失,保護旗人的恒產(chǎn)用以維持生計,挽救衰退沒落和岌岌可危的八旗土地制度不能而又絕不可能不采取強化的措施。清政府動用公款強制回贖土地?;刳H時按土地原價分10年內(nèi)和10年外以及50年外三個界限按比例回贖。旗地價格分土地等級來定。乾隆四年(1739年)十一月,戶部奏準:入官地畝分四等作價,頭等地每畝作價銀1.6兩 (每兩重36—37克多),二等地每畝作價1.2667兩,三等地每畝作價0.9333兩,四等地每畝作價0.6兩,荒地每畝作價銀0.4兩。回贖土地價格比例和有關規(guī)定在《乾隆大清會典》里記載著:“民典旗地,動支公帑回贖,以典后十年為率,十年內(nèi)納原價,十年外減原價十之一,以次按年遞減,至五十年外給半價,均令退田還官。旗下開戶人承典正戶田者,照民典價之法。戶下人承典本主田者,十年內(nèi)減原價十之一,十年外減十之二,均以次按年遞減?!?/p>

土地回贖后,先以原主“交價領田”,無力交價的,允許以本人俸餉分5年扣還。無原主的,允許其子及親叔伯兄弟及兄弟之子領贖。如無力交價,又無俸餉可抵及本屬于絕戶田的,均入官作為公產(chǎn)。有私相典賣者,追繳田價歸官。當時出賣土地者本為貧苦旗丁,已無力贖買土地,雖允許以俸餉坐扣,但并不能改變其貧困的境地,只得再行典賣。由于清政府四次回贖,積重難返,耗盡了大量公款,國庫日漸空虛,已難以全部回贖,在乾隆后期停止了旗地回贖。此后,旗地典賣方興未艾。到清朝末期,大量的旗地變?yōu)槊裉铮恋亟Y(jié)構(gòu)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由清初占主導地位的官田下降到第二位,快速發(fā)展的民田在土地所有制結(jié)構(gòu)中越居到絕對的主導地位。

土地售放

中華民國時期,雖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但這一時期的土地制度仍屬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國有與私有并存,以私有為主。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高度壟斷土地幾百年的封建王朝徹底的滅亡了,但靠著統(tǒng)治者的特權和宗法觀念而形成的八旗土地制度還在維護著舊有的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開展了地權運動,在“平等”與“民主”的浪潮沖擊下,維護封建土地宗法等級制度的圍墻終于被徹底摧垮了。土地流向由集中走向分散,多數(shù)勞動人民獲得了土地,同時,地主兼并土地加劇,使土地日益走向私有化。中華民國4年(1915年)熱河都統(tǒng)公署制定《熱河售放莊地規(guī)則》,規(guī)定對清朝遺留下來的皇室莊田,宗室莊田和八旗莊田進行售放。對現(xiàn)耕種的佃戶,有優(yōu)先領買權。領買時,按契約價格承領。凡愿承領者,自出示招領之日起,限期兩個月,在該牌甲的帶領下,到清理熱河官產(chǎn)處申請認領,愈期不領者,出示布告,另招他人購買。

隆化清理旗地從民國3年(1914年)秋七月,由代理縣知事羅則逖開始變賣唐三營、皇姑屯 (今隆化)、郭家屯、白虎溝、中關、荒地各營汛地和石片、湯頭溝、張三營等處墩臺地,任民領買。到民國4年(1915年)三月賣完,共變賣土地2頃多,房屋200間。接著,又變賣更名地。中華民國初期,土地買賣才有了統(tǒng)一的價格。據(jù)民國4年(1915年)六月《熱河售放莊地規(guī)則》規(guī)定:“莊地共分五則,上上則(即水園地)每畝(240弓)6元,上則5元,中則4元,下則2元,房基墳塋視其所在地之價核收,街基照上則收價?!泵駠?年(1916年)隆化設清理官產(chǎn)分處,售放各旗地,開始丈放官產(chǎn),變賣莊頭地,包括京旗地、官巡地、肅親王地、翁牛特旗地(在徐八屋、阿拉營等處附近)和察哈爾牛羊群旗地等。民國6年(1917年)變賣六營蒙古地(今西下洼子附近)和座落在少府、布施營附近的官租地和縣內(nèi)大宗廟產(chǎn)地。民國7年(1918年)十一月,熱河都統(tǒng)公署公告,售放隆化縣屬皇姑屯蘑茹川尹家營5牌等處巴林右旗地。規(guī)定耕地分上、中、下三個等級。售價上等地每畝7元,中等地每畝5元,下等每畝3元;園地也分三個等級,上等地每畝售價10元,中等地每畝7元,下等地每畝4元;宅基地上等地每畝12元,中等地每畝8元,下等地每畝6元,特則地每畝16元。

民國15年(1926年)《直隸全省旗圈清理草案》規(guī)定:“凡本省所屬旗圈地畝,租權、佃權分立,而無所有權者,一律由清理處呈請咨照請室宗人府或行知王公辦事機關通告各王公府第及其他普通旗族并分令各縣出示布告,限令租主售租,佃戶留地?!笔棺庵鞯脙r謀生,佃戶確定產(chǎn)權,國家增進賦稅。接著,熱河都統(tǒng)又制定 《熱河清理旗地官產(chǎn)處修正章程》,對旗地的旗主、承佃人、承租人、土地、房屋、樹林、山場、等級、價格、限期、土地價款的分配形式和六項旗地的清理等都作了具體規(guī)定。民國15年(1926年)、16年 (1927年),隆化變賣六項旗地和座落在白虎溝、郭家屯、太平莊、舊屯一帶為皇家狩獵,貢獻鳥獸及供應木材等鷹手、鞍匠、楊木三項旗地4300畝。數(shù)目更大的分布在伊遜河川、伊瑪圖河川、灤河川、鸚鵡河及茅溝河下游等川的京旗地、官莊、皇莊和察哈爾牛羊群地各是多少,沒有查到這方面的資料。雖然沒有確切的旗地畝數(shù),但絕大部分旗地被民人購買,變成了私有土地。而公有土地還剩下50多頃學田地和數(shù)量不大但又分散的香火地。至此,由清王朝用強暴手段圈占的大規(guī)模的旗地,經(jīng)過多年的慘淡經(jīng)營,幾乎流轉(zhuǎn)殆盡,其極力維護的八旗土地制度,也終于徹底崩潰了。

就在旗地售放的同時,一些豪紳、地主、商戶勾結(jié)官府,依仗權勢,趁貧苦的佃民無力購買之機,肆意強占掛購土地,很快就變成了多種身分并存的大地主。民國時期,土地買賣自由,加之天災兵禍較多,一些貧苦農(nóng)民被生活所迫,又不斷把自己的土地變賣,經(jīng)過多年的不斷分化和地主的不斷兼并,失去土地的農(nóng)民越來越多,土地在分散中日漸集中,更趨向于兩極分化,少數(shù)地主卻占有大量的肥沃良田。據(jù)1938年12月 《隆化一般概況》記載:全縣有戶數(shù)30307戶,人口163895人,土地508856畝。在土地分配上,一無所有者及貧下中農(nóng)23492戶,有土地145022,占總土地面積28%;地主、富農(nóng)3989戶,有土地295136畝。從以上事實可以說明,占總戶口78%的貧苦農(nóng)民,占有土地面積的28%,而占13%戶數(shù)的地主、富農(nóng),占總土地面積的58%。這種占有生產(chǎn)資料極端的不平衡性,是由社會制度所決定,也是造成貧富的主要根源之一。

結(jié) 論

“塞北無數(shù)荒丘”,這是明朝時期包括隆化在內(nèi)的蒼?;臎鋈庥文恋貐^(qū)的真實寫照。通過清朝的圈占和開發(fā)土地后,結(jié)束了察哈爾蒙古在隆化260多年的游牧歷史,“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區(qū)不復存在了,由田連阡陌,遍野一片金黃的豐收景象所代替。

土地圈占與開發(fā)后,在爭奪和利用土地中便產(chǎn)生了一些關系,出現(xiàn)了地主、佃戶與自耕農(nóng)。

隆化地主土地私有制萌生于康熙中期,壯大于民國中期。封建地主的土地是對佃戶進行剝削的物質(zhì)基礎。

與圈地運動伴生的是自耕農(nóng)土地私有制,是滿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另一種形式。自耕農(nóng)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附庸,他們的土地常常被地主呑蝕,所以,自耕農(nóng)土地是地主兼并的主要對象。

國有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農(nóng)土地私有制,這三股力量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交織進行,不斷演變,到清朝末期和民國初年,隆化封建國有土地制度徹底地崩潰了,日漸坐大的封建地主便千方百計地搶購國有土地和兼并自耕農(nóng)的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已上升為封建土地制度的主體。從清朝建國到中華民國37年(1948年),縱觀300年的歷史,隆化封建土地經(jīng)歷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發(fā)展演變階段。第一階段,從順治初年到乾隆前期,是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和確立階段。此期封建國有土地數(shù)量頗大,高度集中,土地買賣逐漸擴大,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還處于低級階段,土地兼并日漸顯露。第二階段,從乾隆中期,旗地典賣已到了不可阻擋的趨勢,使統(tǒng)治者驚呼:“民間不許典賣旗地,后因日久法弛,狡黠之徒見機生心,始則租種交糧,繼則借給錢米,利上加利,不三五年,佃戶反成債主,竟將地畝算去者有之;或地主一時窘乏賤價典賣與民人者亦有之。于是旗人地畝入于民間者十之七六,以致旗人多無產(chǎn)業(yè)”(引自《清代旗地》),因此,乾隆中期到光緒初年,土地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國有土地大幅度銳減,八旗莊田走向崩潰,旗地私有化已成了不可阻擋之勢,農(nóng)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更加強化,地主土地私有制快速發(fā)展。第三階段,光緒中期到20世紀20年代末,土地從分散中走向了壟斷,地主土地私有制得到發(fā)展,“千年田畝八百家”,土地買賣盛行,土地兼并更加激烈。地主階級構(gòu)成中的官僚地主和商人高利貸地主的比重增大,中小地主日趨沒落,租佃關系日漸自由,土地買賣中宗法關系的束縛逐漸被打破。第四階段,1946年至1948年,開展土改,“實行耕者有其田”,土地又從壟斷走向分散。

On the Formation of Feudal Land and Fight for the Ownership in Longhua in the Qing Dynasty

GU Jing-lin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Longhua County,Longhua 068150 China)

The land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is feudal land ownership.The land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kinds,one is state-owned and the other is private,namely,one is the Manchu noble officials occupying land by running a horse,and the other is the common people developing the land.To grab land resources through enclosure is continuation for nomads to plunder the wealth.From the land formed,the struggle over land has continued without interruption.Although the Qing government forbids people to buy the banner land for several times,and redeems four times by using public funds,but has been of no avail.In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xu,the Eight Banners land estate ultimately disintegrat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banner lands become civil lands.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1948,nearly 300 years,the feudal land of Longhua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stages from centralization to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n reconcentration and then again separation.

enclosure;development;distribution;sell;redemption;put on sale

K249

A

1005-1554(2011)03-0001-06

2011-01-05

谷景林(1941-),男,滿族,河北隆化人,隆化縣國土資源局編輯。

猜你喜歡
圈地土地
英國議會圈地與鄉(xiāng)村景觀的重塑*
我愛這土地
王子“圈地”記
華茲華斯田園詩歌的圈地敘事
國際酒店的中國“圈地運動”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