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由中國自主研發(fā)的病險堤壩“微創(chuàng)修復”技術日前通過專家評審和推廣論證,這將破解中國在小型堤壩除險加固中面臨的“瓶頸”。現(xiàn)行技術手段在施工過程中對堤壩“開膛破肚”、擾動或破壞過多的難題將獲得解決。
在近日于鄭州舉行的河南省重大公益科研項目驗收暨成果推廣論證會上,鄭州大學王復明教授主持完成的一項名為“堤壩除險加固高聚物注漿成套技術及裝備”的科技成果,獲得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肯定。這項病險堤壩“微創(chuàng)修復”技術在國內(nèi)外屬首創(chuàng),具有對壩體擾動小、快速、經(jīng)濟、耐久、施工方便和環(huán)保等特點,將有效破解中國在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上面臨的難題。
中國是世界上水庫大壩最多的國家,也是病險水庫最多的國家?,F(xiàn)行技術手段由于施工時需“開膛破肚”、對堤壩擾動或破壞較大,并且工期較長、造價較高,有些大型設備由于進場困難,不適用于中小型堤壩的除險加固。
這項“微創(chuàng)修復”技術在高聚物材料擴散機理、鉆孔成孔方式及精細化注漿裝備等方面取得重大創(chuàng)新,不僅對壩體擾動小,施工設備輕便,而且同其他堤壩防滲墻構筑技術相比,可節(jié)省造價50%以上,非常適用中于小型堤壩的防滲加固和搶險搶修。
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09年,中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7 151座,其中大型水庫544座、中型水庫3 259座、小型水庫83 348座。但是由于中國水庫大多建于上世紀50—70年代,老化失修嚴重,病險水庫率達40%以上,安全隱患十分突出,亟須進行除險加固。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投入,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實施了9 000多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大中型水庫的安全狀況明顯好轉。但小型病險水庫數(shù)量多,除險加固率低,嚴重影響了水庫安全運行和效益發(fā)揮。
針對這些問題,2007年,河南省設立重大公益科研專項“水庫大壩、橋梁等大型建筑物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鄭州大學中標,其研發(fā)的“堤壩除險加固高聚物注漿成套技術及裝備”已在土質(zhì)堤壩防滲除險加固工程和宜萬鐵路野三關隧道堵漏除險中成功應用,取得了良好實施效果。
在日前舉行的推廣論證會上,與會的潘家錚、鄭守仁、王夢恕等院士認為,該技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研發(fā)成果,符合當前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重大民生工程的迫切需要,具備了推廣應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