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跨越與發(fā)展——主觀幸福感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

2011-04-08 21:15:08苗元江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理論

苗元江

(南昌大學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一、引言

“人文知識的基本問題不是真理問題,而是幸福問題”[1]。幸福是個古老的話題,也是人類發(fā)展得的終極目標。20世紀中葉,“幸?!睆墓爬系恼軐W爭論轉移到心理學科學研究領域,歷經四十多年風雨洗練,從一顆幼小的種子,演化為參天大樹,在新世紀散發(fā)出絢麗的光芒,激發(fā)了新世紀的“幸福革命”。這是一場意義十分深遠、內容十分豐富、程度非常深刻的革命,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它將觸及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教育各個方面,并融入以經濟、社會發(fā)展為宗旨和目的的“幸福世紀”洪流之中。21世紀是幸福的世紀,幸福感的崛起重新詮釋了心理學的任務與目標,即心理學的任務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最終目的是提高人類生活質量[2]?!翱茖W研究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人類的幸福與人性的解放,心理學的學科目標應該是人類的幸福,通過對不同處境中的人的心理的深度解釋,促進各類人群及不同關系中的個體之間的相互理解,提升人的幸福感,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3]。心理科學應該理解人是什么以及人可以成為什么。心理學不是靜態(tài)的、封閉的研究體系,從本質上說,它必須肩負起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擔,這樣才能成為生動、具體、鮮活的研究,才能不斷生根、開花、結果,創(chuàng)造幸福、分享幸福[4]。

二、早期:調查幸福感

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是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第一個十年,該時期主要是沿著人口維度進行的,基本假設就是1967年萬納·威爾遜(Wanner Wilson)《自稱幸福的相關因素》中的著名論述:幸福的人是“高自尊,年輕,健康,受過良好教育,收入豐厚,外向,樂觀,沒有煩惱,信教,已婚,性、智能的適度目標”。這一時期把外部因素假設為幸福感的決定因素。1957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古瑞(Gurin)、威諾夫(Veroff)和費爾得(Felcd)聯(lián)合了幾個大學進行了一次全國抽樣調查,主要研究美國民眾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具有明顯的精神健康取向。20世紀60年代以后,研究內容逐漸由精神健康轉向更廣闊領域:既有情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有對認知層面的滿意程度研究。1965年,海德雷·坎吹爾(Hadley Cantril)發(fā)表了13國關于生活滿意和良好感覺的比較研究結果。同時,諾曼·布拉德本(Noeman Bradburm)也在全國的一項民意調查中研究了美國民眾的幸福感。心理學也進行了大量的不同群體的調查、比較及相關研究。早期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各種不同群體被試進行簡單的幸福和滿意測量,然后描述了這些群體的幸福感的平均水平[5]。

卡曼(Kammann,1984)等對這一領域作簡要綜述后認為[6]:“幸福感是人類經驗中的一個強勁的首要維度,幸福感研究生機勃勃?!钡谝浑A段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大部分調查都是描述性的,有關的幸福感調查是在研究與社會應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其次,各種群體的幸福感水平僅由單一項目的測量的平均分數(shù)簡單描述,有關群體差異的假說通常是在研究之后提供;第三,大量調查研究使用了不同的量表,所得的結果具有不同的涵義。此外,研究所使用的調查工具也比較簡單粗糙,缺乏相應的信度、效度指標;測量工具對所依據的理論和測量對象特征等關注不夠,是出于操作上的需要,而不是基于某種特定的心理學理論,沒有詳細闡述幸福感的實質。

這一階段研究的最重要的總結性結論就是人口統(tǒng)計學的變量對幸福感的解釋力極為有限。例如,坎貝爾(Campbell),康弗斯(Converse)和羅杰斯(Rogers)發(fā)現(xiàn)了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例如教育,年齡,社會地位、婚姻)僅能說明20%以下變異。安德魯斯(Andrews)和威瑟(Withey)發(fā)現(xiàn),使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僅能預測生活滿意8%的變異。雅格(Argyle)認為: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僅能解釋幸福感15%的變異。威爾遜的幾個結論已經被最近的研究推翻。例如,年輕和教育不再被視為幸福感的前提條件,男性和女性的幸福感水平沒有明顯差異,不同年齡的成年群體幸福感水平也沒顯著差異。因此,迪納(Diener,1984)區(qū)分了影響SWB的外部與內部因素,認為外在客觀的變量對SWB影響相當小。由于外部因素影響較小,并不能完全決定主觀幸福感,于是研究者們轉向研究內部因素來解釋SWB的變異性,以提供比人口統(tǒng)計學研究范疇更加深入、更加開闊的視角,從而能夠更深入、清晰地理解與洞察主觀幸福感[7]。

三、中期:解釋幸福感

上世紀80年代,是主觀幸福感從外部因素轉移到內部心理機制、開始洞察主觀幸福感的內部機制的十年。研究者依循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建立起以下解釋幸福感的理論,這些理論解釋的重點是個人幸福感產生的心理機制。常見的幸福感理論包括:人格理論(personality theory)、目標理論(telic theory)、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及判斷理論(judgment theory)。上述理論可以分為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模式(top-down and bottom-up models)兩種思考模式加以歸納。

第一種思考幸福感來源的方法是由上而下(top-down models)的思考方式,支持這類思考模式的理論認為,幸福是來自整體人格特質影響人對事物的反應方式,人格理論即為此模式的代表。它的基本觀點是人們具有以積極方式體驗生活的性格傾向,即有快樂的素質。快樂的人總是以一種更為積極的方式看待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幸福就是以快樂方式進行反應的傾向。具有“幸福圖式”的人,對生活事件和環(huán)境傾向予以正面的方式來看待和處理,擁有更甜美的回憶和更樂觀的期望,所以其幸福感水平較高。此理論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合理地解釋了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其缺點則在于無法解釋生活事件對幸福感所帶來的影響[8]。

第二類思考方式認為幸福感是由短期、微小的生活目標達成或者是個人需求獲得滿足之后逐步累積而成。這是一種由下而上(bottom-up models)的思考方式,它認為:幸福等于各個快樂因素的簡單相加,在判斷人們的幸福感時,只須對許多暫時的痛苦和快樂作出心理運算即可,即幸福等于快樂減去痛苦。這種理論具有很強的操作價值,能夠在實際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支持這類思考模式的典型理論是需求理論。目標理論及活動論即屬于需求理論的一種,此兩理論都是將幸福視為一種目標,是個人努力追求的對象,而幸福感來自于目標的達成,經由此過程所滿足的是一種意識的需求。Diener強調來自活動的幸福感是一種無意中獲得的幸福感,但實際上人類主動選擇參與這些活動,是因為可以從中獲得某些需求的滿足[9]。

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視角下,有一些較受關注的理論范式。其中之一為滿意的“多重差異理論”(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根據這一理論,當人們判斷其滿意度時,會將其自身與多種標準進行比較。這些標準可能包括過去的條件和他人或自身期望。個人會評價當前的狀態(tài)或條件與這些標準之間的差異。如果比較的標準高于個人現(xiàn)狀,會導致個人滿意度降低。而如果個人現(xiàn)狀比標準要好,就使個人滿意度提升。這樣,根據多重差異理論,整體生活滿意度的判斷包含了多種比較,這些比較可能涉及許多領域中的差別測量。在一些情況下,標準可能由自我比較形成,如將個人一些技能當前發(fā)揮的情況與過去比較。但通常,標準在社會比較(將自身及所處環(huán)境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形成,而社會比較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受許多因素或條件的影響。至少從短期看,社會比較的確會影響主觀幸福感。然而,對主觀幸福感影響更持久的社會信息可能是影響目標的建立與改變的信息[10]。判斷理論的思考模式則認為透過個人的主觀解釋,既存在著生活事件所帶來由下而上的影響,也肯定個人特質會產生由上而下的效應。綜觀以上相關理論,其最大的共同點皆認為個體的幸福感是透過生活經驗的累積來滿足自我需求所獲至。許多實證研究結果亦發(fā)現(xiàn),幸福感是由生活事件及人格特質所共同影響的。因此,在探討幸福感之形成因素時,仍需兼顧生活事件及個人特質的影響,才可提出比較完整的解釋。

此階段的重要特征是從外部決定轉移到內部決定,盡管統(tǒng)一的理論模型還沒有建立,但深化了主觀幸福感的認識。幸福感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指標體系,既具有主觀性和個體差異性,同時又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具有客觀性。理解幸福感,必須綜合考慮內部與外部因素,未來的重點應放在內部因素與外在環(huán)境交互作用上。賽利格曼的幸福感三因素綜合模型“個人先天的遺傳素質+后天的環(huán)境事件+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將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11]。

四、近期:測量幸福感

20世紀90年代,幸福感的理論建構與測量編制成為研究的重點。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經濟學家保羅·多蘭認為,計量幸福的變量太多,因此這是一門模糊的學科。從“形而上”轉移到“形而下”,讓幸福看得見,摸得著,是幸福感研究深化和拓展的必然要求。幸福不應該是玄而又玄、難以琢磨的概念,而是應該可以量化的操作體系。對于幸福感尋求一種充分的理解,并且避免各種誤讀,無疑成為一項研究最基本的前提。早期研究者們從各自固守的研究傳統(tǒng)出發(fā)對幸福感進行界定和測量,使得這一研究領域長期處于一種分化的狀態(tài),由于沒有較為深入而系統(tǒng)的測量理論作支撐,許多幸福感量表編制研究給人們一種“無根感”。因此,基于不同的幸福感理論模型,對幸福感進行多元解讀,建構并應用具有更高信度、效度的多種測量技術與方法,不斷增進對幸福感的全面了解與把握,力圖抓住幸福感的多個層面與側面,并從人格、社會,以及其它情景之間的交互關系來思考與了解、測量與評估幸福感,成為第三階段的主流[12]。

快樂論幸福觀(hedonic view)始自阿里斯底波(Aristippus)的哲學。阿里斯底波提倡將快樂的最大化作為生活的目標和幸福的源泉。伊壁鳩魯學派(Epicureans)后來追隨這一觀點,雖然是以更溫和的方式來闡釋。而以密爾為集大成者的功利主義,則在苦樂原理上以快樂原則通感所有的幸福心境。這是與現(xiàn)代主觀幸福感的概念聯(lián)系最密切的觀點。另一種觀點是實現(xiàn)論的幸福觀(eudaimonic view),來自亞里士多德學派(Aristotelian)的視角。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人在生活中善的程度是評價幸福的決定性標準,過善的生活,而不只是快樂的生活,是獲得幸福的關鍵因素。這一觀點的理論關注于自我實現(xiàn),以及與個人成長和發(fā)展有關的活動,后來這一觀點轉化為心理幸福感與社會幸福感理論模型[13]。目前學術界廣泛引用的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概念是由迪納(Diener)提出的,他認為主觀幸福感一般由三個相對獨立的維度構成: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這是一種快樂論主義取向的主觀幸福感,主要關注個人對自己整體生活的滿意和幸福的評估。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學術界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都傾向于快樂論取向的主觀幸福感。根據凱耶斯(Keyes)的觀點,幸福感還包括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和社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心理幸福感包括六個維度:積極評估個體及個體的過去,個體的繼續(xù)發(fā)展和成長,對生活有目的和有意義的信念,擁有與他人高質量的關系,有效處理個人與環(huán)境的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同時凱耶斯(Keyes)(1998)把社會幸福感定義為個體對自身與他人、鄰居及社區(qū)間關系程度的感知,具體包括社會一致性、社會實現(xiàn)、社會整合、社會接受和社會貢獻等多個維度。這是一種基于實現(xiàn)論取向的主觀幸福感,強調個體應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能動地從個體的生活目的、個人成長、自我接納等入手,評價主觀幸福感,關注個體自身及其社會性兩方面的發(fā)展。近年來,研究者越來越重視實現(xiàn)論取向的主觀幸福感[14][15]。

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工具主要有迪納(Diener)等編制的《總體生活滿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該量表采用七級評分,適用于不同年齡段的群體,信度效度指標良好,應用十分廣泛。布拉德本 (Bradburn)編制的《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lance)主要測查一般人的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及兩者的平衡,共有10個項目。沃斯頓(Waston)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發(fā)展了《簡式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該量表共有20個項目,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各有10個項目。基于心理幸福感理論模型的測量工具主要有萊芙 (Ryff,1989)的《多維幸福量表》,她從有關健康人的心理理論中,總結出了幸福感的六種成分,將其作為心理幸福感的指標,并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心理幸福感的六個維度。該量表包括六個分量表:自主性、環(huán)境掌握、個人成長、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生活目的、自我接受。每個分量表14題,各按一至六級評分[16]?;谏鐣腋8械墓ぞ哂蠯eyes(1998)《社會幸福感問卷》。該量表一共有15個題目,分為五個維度:社會認同、社會實現(xiàn)、社會貢獻、社會和諧、社會整合。由Carol Ryff負責的一項幸福研究項目-美國中年人調查(the 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MIDUS),該項目的目的是評估成年美國人的健康與幸福。MIDUS是目前僅有的對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的全面調查實證研究,為當前和將來對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廣泛的原始資料,并構成建幸福感研究的標準理論模型[17]。

幸福感內涵的多元化影響指標的科學性,幸福感測量體系的不一致影響評估的可比性,幸福感跨年代和地區(qū)的宏觀比較缺乏有效性。早期研究由于各種量表來源于不同的理論,采用不同的標準,適用于不同的被試,大量相關研究使用了基于不同理論視角的量表,所得的結果具有不同的涵義。重視幸福感理論模型與測量工具互動,重視幸福感理論研究,揭示幸福感的心理實質,是編制科學測量工具的必經之途。同時,我們應該對幸福的多元意義與表現(xiàn)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18],不斷推動幸福感量化研究的發(fā)展。

五、現(xiàn)代:應用幸福感

新世紀以來,是幸福感研究大踏步融入社會發(fā)展洪流的十年。10年前,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和哲學家才開始交叉進行所謂的“幸福研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歸納了這個新研究方向的部分研究成果,并將之寫入《幸福發(fā)現(xiàn)》一書中。雖然以前人們已經認識到許多幸福感研究結果的實際作用,但進行應用的非常有限。公眾對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shù)的追求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財富的積累已不是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指標,社會發(fā)展、公平、保障、關愛、安全等,已逐漸走進公眾生活。人的發(fā)展的指標第一層次是關心人的生存條件層面(衣食住行、預期壽命等),第二層次是關心人的發(fā)展條件層面(職業(yè)素養(yǎng)、流動機會等),第三個層次是關心人的心理感受層面(滿意程度、幸福感受等)[19]。Diener(2000)指出[20]:“社會必須像重視經濟一樣重視主觀幸福感:對幸福感進行追蹤、理解與研究,并肩負起教育大眾的責任,科學地理解生活質量并努力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社會。”以往更多地沉浸于純學術興趣的心理學,以其獨有的視角,在“幸福指數(shù)”這個領域終于得以大顯身手,一展宏圖。

幸福指數(shù)概念源自20世紀70年代,不丹國王提出并實施“幸福計劃”,在不同的時期,政府推出了不同的國民幸福目標,使人生基本問題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zhí)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傊怠敝笜??!安坏つJ健币鹆耸澜绲年P注。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羅納德·英格哈特負責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公布的幸福指數(shù)的計算是國際上比較權威的,其結論通過對受訪問者調查結果進行處理后得出。2002年,英國首相布萊爾邀請了萊亞德教授給其戰(zhàn)略智囊團作“幸福政治”講座,并且嘗試建立一種與GDP數(shù)據相似的統(tǒng)計體系,即“國民發(fā)展指數(shù)”(MDP),其中考慮了社會、環(huán)境成本和自然資本。2006年7月12日英國“新經濟基金”組織出爐了對全球178個國家及地區(qū)的“幸福指數(shù)”報告。日本也于同一時期開始興起幸福指數(shù)研究,其采用國民幸??傊?GNC)形式,更強調了文化方面的因素。阿馬蒂亞·森(Amartya·Sen)提出的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已經被聯(lián)合國的年度發(fā)展報告采用。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心理學教授丹爾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經濟學家聯(lián)手正致力于“國民幸??傊怠钡难芯浚岢鰬斀窨鞓焚~戶來取代傳統(tǒng)的GDP。此后,許多專家提出要建立一個完整可靠的測量國民幸福程度的系統(tǒng)-幸福指數(shù)。研究者們認為,國民的利益是國家和政府制定與調整各項政策的根本標準,而社會政策的調整效果最終體現(xiàn)在國民的主觀選擇和判斷上,國民幸福指數(shù)的走勢恰恰是這類主觀判斷和選擇的重要被測變量。國家有關宏觀決策部門應當深入研究影響不同群體幸福指數(shù)變動的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shù),從而提出提高全社會主觀生活質量的對策與建議[21]。

“幸?!睂儆谥饔^感受的范疇,而“指數(shù)”屬于經濟學領域,指數(shù)是經濟學的強項,幸福是心理學的強項,幸福指數(shù)界定與測量是現(xiàn)代研究的核心與難點。盡管幸福指數(shù)研究的不同層面和視角存在差異。但幸福指數(shù)的意義,是從關注公民的物質需要、經濟條件,轉移到關注公民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感受,以新的視角去審視公民的物質需要、經濟條件、生活質量、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這一點是確定的,其核心和基礎是人的主觀感受。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tài)的事實判斷,又是對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xiàn)為在生活滿意度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而幸福指數(shù)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shù)值。簡言之,幸福包括“好收入”、“好生活”與“好心情”。如果說經濟指標衡量的是經濟狀況,生活質量衡量的是生活狀況,則幸福指數(shù)衡量的是人的心理狀況,尤其是主觀感受狀況[22]。

幸福感是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標準,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tài)的“晴雨表”,是社會發(fā)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在新一輪的現(xiàn)代化中,“GDP+幸福指數(shù)+生態(tài)平衡”的集束指標正取代單向的經濟指標,構成新的發(fā)展價值觀[23]。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采用GNH(國民幸福總值)來衡量社會發(fā)展、國家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在社會實踐中,幸福指數(shù)具有:1、診斷功能(發(fā)現(xiàn)社會問題、社會運行偏差);2、調整功能(檢測社會運行狀況,調整社會政策);3、互補功能(彌補GDP指標的不足);4、發(fā)展功能(社會和諧與發(fā)展指標)[24]。幸福指數(shù)是政府制訂公共政策的最終目標,也是檢驗公共政策的最終標準。通過檢測幸福指數(shù),把握不同社會群體幸福指數(shù)的走勢和變化規(guī)律,構建廣博性政策干預框架,建立協(xié)同性政策干預體系,突顯關鍵性政策干預節(jié)點,重點解決影響幸福指數(shù)的最突出的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六、未來:提升幸福感

經濟學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富裕的世界,那么,幸福學將會為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幸福的世界。提高生活質量既是個人追求的目標,也是幸福感研究的獨特魅力所在。1967年Wanner Wilson回顧了關于主觀幸福感研究,自那以來的四十多年,主觀幸福感研究已碩果累累,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并激發(fā)了當代以提升幸福感為核心的積極心理學運動,現(xiàn)在的研究者們更加致力于探討獲得幸福的各種途徑和方法。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d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Csujszebt-mihalyi)指出:“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fā)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25]。未來的10年,就是要把幸福感研究成果轉化為公民切切實實的幸福的10年,提升幸福感將成為新一輪的研究主題。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們可以“操控”自己的幸福感,增加“幸福量”。佛德斯(Fordyce)最早嘗試干預幸福感,采用14種技術對大學生進行訓練。這些技術包括:花時間進行社交,著眼于現(xiàn)在,停止擔憂,進行積極思考等等。Seligman等人設計了品質強項和美德分類系統(tǒng)(CSV)對人類擁有的強項和美德進行描述和分類。CSV包括智慧、勇氣、人道、公正、自制和超越6套美德,又細分為24種強項。他們認為,個體擁有一些特征強項,即擁有、看重和頻繁練習的強項。他們在互聯(lián)網上采用隨機分配和安慰劑控制的實驗設計,比較包括特征強項在內的6種干預方法,為真正幸福論中的快樂生活、充實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設計了相關的積極心理療法練習[26],并率先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開設了幸福課程。也有研究考察了大學生用來維持或增加幸福感的策略策略使用的個體差異,以及策略的有效性,結果發(fā)現(xiàn)8種幸福感增加策略。克里斯·波得森(Chris Peterson)等人提出,個體追求幸福有三種不同取向,分別是愉悅、暢態(tài)和意義。幸福感研究的快樂主義觀點認為愉悅即愉快和積極體驗最重要。完善論觀點則認為,生活意義和暢態(tài)體驗能夠產生幸福。三種取向都可以預測主觀幸福感,意義和暢態(tài)解釋的主觀幸福感方差高于愉悅,這些研究均為幸福感提升提供了思路、方向和技術[27]。

在傳統(tǒng)的視野中,解決人的幸福感問題,主要通過人文手段,因為人文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提升人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諸如人生觀、價值觀的矯正,通過哲學、文學、宗教的教化與熏陶,來改善人的心靈,導向對世界的積極態(tài)度,由此也獲得精神上的幸福感?,F(xiàn)代科學發(fā)展,使得技術幸福感“操控幸?!俺蔀榭赡?。所謂技術性幸福感(technical happiness),是借助于技術手段(如藥物、基因修補、基因增強等)對特殊群體身體內有缺陷的幸?;蜻M行改造或通過提高人腦內愉悅感體驗物質的含量,以祛除身體中(生理方面)的不適感,從而獲得一種愉悅的精神體驗[28]。技術手段主要解決物質與生理層面的幸福感,人文手段主要解決精神與心靈層面的幸福感。所以,要走向幸福,既需要人文的創(chuàng)新,也需要新技術時代(生命科技與認知技術時代)的真正到來。在兩種手段之間,在技術性幸福感和人文性幸福感之間,既需要保持必要的張力,更需要探索互補與整合的新途徑,這樣才能使作為個體的人和作為整體的社會具有更積極的期許,才能為人類走向幸福開辟更寬廣的道路。

國富是為了民樂,是為了創(chuàng)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幸福是個人追求,幸福指數(shù)是安居指標,人民福祉是國家使命。發(fā)展經濟是增強幸福的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國家和社會應該為公民百姓打造一個獲得幸福生活的平臺,把握公民的主觀感受及變化規(guī)律,充分考慮發(fā)展速度、改革力度和人們幸福程度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真正將其作為改革目標實現(xiàn)程度的重要“指示器“和進一步政策調整的依據,通過社會政策的實施和調整,不斷改善民眾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完善民眾的人格,從而對民眾的幸福指數(shù)施以積極的影響。

七、展 望

歷經半個世紀,幸福感研究終于在當代散發(fā)出璀璨的光芒,指導著人類的幸福之旅。雖然人們已經對幸福有相當?shù)牧私?,但幸福主題本身仍然存在眾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當代幸福感受發(fā)展正面臨新的轉折,意義深遠又充滿挑戰(zhàn),未來幸福感研究顯示出新的態(tài)勢:

第一,理論的多元化。沿著西方哲學快樂論(Hedonic)與實現(xiàn)論(Eudemonia)兩種走向,出現(xiàn)了以快樂論為哲學基礎的主觀幸福感理論,以及以實現(xiàn)論為基礎的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理論模型。最近,美國心理學家Waterman等(2010)融合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思想,將實現(xiàn)論思想進一步拓展,開創(chuàng)了實現(xiàn)幸福感(Eudaimonic Well-Being,EWB)的研究范式,激發(fā)對“幸?!钡闹匦滤伎己蛯徱?,從新的視野推動和拓展了當代幸福感研究[29]。幸福的理解是歷史性的,幸福的內涵是開放的,我們應該對幸福的多元意義與表現(xiàn)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揭開幸福的神秘面紗。

第二,相關研究多元化。幸福雖然是一種心理感受,但終究是客觀因素的主觀投射。當代結構方程模型(SEM)在分析中介效應和調節(jié)變量效應以及多層線性模型(HLM)檢驗跨水平的調節(jié)作用中日益顯示出強大的效力,而應用交叉滯后相關設計可以更加明晰原因變量與結果變量,更加明晰各種因素與幸福感間的因果關系。未來研究應構架出相關因素研究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面、立體、多維網絡,拓展與深化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理解。必須發(fā)展統(tǒng)計與研究技術,以處理多種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建構因果關系理論。

第三,文化的多元化。雖然近年來幸福感受的跨文化研究方興未艾,但研究者主要是以西方的理論與測量工具參照點建立概念與測量的等同性(concept 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將西方的幸福感理論及測量移植到其它文化。文化心理學研究興起沖擊了跨文化的普同主義,其強調多元取向(pluralism),所謂一種心靈,多種心態(tài)?!靶腋!笔且环N文化,如研究巨擘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所說的“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源于實實在在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存在狀態(tài)[30],不同文化幸福的理解與追求是不同的。

奚愷元指出: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最大化財富,而是最大化人們的幸福[29]。40多年幸福感發(fā)展,從外部因素深入到內部機制,從哲學思辨轉移到科學實證,從理論研究轉移到社會應用,從學術研究轉移到幸福感提升,勾畫出幸福感歷史畫卷。當代我們正面臨從經濟時代到幸福時代的偉大轉折,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幸福是人類一切行為的“終極的”、“自足的”目的,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道德危機、信仰危機等一系列危機的主要原因是未能解決好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獲取幸福這個根本問題。在幸福學的統(tǒng)領與指導下,各門社會科學圍繞人類的終極目的聯(lián)合“攻關”,可望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解決幸福問題,從而完成幸福世紀的幸福革命,實現(xiàn)建設幸福國家和幸福世界的目標[30]。

[1]趙汀陽.知識,命運和幸福.哲學研究,2001(8).

[2]陸小婭.與幸福相關的科學—讀《心理學與生活》[N].中國青年報,2003-12-25.

[3]楊莉萍.后現(xiàn)代社會建構論對心理學研究目標的質疑.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4]A.Carr.積極心理學—有關人類幸福和力量的科學.鄭雪,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5]E.D.Diener.R.B.Diener .New Direction in Subjective Well- being Research:The Cutting Edge.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0:27(1).

[6]賀嶺峰.對幸福的心理學質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9:15.

[7]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fā)展.心理學動態(tài),2000,8(4).

[8][美]威廉·佩沃特.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李瑩,譯.廣西社會科學,2009(6).

[9]嚴標賓,鄭雪,邱林.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2).

[10]丁新華,王極盛.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4,12(1).

[11]馮驥,苗元江,白蘇妤.主觀幸福感的心理機制探析.江西社會科學,2009(9).

[12]苗元江,朱曉紅,陳浩彬.從理論到測量—幸福感心理結構研究發(fā)展.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13]邢占軍,黃立清.西方哲學史上的兩種主要幸福觀與當代主觀幸福感研究.理論探討,2004(1).

[14]李海峰,陳天勇.老年社會功能與主觀幸福感.心理科學進展,2009,17(4).

[15]嚴標賓,鄭雪.幸福感研究對娛樂治療法的啟示.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0).

[16]許淑蓮等.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齡差異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3).

[17]J.Lopez,C.R.Shane,Snyder.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

[18][美]龍寶新.幸福:從概念到意蘊-兼論朝向幸福的教育之能為與難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1).

[19]沈杰.從GDP崇拜到幸福指數(shù)關懷-發(fā)展理論視野中發(fā)展觀的幾次深刻轉折.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3).

[20]E.D.Diener.Subjective Well- 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1).

[21]羅新陽.幸福指數(shù):和諧社會的新追求.桂海論叢,2006,22(6).

[22]苗元江.從幸福感到幸福指數(shù)——發(fā)展中的幸福感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09,11.

[23]樂正.重視幸福感 提升幸福感[N/OL].南方網 (http://www.southcn.com/nflr/zjll/200610090546.htm).

[24]苗元江.幸福感:社會心理的晴雨表.社會,2002,8.

[25]M.E.P.Seligman,Csikszentmihaly.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26]陳虹,張婷婷.真正幸福論的臨床實踐:積極心理療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1).

[27]王彥,王巖.主觀幸福感的干預研究述評.心理科學,2008,31(6).

[28]肖峰.技術、人文與幸福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9]奚愷元.幸福學的奧秘.中國電力企業(yè)管理,2006(6).

[30]陳湘舸,姚月紅.論幸福學在社會科學中的“母學”地位.甘肅社會科學,2009(7).

猜你喜歡
主觀幸福感理論
7件小事,讓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美好生活”從主觀愿望到執(zhí)政理念的歷史性提升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加一點兒主觀感受的調料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變我們的“幸福感”
英語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宁化县| 彭山县| 隆尧县| 库伦旗| 临澧县| 武城县| 班戈县| 巫山县| 乌兰察布市| 天台县| 图片| 无锡市| 安义县| 建水县| 务川| 阜宁县| 平武县| 久治县| 邵东县| 马公市| 原平市| 吴桥县| 绥滨县| 宁城县| 嘉义市| 屏山县| 汝阳县| 衢州市| 高阳县| 泸定县| 龙江县| 大厂| 永新县| 蒙城县| 银川市| 周口市| 景洪市| 抚宁县| 克山县| 奈曼旗|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