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鵲 戴巧玲
(西安政治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8)
人際關系理論在大學生成長中的應用
周維鵲 戴巧玲
(西安政治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8)
文章從人際交往基本理論出發(fā),簡要探討了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如何發(fā)展形成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個人的全面素質,為其順利走向社會,實現(xiàn)人生價值打下良好的基礎。
人際關系;大學生;應用
人際關系在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交往是信息和對象的相互作用,并伴隨著情緒狀態(tài)的交換,在這種相互作用過程中體現(xiàn)、表現(xiàn)和形成人際間的相互關系,滿足人的心理需求。一般認為,影響人際關系建立的因素有兩個方面,即:社會知覺與自我認知。
(一)社會知覺
社會認知指主體對社會環(huán)境中有關個體或團體特性的知覺。人際關系的建立均以社會知覺的結果為基礎。個人的社會知覺主要受個體對他人形體外貌的認識和動機、感情、意向、性格等內在品質的認識、個體對自己與他人關系和他人與他人關系的知覺、個人在社會情境中對自我、他人角色的認知和對角色期待的認知、社會及人際關系的因果認知情況等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二)自我認知
心理學家康布與斯尼格在研究中認為,在一定的情景下個人的行為受下列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是自我知覺。又叫自我認知,是指自己知覺自己所面對的情境和自己知覺自己本身的方式。它是在交往過程中通過對他人知覺的結果和自我加以對照、比較逐步產(chǎn)生的,并對自身的行為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二是場合。場合常常是指禮節(jié)性與風俗習慣性的范疇,它確定了一個人的態(tài)度和動作。在一定的交際場合,人們交往行為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
在社會上,我們在什么情況下容易建立人際交互關系,大致可以歸納為人際間的吸引和時空上的接近與否這兩種因素。
(一)人際間的吸引
人際間的吸引是主體主觀上感受到和體驗到的時間或空間的、直接或間接的、實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關系。影響人際間吸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較主要的有以下五個因素:一是外表的吸引性。個體外表越吸引人,越為人所喜愛;個體對于那些與自己外表和風度相類似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深層人際關系。二是態(tài)度的類似性。態(tài)度和價值觀類似的人,不但容易獲得對方的支持與共鳴,而且容易預測對方的感情與反應傾向。所以,在交互作用過程中,彼此容易適應而建立起人際關系。三是需求的互補性。即雙方交往過程中獲得相互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彼此社會增強作用的滿足和彼此心理特性相反者的互補作用。彼此的社會增強作用,即個體能否透過交互作用而獲得動機的滿足,對雙方的人際關系的持續(xù)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四是情感的相悅性。即人們愿意和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建立人際關系。相互間的贊同和接納,是彼此間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心理條件。五是才華的敬仰性。一般來說,比較聰明的人容易受到人們的敬仰。人們往往喜歡和有才華的人交往。才華與外表互有相補性。
兩岸的草已經(jīng)枯萎,一棵瘦瘦的楓樹在岸邊蜷縮著,葉已落光了。河水也已干涸,一塊塊石頭或分散,或集中地嵌在淤泥里。淤泥很細膩,很自然,但不是水平的,是一塊一塊的,保留了水波的形狀,似乎是水波的化石。淺淺的水在河中犁出一條條小溝,一些溝已經(jīng)干了,最中間的位置,還有一條稍寬的溝,有河水亮亮地流淌。表面被泥沙涂了一層防曬霜的鵝卵石,一半坐在水里,一半露在水面,河水繞著它們緩慢向前流去,讓人分不清是水在流,還是石在動。
(二)時空上的接近性
時空上的接近性是指人與人之間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個客觀外在條件。時空上的接近往往表現(xiàn)在居住距離的遠近和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頻率這兩方面。一是距離遠近。人與人之間地理位置接近者,容易自然發(fā)生人際交互關系。距離較遠的人,其形成或維持友誼的機會就比較少。二是相互交往的頻率。人與人之間由于地理位置或工作的需要,相互交往的次數(shù)愈多,則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經(jīng)驗和共同的話題,建立起密切的人際關系。對于陌生人在相處的初期,地理位置和交往的頻繁,對建立人際關系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大學生處在開始脫離家庭,即將踏入社會的轉折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他們邁入社會的必要準備。然而,大學生卻普遍存在不善交往的現(xiàn)實狀況。一些人常常被復雜的人際交往所困惑,為不善交往所帶來的后果而苦惱。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適應人生的重要轉變,適應未來工作的實際需要呢?
(一)人際交往中不忘法律道德的約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
人際交往的雙方的一切交往活動首先必須是合法的,符合人倫道德的,對他人和社會無害無損的。也就說,大學生首先在建立人際關系之前,要權衡人際關系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人際關系的本身的性質。這就要求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清醒地明確自己是在與什么人交往、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增強法紀、道德觀念,并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個人行為的自覺性的標準。在人際交往活動中,以國家法律和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為標準,以正確的法紀觀、道德觀權衡人際關系,積極建立對己、對人、對集體有益的人際交往,杜絕違法亂紀的,有損倫理道德的,傷害他人的人際交往關系的產(chǎn)生。
(二)培養(yǎng)個體良好的人際吸引
人際關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即對人的好惡喜厭,集中表現(xiàn)為人際吸引和人際排斥。人際吸引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悅納和積極態(tài)度。所以,人際吸引是個體雙方心理互動的基礎,個體的魅力是人際吸引的根本,這種互動力的大小和持續(xù)時間的長短,決定著友誼的深淺和長短。
一是提升個人的才華。人們都喜歡聰明能干、富有才華的人。大學生是一個知識群體,應珍惜大學良好的環(huán)境,抓緊時間,努力培養(yǎng)自己全面素質,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全面豐富自己的人際交往知識,全面了解人際交往中的禁忌、人際交往原則、人際交往風度、人際吸引魅力等常識,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果。另外,在實踐中,通過觀察學習,提高自我的認知能力、對他人的認知能力、對事情的判斷能力和個體的語言表達能力等,為個體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二是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儀表。雖然說不應以貌取人,但儀表在人際吸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亞里士多德曾說過“美麗比一封介紹信更具有推薦力”。喜愛美、渴望美的天性使人們在生活中很容易為靚麗俊美的外表所吸引,甚至產(chǎn)生暈輪效應。因此,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儀表更美的個體,更容易引起別人的關注、好評和喜歡。所以,在大學學習期間,大學生要在學好文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博覽群書,了解有關培養(yǎng)個人儀表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個人服飾、表情和談吐的得體,達到一種內心和外表的和諧美,并讓這些行為成為一種習慣,逐步改進和樹立起自己良好的儀表形象。
三是培養(yǎng)個人良好的人格特征。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保持穩(wěn)定、長久個人魅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親密關系的基礎。所以,正直的人在結交朋友時,都會非常注重對方的人格品質。大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應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前提下,努力培養(yǎng)個人真誠、可靠、熱情、友善、寬厚等具有吸引力的人格品質,杜絕虛偽、說謊、冷酷、自私、嫉妒等讓人反感的人格品質的滋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真誠待人,誠實守信,做到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恪守諾言,言而有信,說話算話。
四是改善人際交往思維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都希望在交往中滿足一定的需求,或是感情上的、或是物質上的滿足。心理學研究證明,只有交際雙方在精神或物質上最大可能的互利,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才能不斷地鞏固和發(fā)展,關系才會長久。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有意識地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人際思維習慣。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從內心中真誠的喜歡對方,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積極感情,增強對你的喜歡;杜絕以“個人為中心”的自我中心利益觀,把對方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善于從對方的立場和位置思考、處理交往問題,及時給對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滿足對方的情感和物質需求,增強個人的情感的相悅性和需求互補性。
(三)積極參加人際交往實踐,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人生的一門實實在在的學問,也是一門與生俱來的社會實踐課程。人的交往能力的提高也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的,大學生要在大學學習過程中,積極參加社會人際交往活動,提高人際交往水平。
首先,大膽嘗試人際交往實踐。大學生自己要積極地創(chuàng)造條件,選擇地理位置合適的對象,多次交往,嘗試建立一定的人際關系。人們在地理位置相近的個體之間容易建立人際關系。大學生可以利用大學便利的環(huán)境資源,在同班、同專業(yè)、同系同學之間,找尋合適的對象,發(fā)展人際關系。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學習合作等活動,多次頻繁接觸,雙方從認知對方,雙方建立感情,到建立人際關系。這樣,大學生不僅可從中發(fā)展自己的人際關系,也可鍛煉、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其次,學習一定的人際交往技巧。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一個棘手問題就是不知如何與人進行恰當?shù)慕煌?。大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通過閱讀大量的人際交往書籍,了解一些必要的交際常識。另一方面,他們可以通過參加一定的文化活動,在社會交往中觀察學習。觀察學習是個人社會技能知識增長的重要方式。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其觀察學習理論中談到,由于人的替代經(jīng)驗,使人類個體不必經(jīng)過實際操作而僅僅通過觀察在替代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就可以獲得新的行為反應模式。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可以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盡可能多地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通過在不同的社會活動行為觀察、切身體驗,可以迅速總結歸納出不同交際場合下的交際行為方式,個人交際技巧可以實現(xiàn)質的提高。
第三,掌握一些處理人際沖突的方法。人際沖突是指人際環(huán)境中個體或一部分人試圖滿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人或者一部分人受到挫折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并非所有的時候都是一帆風順。由于每個人具有獨特的經(jīng)歷、觀念、感受、動機和行為模式,出現(xiàn)矛盾沖突是在所難免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可以掌握一些處理人際沖突的方法,提高人際交往的質量。人們常用的人際沖突處理的方法有,妥協(xié)、權威評判、拖延冷處理、不予理睬、轉移目標、壓制沖突、重建人際關系、教育緩解沖突等。大學生可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針對不同的交往對象、不同的人際沖突問題,靈活應用不同的沖突處理方法,合理處置人際問題,改善人際關系。
[1]林秉賢.社會心理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文華.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賀淑曼.人際交往與人才發(fā)展[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1999.
[4]劉曉新.人際交往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劉儒德等.心理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D432.62
A
1673-2219(2011)04-0091-03
2010-08-01
周維鵲(1984-),男,湖南武岡人,西安政治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yè)20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軍事心理學。
(責任編校:燕廉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