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英 劉雨琪
(湘南學院 大學英語部,湖南 郴州 423000)
從接受美學解讀《簡·愛》中瘋女人形象的嬗變
黃澤英 劉雨琪
(湘南學院 大學英語部,湖南 郴州 423000)
《簡·愛》出版一個多世紀之后,伯莎·梅森在讀者心中的形象發(fā)生了嬗變:瘋女人形象蛻變?yōu)槟袡辔幕瘔褐坪推群Φ呐源砗妥钣辛Φ姆纯拐摺N恼略噺慕邮苊缹W角度解釋這一現(xiàn)象:讀者因受期待視野中歷史及個人視界等因素的影響對伯莎產(chǎn)生了偏見,視之為瘋女人;而隨著女權主義運動的發(fā)展,讀者的期待視野沖破了傳統(tǒng)和歷史的束縛,對伯莎有了新的認知能力并對其重新解讀。
接受美學;《簡·愛》;瘋女人形象;偏見;女權主義運動;接受
一
19世紀中葉,夏洛蒂·勃朗特在《簡·愛》一文中不但創(chuàng)造了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至宗教都采取了獨立、自主、積極進取態(tài)度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簡愛,還塑造了另一個人盡皆知的怪異、兇狠、邪惡的“瘋女人”形象——伯莎·梅森。前者一直以來被視為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叛逆女性形象 之一,而后者在《簡·愛》出版后的一個多世紀里都處于被忽視的境地,僅被看作是影響簡愛幸?;橐龅慕O腳石和導致羅切斯特人生悲劇的罪惡根源,是作者用來推動故事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的一個工具,或視為女主人公簡愛的閃光形象之陪襯。而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伯莎的瘋女人形象在讀者心中開始發(fā)生變化。英籍女作家瓊·里斯第一個打開了通向桑菲爾德莊園頂樓囚禁伯莎的暗門,在其長篇小說《茫茫藻?!分懈膶懥瞬偲拮拥慕巧瑥乃慕嵌葋碇v述故事。從此,伯莎的瘋女人形象得以顛覆,更被美國的女權主義者桑德拉·M·吉爾伯特( Sandra·M·Gibert )和蘇珊·古芭( Susan Gubar )視為女主人公簡愛“最真實最黑暗的重像(double),是女主人公心靈中的陰暗面,就是她一直想壓抑的另一個兇悍的自我”[1]。受西方文學評論的影響,國內學者們也紛紛質疑伯莎是否真是一個“瘋女人”,“按照生活本身的邏輯,簡愛和瘋女人同是受男性壓迫的姐妹,只不過小說所遵循的‘情節(jié)劇’三角關系的公式把她們擺在對立的地位”[2]。如今,在讀者心中伯莎已從一瘋女人蛻變?yōu)椤逗啞邸返牧硪粋€意象和象征——男權文化壓制和迫害的女性代表和最有力的反抗者。為什么伯莎在讀者心中會發(fā)生這一形象大衍變?讀者的意識為何發(fā)生了變遷?筆者擬從接受美學文論出發(fā)、從讀者接受角度來闡釋這一嬗變。
二
接受美學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聯(lián)邦德國出現(xiàn)的一種文學思潮,以現(xiàn)象學和解釋學為理論基礎,以讀者的文學接受為旨歸,研究讀者對作品接受過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規(guī)律的理論體系,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伊塞爾和堯斯。其中,堯斯提出了“期待視野”這一概念?!捌诖曇啊笔侵浮白x者接受文學作品時自身所具有的某種思維定向和先在結構,包括伽達默爾的歷史視界和個人視界兩方面的內涵”,即文化修養(yǎng)、心理素質、個性氣質、知識水平、生活、閱歷、審美情趣、鑒賞水平等。一方面,“第一個讀者的理解將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鏈上被充實和豐富”;另一方面,“讀者以往的閱讀記憶也積累了閱讀經(jīng)驗;這兩者的融合,便形成了一代代讀者的期待視野”[3]。按照該理論,作品文本包含著被各種期待視野對象化的可能性。不同時代對特定文學文本的理解,總是受該時代讀者期待視野的影響和制約,不同時代讀者期待視野的變遷,會導致不同時代的讀者對同一文本的理解、闡釋和評價產(chǎn)生差異,正是這種差異,使一代讀者與前代文學作品發(fā)生“對話”,使讀者自身的期待視野獲得對象化。每一時代的讀者都是依據(jù)自己的期待視野使作品意義現(xiàn)實化。在讀者接受方式上,堯斯將文學作品的接受分為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前者具有歷史性,它指在不同歷史時期讀者接受作品的狀態(tài)。文本是一種開放性結構,就讀者而言,其所處的傳統(tǒng)和歷史構成了其進入理解的“偏見”,這種偏見是“合法的偏見”。正是這種偏見構成了解釋者的“特殊視野”;后者具有共時性,它指同一時期讀者對同一作品的不同接受以及不同的讀者對同一作品的共同接受。堯斯指出,不同時代的讀者對同一作品采取不同的接受方式不僅是因為期待視野發(fā)生了變化,作品“隱藏含義”的逐漸顯現(xiàn)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他認為,文學作品的歷史是一個不斷被認識的動態(tài)過程,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它的局限性,同時又試圖擺脫它以前所有歷史時期的局限。這使得垂直接受能夠不斷地延伸。堯斯提出的讀者“期待視野”以及對讀者接受的共時性和歷史性的分析凸顯了影響讀者在文本接受過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規(guī)律,這為探討《簡.愛》的讀者對其中瘋女人這一形象認識的變遷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共時讀者對“瘋女人”的偏見
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工人階級把憲章運動不斷推向高潮,成百萬的工人和勞動群眾積極投身到爭取自身權利的運動中,勞動人民要平等,要獨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夏洛蒂創(chuàng)作了《簡·愛》,通過簡愛爭取工作以至婚姻上獨立自主、平等的奮斗故事,一方面反映了當時英國婦女受歧視,受壓迫的悲慘地位,另一方面反映了英國婦女反壓迫,抗歧視的斗爭精神。然而,當時的憲章運動都尚未提出男女平權的思想,因此《簡·愛》的發(fā)表在當時的英國文學界掀起波瀾,許多夏洛蒂同時代的人并不歡迎《簡·愛》,害怕其對固有的社會和文化體系有破壞作用。緊接著《簡·愛》第一版的發(fā)行,《鏡報》上出現(xiàn)一篇言辭頗為尖刻的文章,稱《簡·愛》“踐踏了受到我們祖先尊奉并一直使國人引以為榮的傳統(tǒng)習俗”。這篇文章得出結論說:“《簡·愛》的思想很壞——觀點很荒謬。信仰在黑暗之中被中傷——《簡·愛》企圖消滅我們的社會差異……”[4]緊跟著許多人站出來對《簡·愛》嚴加批判。在一篇言辭更為激進的文章里,瑪格麗特·奧麗芬特把簡愛稱作一個“新的羅馬女戰(zhàn)神”,她帶來了“最令時代驚慌的革命”。[5]
其實,簡愛對當時等級觀念嚴重、男權至上的社會的反抗還是比較傳統(tǒng)的。首先,簡愛雖然追求獨立,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贏得羅切斯特的愛。其次,簡愛非??粗貍鹘y(tǒng)的婚姻形式,不管內涵如何,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而在獲悉羅切斯特的瘋妻子仍然活著時,她沒有勇氣與他一起去挑戰(zhàn)、沖破這種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第三,盡管簡愛鄙視那種基于金錢和美貌上的婚姻,但她又不得不承認財富和美貌的重要。為了縮小她與羅切斯特之間的地位差距,她從馬德拉的叔叔那獲得了一點遺產(chǎn)、也獲得了自信,才敢于大膽地追求自己的婚姻愛情。但是,當時的讀者在其期待視野的歷史視界和個人視界的束縛下,視自尊、自立、自強的女主人公簡愛為維多利亞時代最叛逆女性形象之一!對于想回歸男權社會的簡愛,當時的讀者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對代表男權社會的羅切斯特采取一系列毀滅性報復行為的瘋女人伯莎了。
在羅切斯特對著簡愛述說他與伯莎悲慘與痛苦的婚姻中,讀者聽到的是粗俗、陳腐、蠻橫無理、荒淫又酗酒的有著家族精神病史的伯莎,在她與羅切斯特不滿四年的婚姻里“就已經(jīng)把我(羅切斯特)折磨得夠了。她的壞脾氣蔓延滋長,快得驚人;她的邪惡日甚一日,又快又猛?!盵6]而羅切斯特又不可能用任何合法的手續(xù)把她擺脫掉,因為醫(yī)生已經(jīng)診斷出伯莎瘋了。在文中讀者也可在多處看到她瘋狂的行徑:在一個火辣辣的西印度群島的夜晚,她對羅切斯特大喊大叫地咒罵,讓他感覺就像生活在地獄,甚至想用手槍自殺;羅切斯特眼中又狡猾又惡毒的瘋女人趁看守她的人一時疏忽,悄悄藏起一把刀子,刺傷了她娘家唯一關心她、愛她的弟弟;她兩次偷到閣樓的鑰匙,夜里溜出來,第一回想圖謀把羅切斯特燒死在床上,第二回魔鬼似地找上了簡愛,奮力把象征婚姻的婚紗撕得粉碎;伯莎一把火燒掉了桑菲爾德莊園,并把囚禁她的羅切斯特燒殘燒瞎!伯莎竭盡全力想毀滅代表英國父權制的羅切斯特并付諸瘋狂行動,她的反抗相比溫和的簡愛更大膽、更直接、更決裂、簡直無所顧忌。在維多利亞初期,憲章運動雖然如火如荼地進行,但女性在經(jīng)濟上尚未獨立,婦女作為一種虛弱、馴服的生物不得不屈從于男性、必須順從于她的丈夫或父親的老觀念根深蒂固,這使得更多維多利亞人對婦女角色還是持有傳統(tǒng)觀念——男性是強壯、理性、有侵略性和優(yōu)秀的家長,而女性是低等的因而必須依賴于男性。維多利亞社會女性的屈從地位使得當時讀者期待視野中的歷史、個人視界務必受到時代的影響和制約,形成特定的思維定向和先在結構:羅切斯特是“家長”,具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而伯莎作為妻子必須屈從于他,哪怕瘋了之后被囚禁在暗無天日的桑菲爾德莊園的閣樓。當時讀者的這種“特殊視野”和“偏見”使他們只看到了文中羅切斯特的男權地位一再受到伯莎瘋狂的威脅、甚至是致命的報復,而未能跳出這一藩籬看到伯莎正是男權社會、家長奴役制度下的犧牲品這一實質。伯莎被當時以及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讀者貼上“瘋女人”的標簽不可不為一種歷史的偏見。
(二)歷時讀者對“瘋女人”的接受
20世紀60年代,女權運動在西方國家風起云涌,這讓人們逐漸意識到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對人都是公平的,無論是男還是女,因此婦女在生活、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上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權利。而伴隨著女權運動的不斷發(fā)展,女權主義批評方法也應運而生。批評家們從社會、文化、生理等各個方面對女性問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系統(tǒng)研究,特別是從以往著名女作家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作品入手,重新解讀她們的文本,并挖掘出許多新意,由此形成了許多與傳統(tǒng)觀點截然不同的結論。
女權運動提倡的男女平等思想使得新時期讀者的女性意識不斷得以加強:女性不再低人一等,不應被男性奴役,她們在家庭和社會中都應該擁有與男性一樣的平等權利。對《簡·愛》中一直處于簡對立面的伯莎·梅森——被羅徹斯特禁閉在閣樓里面的瘋女人進行全新的理解、闡釋和評價。
伯莎為什么被冠以“瘋女人”的稱號?女權主義下的讀者認為是羅切斯特稱之為“瘋女人”的。在他與簡愛的婚禮被梅森打斷后,他帶著牧師等人回到桑菲爾德莊園,沖上閣樓,指著伯莎公然對眾人吶喊:“伯莎·梅森是個瘋子,她出身于瘋子家庭,——三代都是白癡和瘋人!”[6]而且,婚禮被取消后,在羅切斯特對簡愛的述說中,他不斷列舉伯莎的惡行來論證她的“瘋女人”形象。在桑菲爾德莊園,羅切斯特一人掌握著話語權,而伯莎沒有任何話語權為自己辯解,甚至連人身自由的權利也早已被剝奪了。況且,桑菲爾德莊園里除羅切斯特之外的所有的人,包括管家菲爾費克斯太太、女仆莉莎、小女孩阿黛勒等,都沒提過伯莎·梅森是“瘋女人”。而對于文中伯莎先后針對兩位男性——丈夫羅切斯特和娘家弟弟梅森的瘋狂報復和傷害,女權主義下的讀者看到了更深層次的原因——伯莎是男性壓迫的直接受害者。伯莎在婚前就沒有任何的自主權,父親用三萬英鎊與羅切斯特作了一個金錢與地位的交換,就將其嫁給了羅切斯特,這奠定了伯莎·梅森婚姻的悲劇基調。而婚后,羅切斯特又以性格和伯莎格格不入為理由,拒絕與伯莎進行交流,這種夫妻雙方感情溝通的缺乏,有名無實的婚姻生活使伯莎·梅森痛苦萬分,在短短的四年內就由一位美麗的富家小姐淪為瘋婆子,羅切斯特不愧為有家族病史的伯莎迅速變瘋的推手。因此,伯莎在父權與夫權的雙重壓制下,哪怕在失去人身自由和話語權之后,仍沒有放棄對代表男權的丈夫和弟弟進行奮力的反抗。終于,伯莎穿越了男性權威話語的重重阻隔,擺脫了以往讀者眼中的“瘋女人”形象,脫胎換骨以嶄新的面貌走進了讀者的期待視野——伯莎是父權制度下的犧牲品,是一個受壓制、受迫害的婦女形象,她的“瘋狂”行為實際上對維多利亞時期父權社會的有力反抗。這也使得夏洛蒂深藏在《簡·愛》中的“隱藏含義”在一百多年后得以彰顯。
三
夏洛蒂生活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英國社會雖實行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改革,但婦女遠沒有獲得平等的政治經(jīng)濟權利,即使憲章運動,也沒有完全解決男女平等問題,而對于男女婚姻上的平等,當今的女性仍在不斷追求,因此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歷史視界和個人視界等因素對讀者期待視野的影響與束縛,使得與夏洛蒂同時期以及之后一百多年間《簡.愛》的讀者們對伯莎這一形象產(chǎn)生了歷史的偏見,將其貼上了“瘋女人”的標簽。而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的女權運動以來,女性在社會和婚姻家庭的地位得到了大大提高,讀者的審美觀念和審美鑒賞能力也在不斷變化,期待視野得以提升,對“瘋女人”有了嶄新的認知能力并賦予其新的生命。夏洛蒂塑造了簡愛和伯莎兩個對立的女性,前者早已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與接受,后者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之后也引起了讀者的關注并賦予新的理解與闡釋,她的創(chuàng)作既關照了共時讀者的期待視野也預見了歷時讀者對其“隱藏含義”的解讀能力,《簡·愛》不愧為一部經(jīng)典之作。
[1][美]吉爾伯特,古芭.閣樓上的瘋女人[M].耶魯大學出版社,1979.
[2]朱虹.禁閉在角色里的瘋女人[J].外國文學評論,1988,(1).
[3]Jauss,Hans Robert.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4]Anonymous.The last new novel [J].Mirror,1847,(2).
[5]Kappeler. Susanne ed. Teaching the Text[M].London: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83.
[6]夏洛蒂·勃朗特.簡·愛[M].吳鈞燮,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7]徐菊.經(jīng)典的嬗變《簡·愛》在中國的接受史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
Research on the Mad Woman in JANE EYRE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
HUANG Ze-ying, LIU Yu-qi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of Xiangnan University, Hunan Chenzhou 423000,China)
The image of the mad woman in the readers’ mind of JANE EYRE has been changed since it was published in 1847.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at readers regarded her as a mad one with prejudice for the influence of history and individual factors in their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that they have a brand new attitude and knowledge on 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t movement for the change in their horizon of expectation.
Reception Theory; JANE EYRE; the research on the mad woman; prejudice; reception
I106
A
1673-2219(2011)07-0046-03
2011-01-20
湘南學院青年課題“《簡·愛》中瘋女人伯莎.梅森形象研究”(項目編號07Y021)。
黃澤英(1974-),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學院大學英語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劉雨琪(1974-),女,湖南永州人,中教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法。
(責任編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