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紅
(淮陰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淮安223003)
解讀薩基短篇小說《非法闖入》的多重象征意象
李利紅
(淮陰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淮安223003)
《非法闖入》是英國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大師薩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散發(fā)著明顯的象征主義色彩。本文通過對該小說中具有濃厚象征色彩的林地、傾倒的山毛櫸,狼群和“闖入者”等這些個體象征物所散發(fā)出的多重意象的分析,揭示了該小說深刻的哲理內涵和藝術韻味。小說中多重象征所揭示的多重矛盾所蘊含的啟示對個體的人的成長和全人類的發(fā)展均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薩基;《非法闖入》;象征主義;多重象征指涉
薩基(Saki,1870―1916)是英國小說家赫克托·休·芒羅(Hector Hugh Munro)的筆名,雖然他的短篇小說《敞開的落地窗》早已被國內多部教材選入,可是大多數(shù)中國讀者對這個名字可能還比較陌生。其作品多以20世紀初英國上層社會和中產階級有閑無聊人的生活為題材,機智、俏皮、辛辣、奇特的筆鋒充滿了對上層社會的陳腐庸俗與愚蠢淺陋的無情嘲弄,故大多散發(fā)出社會諷刺和政治諷刺的味道。作為一位出色的短篇小說家,他喜歡采用傳統(tǒng)的文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作:故事構思巧妙,結構嚴密、筆調辛辣、對話機智、多警策之言,故事結局往往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點明主題。
評論界普遍認為,薩基的小說在情節(jié)結構方面與美國短篇小說作家歐·亨利(1862--1910)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擅長制造出人意料的結局。美國著名學者弗蘭克·N·麥吉爾是這樣評價薩基的:將他的作品與杰克·倫敦的相比(會)更具意義,兩人都把生活看成是與無法克服的不利因素的一場戰(zhàn)斗。兩人都用狼或者別的動物來比擬世界上的現(xiàn)象,由于無法琢磨的原因,這些現(xiàn)象毫無改變地一直都是對人類生存的危害。倫敦的人物僅由于體壯有力而生存一時,最終仍不免倒在更強大的力量之下。[1](P4991-4992)而薩基筆下人物的防衛(wèi)則是一種內在力量的蓄發(fā),是智能和想象的力量。
《非法闖入》(又譯《闖入者》)是薩基在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的。他用第三人稱的冷峻視角講述了一個殘酷而發(fā)人深思的寓言式故事,雖然他堅持沿用自己擅長的嘲諷手段,但是這部作品的結局很難讓讀者真正地笑出來。兩位主人公烏爾里希和格奧爾格從小就繼承了兩個家族之間由于一片林地的所有權而埋下的世仇,在他們成為各自家族的首領后,這種仇恨更是升級成了不可理喻的個人仇恨。小說故事發(fā)生的場景正是這片有爭議的林子。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深夜,兩人都懷著仇恨去林子里狩獵,心底里實際上是期望能夠遇見仇人,像對待獵物(game)一樣致對方于死地。不幸的事情就發(fā)生在他們想采取行動的那一剎那。一棵巨大的山毛櫸傾倒下來,將兩個死敵重重地壓在近在咫尺、卻又無法夠到彼此的距離內,兩人先是詛咒這是對對方的報應,但就在最終兩個人決定握手言和、齊呼救援時,一群狼卻應聲而來。小說滲透著明顯的象征主義痕跡,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有著明顯象征意義的象征物來進行討論,旨在挖掘出小說所暗含的深刻寓意及現(xiàn)實意義。
象征是一個既古老而又年輕的文學現(xiàn)象。作為文學源頭的神話實際上是人類象征創(chuàng)造的母體,文學象征在這里誕生和成長。具有象征性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史的每個發(fā)展階段都能看到。浪漫主義作家和現(xiàn)代主義作家對于這個文學技巧更加青睞。以至于人們把浪漫主義后期和現(xiàn)代主義之間的這種文學傾向稱為象征主義。當代作家們依然在使用這這個古老而又煥發(fā)新意的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象征是文學作品中存在著的一種持續(xù)不斷的現(xiàn)象。象征是用一個小事物來暗示,代表一個遠遠超過其自身含義的大事物,這里的事物還包括情感和觀念?!皺z驗一個象征創(chuàng)造是否成功,不僅要看其中有無小事物和大事物的對等統(tǒng)一,具體物象與抽象情思的共鳴,也不僅要看是否有對意象意蘊的開拓,主要還要看這種創(chuàng)造是否誘發(fā)讀者去探索超越形象本身的意蘊的功能?!保?](P4)所以說,一部具有象征意義的作品的藝術魅力,不僅僅是指讀者能夠看出作者通過各種意象透射出的具有象征意義的思想,還需要讀者充分利用作品中的象征物,充分發(fā)揮主觀創(chuàng)造力,讓文本實現(xiàn)“增值”。
整體看來《闖入者》透射出兩個整體象征意象:首先從生態(tài)文學的角度來看,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自然環(huán)境,把兩個主人公對于一小片林地的爭執(zhí)放到生態(tài)的大背景下來審視人類行為。從這個整體象征來看,由于人類想把本來屬于自然界的東西強行納為己有,這種占有欲驅使著小說的兩位主人公把對方當作獵物來獵殺——人墮落成了沒有理智的野獸,和山林中的狼同屬一類,他們自然就要接受生態(tài)世界優(yōu)勝劣汰的法則。另一個整體象征則表現(xiàn)在小說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明顯的類比關系。薩基是在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了這部作品。小說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也恰好是在戰(zhàn)爭初期參戰(zhàn)國所在的地區(qū)——喀爾巴阡山脈地區(qū)。作者選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地來展開故事并非偶然。他大部分作品的背景都是在他熟悉的是英國和緬甸,只有這次例外!從這個角度來看,《闖入者》更像是一則寓言:它告誡人們,任何的矛盾和仇恨的淵源本身并無任何意義,矛盾的雙方或多方只有早日握手言和、同心協(xié)力,才能避免矛盾的進一步惡化。若等到真正的災難降臨時才去悔悟,可能會于事無補或付出慘痛的代價。
薩基巧妙的構思和對文學技巧的嫻熟應用,使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主題成功地并入小說中,更高超之處在于能夠讓每個象征物同時指涉到兩層或者更多層的所指,如文所下。
作者用大量篇幅來描寫那個冬夜的天氣和林子里面的環(huán)境,以實現(xiàn)他們對于整個故事的烘托作用。林地在這部小說中有著雙重象征作用。首先它代表矛盾的根源。正是這塊林地的所有權讓兩個家族的三代人結成世仇,他們都認為自己才是這塊土地的真正所有者,都把對方看作是“闖入者”。而這塊象征著矛盾根源的林地實際上對矛盾的任何一方來說都幾乎毫無使用價值。正如烏爾里希所承認的:“這塊林地沒有什么起眼的獵物值得來打獵,他家其它的林地不僅幅員遼闊而且獵物豐富?!保?](P437)對這兩個家族而言,成為這塊地的所有者,相當于獲得了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物件。盡管如此,兩個主人公從小就被瘋狂的仇恨所驅使著,像傻瓜一樣爭奪著這個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
故林地的所有權象征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矛盾起源。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是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槍殺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奧地利6年前吞并了薩拉熱窩,當時17歲的普林西普只是個中學生:“對奧地利殘酷統(tǒng)治的不滿、斐迪南大公的挑釁、想當民族英雄的欲望,這一系列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普林西普點燃了這根導火索?!保?](P109-111)如果該青年能夠通過其它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第一次大戰(zhàn)的可能并非頃刻觸發(fā),也可能不會有那么多像薩基一樣的無辜者卷入這場戰(zhàn)爭。薩基暗示,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那個導火索是奧匈開始吞并塞爾維亞的土地,而塞爾維亞主張對領土的所有權和自治權,就如同這部小說中兩個家族對于那塊林地的所有權的爭執(zhí)。烏爾里希的祖父通過法院判決的方式從格奧爾格先輩的手里搶走了后者這塊非法所得的林地。矛盾的淵源對于雙方來說,可能并不具備重要的實用意義,但正是這個不起眼的火芯,卻在狹隘、自私和愚蠢這些助燃劑的作用下迅速燃起,最終釀成了上千萬人的死亡。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矛盾對于幾十個國家的上千萬條生命來說,是多么的無足輕重!回頭再看看如今世界上,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很多矛盾有幾樁不是源自于芝麻般大小的偶然事件,可是正是人類虛偽的榮譽感或說虛榮心驅使著他們將仇恨升級,甚至惡化到用戰(zhàn)爭來解決。
此外,林地還象征著非人的生態(tài)世界——也可以看作是自然界。小說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自然界強大的力量和林子里茂盛的植被。通過這些描寫渲染出具有象征意義的氛圍:自然才是林子真正的主人,它不來不屬于任何人,它是給所有物種共享的??墒切≌f中的兩位主人公卻要把它占為己有。烏爾里希雖然通過法院的判決,獲得了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可是法院的判決在自然界面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林子本來就不該由人來判決其歸屬。雖然人類的法規(guī)在形式上可以讓某個人把某塊土歸置于名下,可是這種違背生態(tài)規(guī)律的行為最終只能給其占有者帶來災難。地球本來是所有人類共有的,可是人類把它分為不同版塊的國家,這種行為和主人公把林地當作私有財產在本質上并無區(qū)別。表面看來,林地主人是林地的所有者,但正因所有權的錯置才使得林地失去了它本來應該有的其他物種,由人來擁有它等于上面的動物和植物按照人的意愿擺布,這種行為違背了生態(tài)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難怪與其它地方相比這塊林地更貧瘠,因為任何圈地為王的行為最終都要受到土地真正的所有者——自然母親的報復。
薩基是這樣來描寫兩位主人公突如其來的災難的:“就在他們猶豫著該不該采取行動(報復對方、打死對方)的時候,大自然卻先發(fā)制人,以其自身的暴行將他們倆一舉擊潰。隨著一陣暴風雪猛烈的狂吼,接著就聽到他們頭頂咔嚓的斷裂聲,還沒等他們跳到一邊,傾倒的山毛櫸伴隨著轟隆一聲響把他們倆壓在了底下?!保?](P438)當他們被壓在下面無法動彈的時候,他們先是咀咒和濫罵,接著逐漸地恢復理智,最后兩個人化解了世仇,對兩個生命危在旦夕的人來講,“仇恨彼此”是傻子的行為。
通過這段描寫可以看出,山毛櫸首先象征著無情的自然力量,或者說它是自然力量的執(zhí)行者。仇恨讓兩個人目空一切,愚蠢的仇恨沖昏了他們的大腦,使他們覺得自己是最強大的、可以決定任何東西、甚至人的生死的力量。大自然通過這顆傾倒的大樹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位比他們更強大的力量存在著,相比較于強大的大自然,人類是弱者,人的命運隨時隨地都掌握在自然手里,侵犯自然對自然無禮必然要遭受自然的懲罰。
山毛櫸在北歐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樹木。對于生活在那個文化中的人們來說,它是一種實用性強、又象征著強大自然力量的植物;山毛櫸“beech”是英語單詞書“book”的詞源,因為在沒有紙張的前提下,人們把文字刻在它的樹皮上,由此可見它又代表著知識;在美國著名詩人弗羅斯特的詩歌《山毛櫸》中,山毛櫸的實用意義,象征意義和文化意義都盡展無疑。[5](P287-288)這首詩歌也再次驗證了山毛櫸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內涵:它是人類活動和原始自然的分界物。
此外,山毛櫸的倒塌象征著人類面臨的一次次巨大災難。個人之間、國家之間免不了會產生矛盾和爭議,傾倒的山毛櫸也提示了人類在大災大難降臨后應該如何看待往昔的矛盾和爭議。災難之初,矛盾雙方可能會覺得“對方遭到了應得的報應”,可是當他們撇棄仇恨恢復理智后就會發(fā)現(xiàn),往昔結下的那些仇恨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數(shù)小時前的詛咒是何等的無意義,災難會讓任何一方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損失。災難面前,唯有化解矛盾,齊心協(xié)力來想辦法走出困境才是最重要的。由此不難看出,無論多大多深的、即便是當事人在平日里覺得無法調和的仇恨,在災難這個試金石面前,都會迎而化解。但是,人類千萬不要等到那一刻才醒悟過來,否則就會像小說結局所暗示的,為時太晚了!
小說是結尾是屬于典型的意外結局,這也是薩基創(chuàng)作的慣用手法。如果這部小說是一部簡單的寓言式小說,那么作者只需在兩個主人公握手言和后安排一段描寫他們被仆人們解救回家、從此兩家世代友好的結尾就可以了。可是薩基卻出奇意外地讓狼群而并非是解救者趕往他們的呼救現(xiàn)場,可以說這正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的殘酷和無情,那些美好的結局往往是人類美好的愿望而已。狼群是生態(tài)世界的成員之一,在生態(tài)世界優(yōu)勝劣汰的法則下,每個物種都有同等的生存權利。狼群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也象征著他們才是林地的主人,為了自己的生存,他們可以把林子里的任何物種作為自己的獵物。
其次,對小說中的相互仇恨的矛盾雙方或說人類而言,狼群的出現(xiàn)象征著更大災難的到來和考驗。這層象征表明,任何的仇恨對矛盾雙方都沒有任何的好處,唯有早點化解它,才能攜手面對不可預期的各種災難。在災難面前,團結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作者沒有直截了當?shù)貙懗鏊麄儽焕侨撼缘簦@意味著并不是生存下來的希望一點都沒有,或許依靠他們的團結,依靠他們的智慧和他們手頭的槍,他們會幸存下來。這要比握手言和后轉身回家的結局更具藝術魅力和現(xiàn)實意義。
當然,狼群也是毀滅力量的象征。狼群的出現(xiàn)意味著他們兩人生存下來的希望非常渺茫。臨死前烏爾里希和格奧爾格終于醒悟過來了,可以安心的死去了。他們把自己從受仇恨扭曲的自我當中解脫出來,恢復了作為一個人的本我狀態(tài)。可是,他們的悔悟顯然有些太晚了。如果他們不在口舌之戰(zhàn)上耗費那么長時間,能夠早點醒悟過來,狼群則不一定會出現(xiàn)。從此角度來看,此小說亦是一部寓言,它不僅告誡人們應該懷著一顆寬容大度的心,不要像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被物質利益所驅使;而且還告誡人們:任何矛盾和仇恨實際上都沒有意義,應盡早解決,如果讓其持續(xù)發(fā)展下去,最終只能導致走向毀滅,后悔亦晚。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為例,如果普林西普能及時通過其他的方式解決自己的民族仇恨,他就不會給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和世界上那么多的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假使他后來后悔了,但也已經太晚了。以此推及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間、種族間各類大大小小的矛盾,如果不及早想辦法解決,可能會導致人類意想不到的后果。
《闖入者》這個標題對于這篇小說來說無疑是貼切而無可挑剔的,沒有哪個標題能比它更好地概括小說的內容。首先,“闖入者”象征的是人類,本來任何的土地資源都應該是所有物種共同享有的,可是人類堅持要把它圈為己有,這就不可避免給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物種帶來危害。小說中的兩個主人公都是“闖入者”,大自然對于它的“闖入者”給予了毀滅性的打擊——消滅他們。
對烏爾里希而言,“闖入者”就是格奧爾格,因為法院已經把這塊林地判給他,格奧爾格來到這塊林地就是“闖入者”;而對于格奧爾格而言,他的祖先告訴他那塊土地的所有者應該是他家的,所以他繼承先輩的遺囑,繼續(xù)討回對林地的所有權,在他看來,烏爾里希的祖先靠權勢讓法院做了不公平的判決,所以烏爾里希及其家族才是“闖入者”。這塊林地本身對于兩位主人公來說,都是“闖入者”。它在兩人年幼時就闖入了兩人的生活,致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心靈都發(fā)生了嚴重的扭曲。在經過艱苦的內心斗爭和身體重傷的代價下,終于把這個沒有意義的“闖入者”趕出自己的心靈,使自己恢復了理智,恢復了人性善的原本狀態(tài)。
對于兩個主人公來說,狼群又充當了闖入者的角色,因為他們在化解世仇后,覺得應該一起共享這塊土地上的共有資源,一起打獵,可是狼群來到了他們的地盤,不僅成了這里的統(tǒng)治者,還要毀滅他們。最大的闖入者莫過于那棵具有象征意義的山毛櫸,正是它的突然闖入才使得兩人認識到了他們多年來愚蠢的世仇,也正是它的及時闖入才避免了兩人之間的屠殺,山毛櫸的“闖入”讓兩位主人公之間的矛盾產生戲劇性的變化。
“闖入者”還指具有獸性欲望的兩位主人公。烏爾里希把格奧爾格當作獵物的那一刻,實際上已經讓他從人淪落為野獸。雖然作者沒有明確指出格奧爾格也有同樣的欲望,但是通過整篇小說可以做出這個類推。這兩位帶著獸性的主人公對于整個生態(tài)世界來說是“闖入者”,人非人,獸非獸。自然界通過適者生存的法則決定他們的命運,最終的結果是他們被更具有毀滅力量的狼所吃掉。這一系列的“闖入者”象征意象都在揭示相同的內容:生態(tài)界的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領地和禁地,都要嚴格地遵守自己的規(guī)則,一旦參與了“闖入者”的行為,就會遭受致命的打擊。當然,傾倒的山毛櫸這個“闖入者”的象征則略有不同,它暗示有些矛盾可能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才可能解決,然而,第三方的介入是需要代價的,不管能否承受的起這種代價,人類勢必要接受這種后果。美國著名的環(huán)境科學家巴里·康芒納(Barry Commoner)在其專著《與地球和諧相處》中指出:我們的生存既有賴于結束人類與自然的戰(zhàn)爭,也有賴于結束我們人類之間的戰(zhàn)爭。[6](P101)
小說通過以上幾個明顯的細節(jié)象征成功地建構出小說所要表達的整體象征意義: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對于這些矛盾,人類一定要盡早重視且要盡早解決,否則,這些矛盾可能會惡化到無法掌控的地步,可能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到那個時候再悔過可能于事無補。唯有提早反省自身和自我批評,才可能真正地解決問題。當今社會,我們正處在一個人與人、國與國、種族與種族、人與非人生態(tài)世界的矛盾摩擦不斷加劇的時代,小說對于如何化解這些矛盾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因此,小說《闖入者》的啟示無論對于個體的人的成長,還是全人類的發(fā)展都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1]〔美〕麥吉爾.世界名著鑒賞大辭典(小說卷中)[M].王志遠,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0.
[2]嚴云受,劉鋒杰.文學象征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劉英,張建萍.英國短篇小說導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4]〔美〕悉·布·費.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起源(下)[M].于照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5]王寧.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名著導讀:詩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6]覃新菊.與自然為鄰:生態(tài)批評與沈從文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李利紅(1975-),女,淮陰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