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春麗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南征教授從中醫(yī)整體理論出發(fā),堅持以繼承為特色,發(fā)展為中心,創(chuàng)新為重點,不斷實踐,提倡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深入探討中醫(yī)理論的精髓。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匪淺,現(xiàn)就南征教授治療消渴腎病經驗,介紹如下。
南征教授對于糖尿病腎病論治方面,首次以消渴腎病命名,并提出“毒損腎絡”病機學說,認為毒邪從氣銜處侵入腎絡,久而損傷腎間動氣發(fā)為消渴腎病。痰、瘀、濕、熱膠阻絡脈,是毒邪產生的病理基礎;元陰元陽受損,五臟六腑失其溫煦、滋養(yǎng),臟腑失衡,臟腑氣機失暢,是毒邪形成的關鍵。糖尿病腎病發(fā)生是因為消渴病日久,纏綿不愈,毒邪(糖毒、脂毒等)內生,或由機體衰老,毒自內生,或由稟賦不足,胎毒為患,循絡而行,傷陰耗氣,陰損及陽,致陰陽氣血失調,臟腑虧損,病變波及三焦,臟腑經絡,尤以毒損腎絡為病機核心。
南師認為,“絡脈循環(huán)血液。散膏病久則入絡。絡者主血,血液受邪擾則循環(huán)阻滯為瘀為毒,血瘀則津液外滲為痰為飲,其邪毒由氣街處侵犯于腎間動氣之處?!辈【脛t精氣為毒邪所遏,腎絡損傷,氣血交會失常,氣化失司而致消渴腎病。
2.1 毒隨邪生,變由毒起 邪盛謂之毒,機體內的生理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或化解,蘊積體內,化生毒邪。毒隨邪生,變由毒起,毒寓于邪。毒、虛并存,正邪(毒)交爭是糖尿病腎病的基本病機。毒損腎絡,腎元虧虛,腎之體用俱病是糖尿病腎病遷延難愈的根本原因。在糖尿病腎病中把握毒邪致病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抓住了糖尿病腎病的共性發(fā)病環(huán)節(jié),也就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并當結合虛實緩急的不同,根據毒邪的性質特點,停留部位,兼挾及病勢的發(fā)展情況及正氣驅邪情況,綜合考慮、判斷、立法組方。
2.2 毒損腎絡 南師認為,消渴腎病是消渴病日久,久病入絡,腎絡損傷,腎體用俱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陰陽氣血虧虛,符合中醫(yī)“久病及腎”“久病必虛”“久病入絡”的病變規(guī)律。病久則精氣為毒邪所遏,腎絡損傷,氣血交會失常,氣化失司而致消渴腎病。
2.3 補腎解毒通絡 補腎通絡解毒是治療糖尿病腎病的主要途徑。南師依據毒邪多變的致病特點,以解毒(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法)、通絡(暢通氣血、既病防變之道)、保腎(扶正固本之基)為法,達到標本兼治,促進病情康復。
2.4 辨證論治、扶正祛邪 南師對于消渴病史較長,無明鮮功能性改變,主要以臨床癥狀為表現(xiàn)者,辨證常以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心腎陽虛為主證,治法分別以滋補肝腎、益氣養(yǎng)陰、解毒通絡、活血化瘀,以溫腎健脾、活血化瘀、解毒利水,益氣養(yǎng)陰,通陽利水、活血通絡、解毒降糖,方藥分別以一煎合地黃生姜煎丸加減,真武湯、實脾飲合地黃生姜煎丸加減,生麥散、五苓散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做到“已病防變”,即在未出現(xiàn)明顯的糖尿病腎病表現(xiàn)時,做到“未病先防”,防微杜漸。因此,辨證論治、扶正祛邪是糖尿病腎病的根本治則。
3.1 消渴腎病的治療與咽喉關系密切 《內經》云:“腎足少陰之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咽喉為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亦為胃經、肝經脈所經之處,為一身之要,當外感六淫之邪侵入咽喉,邪氣久留,盤踞不除而成毒,日久毒邪沿腎經進犯于腎,從氣街處起,引起氣血逆亂,傷及腎間動氣,繼而損傷腎之體用。毒邪日久伏于膜原,當膜絡失去腎氣顧護,命門溫潤,毛脈無力固血,血液外滲,形成血尿;腎失封藏,脾不升清,精微物質外漏而形成蛋白尿。故治以解毒利咽,益腎通絡,方藥常用金蕎麥、木蝴蝶、馬勃、郁金之類解毒利咽;善用穿山甲、血竭之類活血化瘀,益腎通絡,下病上治,整體治療。
3.2 水毒癥的證治 水毒癥是水腫病繼續(xù)惡化的證候群,南師認為,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主要是由于早期腎臟疾病失治誤治,造成水邪蓄積日久,濕濁、痰、瘀毒壅聚,發(fā)為水毒癥。水毒為患,是肺、脾、腎三臟衰竭,以腎為本,肺脾為標,肝木失養(yǎng),腦髓失潤而成的腎厥之候。故以益氣養(yǎng)陰、解毒通絡保腎、瀉濁的思路選方用藥,口服以大黃、厚樸、枳實、牡蠣、土茯苓為主藥,配合大黃、厚樸、枳實、牡蠣、土茯苓、附子、金銀花等保留灌腸以通腑解毒,給毒邪以出路。其中土茯苓用量常大至100 g,以勝藥力。
另外,南師還認為,合理的服藥時間是保證臨床療效的必要條件之一,應改革“1劑藥日服2次”的傳統(tǒng)給藥時間,根據病程、病情及患者的自身體質確定具體的給藥方法。主張重、慢性疾病可每日4次給藥以圖緩效,并建議1劑煎4次,煎1次喝1次,以使藥物在血液內的有效濃度維持均衡,有利于病邪的截斷和病勢的扭轉,以避免藥材浪費。
[1]南征.消渴腎病(糖尿病腎病)研究[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任繼學.任繼學經驗驗錄[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8-42.
[3]南征.南征醫(yī)學文集[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