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毅
(安徽財經大學 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沉淀的文化躍動的生命
——當前安徽淮河流域的民間剪紙藝術
項 毅
(安徽財經大學 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淮河流域的民間剪紙藝術呈現出豐富的文化特色,是當地民風民俗的藝術再現,以阜陽和淮北兩地最具代表性。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淮河流域民間剪紙帶給了人們美的享受,豐富了地方文化;而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的藝術再現,它又是研究當地民風民俗發(fā)展的“活化石”。
民俗文化;淮河流域;民間剪紙藝術
剪紙者,“一把剪,一張紙也”。剪紙藝術以其簡便的材料,易行的工藝手段,用形簡意深、造型夸張、傳神抒情的獨特表現形式,寄托著幾千年來人們的美好愿望和歷史情思。剪紙藝術采用剪、刻、染等方法,通過鏤空產生虛實對比的效果,創(chuàng)造出各種形象生動的作品。創(chuàng)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于用剪的過程。剪紙藝術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人物、花卉、吉祥文字、珍禽瑞獸等,是傳承歷史及勞動人民智慧,集詩、書、畫于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
民間剪紙藝術有“南方派”、“北方派”之分。關于我國南北方剪紙各自的特色,郭沫若曾經賦詩贊道:“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人間永不朽?!边@首詩凝練地概括出南北方剪紙藝術的典型風格——江南剪紙精巧秀麗,玲瓏剔透;北方剪紙粗獷樸拙,天真渾厚。
淮河流域地處中原,是我國南北方自然與人文的過渡地帶?;春恿饔蛟跉v史上是南來北往、各部族遷徙往來的舞臺,這就決定了淮河流域文化具有過渡性、多樣性與包容性,特色鮮明?;春恿饔虻挠凭脷v史和民俗文化為該地區(qū)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春恿饔虻募艏埶囆g又是當地民風民俗的藝術再現,以安徽阜陽、淮北兩地最具代表性。
位于淮河流域的安徽阜陽地區(qū)從南北朝時期便有了剪紙藝術。阜陽的剪紙兼具南北之長——渾厚中見灑脫,淳樸中藏秀美,剛勁中育柔和,粗獷中含細微,達到了虛與實、動與靜、巧與拙的和諧統(tǒng)一。無論剪、刻、撕、染,創(chuàng)作者總是根據內容與工具的特點,傾情發(fā)揮,力求使作品盡善盡美。阜陽剪紙的內容豐富,有的表現農村生活和勞動場景;有的表現古典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戲曲人物、神話傳說;還有的描繪山水風光、花鳥蟲魚;更多的則表現美好幸福、吉祥如意的內容。
阜陽剪紙創(chuàng)作者遍布全市,幾乎村村都有。他們大都土生土長,以自己的作品來表達生活情趣。2008年阜陽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阜陽有4個縣區(qū)級剪紙學會,擁有會員近500人。被譽為“一剪之巧奪神工”的阜陽剪紙高手程建禮,自幼家境貧寒,在田間用樹葉撕成各種圖形,13歲起即以剪紙為生。幾十年來他走南闖北,用過千家剪刀,留下萬張質樸的作品。無論是游魚、猛獸、人物、花鳥,他都能信手剪來。剪紙藝術家、中央美院副教授呂朝在《中國民間剪紙》中稱程建禮剪紙果敢應變,大刀闊斧,粗獷中含細微,是剪紙藝術的高手。其代表作品“虎食五毒”,用夸張變形的手法表現出:虎把五毒(蛤蟆、蜈蚣、蜘蛛、蝎子、蛇)吃到肚里去了,虎肚子里甚至還有一把剪刀。這是民間藝術家深入物象內部的一種獨特造型方法。在作品里,那夸張了的虎頭,占了整身的一半,高豎的虎耳、額頭上大大的王字、寬闊上翹的嘴和張揚的胡須,配以其腹內被吞的五毒和棒槌般的虎尾,一只威猛彪悍之虎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從剪紙造型的文化意蘊來看,老虎這種猛獸在中國的傳統(tǒng)意象中是勇氣和膽魄的象征,和門神、鐘馗、八仙等一樣,可以鎮(zhèn)祟辟邪,保佑安寧。
程建禮老人已于2006年去世,但是“程氏剪紙”作為特殊的阜陽地區(qū)文化遺產已經傳承下來。
從風格上看,淮北剪紙與阜陽剪紙一樣,同樣具有我國南北方剪紙藝術風格的兼容性。淮北地區(qū)民俗剪紙主要有節(jié)日剪紙、禮俗剪紙、生活剪紙等類型,受當地的地理和傳統(tǒng)文化影響呈現出講究對稱、形式簡單、形式與題材重傳承而少變異的特點。民間剪紙在不同使用范圍內,呈現出與民俗活動相適應的程式化傾向。歲時節(jié)日住居裝飾常用的窗花、墻花,形式上熱鬧、紅火,表示喜慶平安如意;年輕男女情投意合時用“魚戲蓮”,傳情達意;嫁娶時常用“石榴生子”,寓意子孫繁衍;生日壽禮常用“鹿鶴同春”,表示福壽。從歷史文化的傳承性來看,剪紙藝術也和繪畫、雕刻、建筑等藝術一樣是有著一定的承載性的?;幢钡貐^(qū)民俗剪紙中的“喜娃娃”、“荷花仙子”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雙手上舉作青蛙狀,使人很容易想起遠古時期的巖畫和陶器中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都是反映古人生殖崇拜的作品。從民俗學上講,今天的剪紙藝術盡管不能反映出遠古先民的生命崇拜意識以及萬物有靈的觀念,但仍然或多或少地體現出歷史民俗文化的傳承性,以及根植于廣大農村的民俗文化對生殖繁衍的樸素認識。
淮北地區(qū)的剪紙既有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特征,更有新時代的獨特藝術風格。被稱為“中華巧女”的淮北市民張秀珍,可以稱為當今安徽淮北地區(qū)民間剪紙的第一高人。張秀珍的剪紙有著典型的中國山水畫意境,同時她又能用剪紙藝術獨特的藝術表現語言創(chuàng)造出與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藝術不同的獨具特色的藝術意境。她的剪紙既有中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又有獨立的剪紙語言;既有傳統(tǒng)的傳承,又有時代美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近年來,張秀珍除了創(chuàng)作剪紙作品外,還將大量的心血傾注在剪紙愛好者身上,先后在市老年大學、青少年宮擔任剪紙老師。同時她也應邀到烈山洪莊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向當地40多位村民傳授剪紙藝術,通過他們將民間藝術傳承下去。
在淮北,還有一個普普通通的煤礦工人的剪紙作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展出。他的一幅題為“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剪紙作品,獲得了“中國民間藝術高層論壇金獎”,其論文“淺談剪紙藝術”也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國民間藝術高層論壇上榮獲了一等獎。此人就是淮北的陳國斌。他有上千種精美的剪紙紋樣,包括古老的剪紙紋樣以及具有現代藝術風格的剪紙圖案。吉祥文字、吉祥圖案、節(jié)日習俗、窗花、大小掛錢、生肖剪紙、花鳥蟲魚、人物造型無一不剪于方寸紅紙之中。十多年來,他精心設計、創(chuàng)作了600余套(幅)富有文明古國氣息和鮮明時代特色的剪紙精品,形成了獨特的“剪紙重外形、繪畫重細節(jié)、刻刀重表現”三位一體的藝術風格。
作為淮河文化的一顆明珠,淮河流域的民間剪紙藝術帶給了人們美的享受,豐富了地方文化;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的藝術再現,它是我們研究淮河流域民風民俗發(fā)展的“活化石”。在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我們可喜地看到,剪紙藝術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被人們淡忘,而是在地方富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家的手上生長得更加茁壯。
[1]張樹賢.程建禮與阜陽人物剪紙[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2007.
[2]胡飛.安徽淮北地區(qū)民俗剪紙藝術探析[J].裝飾,2007(1).
[3]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J528.1
A
1673-1395(2011)04-0022-02
2011-02-19
安徽省高校省級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sk165)
項毅(1972—),男,江蘇蘇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美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