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婷 黃雪芹 林瓊申 文素娟
高血壓病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xù)升高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病變[1]。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正常成人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應≤140 mmHg,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應≤90 mmHg。如果成人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病。依據血壓升高程度可將高血壓分為三級:輕度(1級)高血壓、中度(2級)高血壓、重度(3級)高血壓。輕度高血壓病是指成人收縮壓在140~160 mmHg和(或)舒張壓在90~100 mmHg的患者[2]。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輕度高血壓病患者可先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進行治療,如適量運動、限制攝鹽量、合理飲食、保持合適體重、生活規(guī)律、減輕壓力、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減少繁重工作量等[3]。在我國由于人口老齡化加快,健康教育的欠缺,高血壓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本研究以健康體檢新發(fā)現的輕度高血壓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社區(qū)護理干預對輕度高血壓病患者的降壓效果,探討非藥物干預對輕度高血壓病患者的降壓療效。
選擇2008年1~12月經我院體檢中心確診的輕度高血壓病患者170例為研究對象,由于工作調動失去聯(lián)系患者3例,未能按護理要求適量運動、限制攝鹽量、合理飲食、保持合適體重、規(guī)律生活、減輕壓力、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減少繁重工作量的患者13例。剔除此不符合要求的研究對象16例,實際完成1年社區(qū)護理干預的輕度高血壓病患者為154例,男91例,女63例。年齡29~60歲,平均(46.5±9.2)歲。男性和女性患者年齡經方差分析顯示無統(tǒng)計學差異。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均被告之研究內容和社區(qū)護理干預的降壓作用,并同意參與本研究。所有輕度高血壓病患者均需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均無降壓藥治療史。中度和重度高血壓病患者不在本研究范圍內。
采取集中面授、發(fā)放資料、電話隨訪、家庭探訪等護理方式,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進行科學鍛煉,并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每季監(jiān)測血壓,1年后再對患者進行體檢。集中面授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病的病因、癥狀、并發(fā)癥、治療原則、預防措施、血壓監(jiān)測方法。發(fā)放資料含飲食和運動指導、心理和就醫(yī)指導、戒煙限酒干預措施。制定電話隨訪計劃,由專人負責,確保電話隨訪按期進行,掌握患者血壓的動態(tài)變化,對出現血壓控制不佳及心理問題的患者護理人員進行家訪,必要時送醫(yī)院就醫(yī)。每季由護理人員監(jiān)測血壓1次,1年后患者回醫(yī)院進行全面健康體檢。
檔案包含患者的聯(lián)系方式、一般情況、家族史、生活及飲食習慣、攝鹽量、鍛煉方式及運動量、情緒波動、血壓監(jiān)測結果、過敏史、有無并發(fā)癥,對患者的保健指導、追蹤訪視記錄等資料也納入檔案,患者檔案實行計算機管理。
應用SAS 6.12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所得數據,正態(tài)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重復測量資料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年齡對血壓的影響分年齡段(<40歲、40~50歲、50~60歲)進行t檢驗,性別對血壓影響采用t檢驗。α=0.05。
表1 154例患者社區(qū)護理干預前后血壓變化情況 ± s,mmHg)
表1 154例患者社區(qū)護理干預前后血壓變化情況 ± s,mmHg)
注:P <0.01
收縮壓 舒張壓護理前148.6 ±7.3 93.6 ±6.5護理后3 個月 140.2 ±7.0 85.8 ±6.5護理后6 個月 138.9 ±7.4 83.2 ±6.5護理后9 個月 137.4 ±7.1 81.7 ±6.2護理后1年136.9 ±7.1 80.9 ±6.3
從表1可以看出,經社區(qū)護理干預后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呈現逐季下降趨勢,以首季血壓下降最為明顯。
本研究對象為各單位體檢員工,故我們對輕度高血壓病患者分三個年齡段:<40歲、40~50歲、50~60歲進行分析,其中<40歲患者有17例,40~50歲患者有42例,50~60歲患者有95例。結果顯示社區(qū)護理干預前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隨年齡增加而降低,經社區(qū)護理干預1年后各年齡組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降低;年齡愈低,降低程度愈顯著。經護理干預1年后,輕度高血壓病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下降程度與患者年齡呈負相關,見表2。
表2 社區(qū)護理前后不同年齡段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變化 ± s,mmHg)
表2 社區(qū)護理前后不同年齡段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變化 ± s,mmHg)
年齡組(歲) 例數 時間SBP DBP<40 17 護理前150.1 ±6.3 95.2 ±5.5 1 年后 134.2 ±6.6 78.7 ±6.1 40~50 42 護理前 149.1±7.3 94.7±6.7 1 年后 135.8 ±7.0 80.1 ±6.4 50~60 95 護理前 148.1±7.4 92.8±6.6 1年后137.9 ±7.1 81.6 ±6.3
表3 社區(qū)護理前后不同性別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變化 ± s,mmHg)
表3 社區(qū)護理前后不同性別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變化 ± s,mmHg)
性別 例數 時間SBP DBP男 91 護理前149.1 ±6.2 93.8 ±6.8 1 年后 136.6 ±7.3 80.5 ±6.4女 63 護理前 147.9±7.0 93.1±6.6 1年后137.4 ±6.9 81.5 ±6.7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護理前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無顯著差異,經1年社區(qū)護理干預后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降低(表2),但二者仍無顯著差異。收縮壓和舒張壓下降與性別無關。
目前高血壓病是威脅人類健康主要因素之一,高血壓病分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病與繼發(fā)性高血壓病。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發(fā)病率為3.4% ~7.5%,隨年齡增長而顯著升高[4]。在我國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下人群高血壓病發(fā)病率為3.11%,20~29歲為 3.9%,30~39歲為 4.95%,40~49歲為 8.60%,50 ~59 歲為11.38%,60 ~69 歲為 17.23%[5]。高血壓病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在于它所引起的一系列并發(fā)癥。高血壓病并發(fā)癥以腦血管病變?yōu)樽畛R?,其次是心臟和腎臟的病變。如果對高血壓病能早發(fā)現,認真對待,完全可以延緩或避免這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高血壓病的藥物治療固然重要,但對輕度高血壓病患者采取自我保健措施有時可以將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7]。本研究選擇經我院體檢確診的輕度高血壓病患者154例為研究對象,采取集中面授、發(fā)放資料、電話隨訪、家庭探訪等護理方式,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進行科學鍛煉,并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探討非藥物干預手段對輕度高血壓病患者的降壓療效,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對新發(fā)現的輕度高血壓病患者一般通過非藥物干預治療3~6個月,若無效再進行藥物干預治療[8]。本研究中在無降壓藥物治療的狀況下,輕度高血壓病患者經社區(qū)護理干預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呈現逐季下降趨勢,以首季血壓下降最為明顯,在經過3個月護理后輕度高血壓病患者血壓得到控制者達48.9%,6個月后血壓得到控制者達59.2%,9個月后血壓得到控制者達64.8%,1年后血壓得到控制者達67.7%。因此,非藥物干預治療對輕度高血壓病患者有一定的降壓作用,它可預防心腦血管發(fā)病率,有助于節(jié)省醫(yī)療資源,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降低患者口服降壓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本研究對象為各單位體檢員工,個體年齡在22~60歲,由于40歲以下輕度高血壓病患者比例較低,故本研究將患者分三個年齡段(<40歲、40~50歲、50~60歲)進行分析。研究顯示在輕度高血壓病患者中收縮壓和舒張壓隨年齡增加而降低,這可能與本研究不包括中度和重度高血壓病患者有關。年齡較輕的輕度高血壓病患者隨年齡增長而發(fā)展為中度和重度高血壓病患者,而年齡較大的輕度高血壓病患者可能包含血壓生理性增高,因此在22~60歲的輕度高血壓病患者中收縮壓和舒張壓隨年齡增加而降低。經社區(qū)護理干預1年后各年齡組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降低,年齡愈低,降低程度愈顯著。經護理干預1年后,輕度高血壓病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下降程度與患者年齡呈負相關。這說明年齡較輕的輕度高血壓病患者血壓偏高可能與不良生活方式、缺乏體育鍛煉、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因素有關[9]。只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進行科學鍛煉,并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大部分患者的高血壓病可以達到控制效果。因此,對輕度高血壓病患者越早進行社區(qū)護理,血壓控制效果越佳。
[1] 鄭翠紅,曾麗華,李華萍,等.城鎮(zhèn)高血壓患者程序式居家護理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0):906-910.
[2] Pareek A,Chandurkar NB,Sharma R,etal.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a fixed-dose combination ofmetoprolol extended release/amlodipine in patientswith mild-to-moderate hypertension:a randomized,parallel-group,multicentre comparison with losartan plus amlodipine[J].Clin Drug Investig,2010,30(2):123-131.
[3] van Onzenoort HA,Ⅴerberk WJ,Kroon AA,etal.Effectof selfmeasurement ofblood pressure on adherence to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mild-to-moderate hypertension[J].JHypertens,2010,28(3):622-627.
[4] 姜小鷹,張 旋.社區(qū)高血壓病患者社會支持狀況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2):105-109.
[5] van Onzenoort HA,Ⅴerberk WJ,Kessels AG,et al.Assessing medication adherence simultaneously by electronic monitoring and pill count in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hypertension[J].Am JHypertens,2010,23(2):149-154.
[6] Kai T,Kuzumoto Y.Effects of a dual L/N-type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ilnidipine on blood pressure,pulse rate,and autonomic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moderate hypertension[J].Clin Exp Hypertens,2009,31(7):595-604.
[7] 林 運,左惠娟,馮春榮,等.老年高血壓患者社區(qū)隨訪及血壓控制情況[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7,41(2):122-125.
[8] Baltabaeva A,Marciniak M,Bijnens B,et al.How to detect early left atrial remodelling and dysfunction in mild-to-moderate hypertension[J].JHypertens,2009,27(10):2086-2093.
[9] Ito H,Ishii K,Iwakura K,et al.Impact of azelnidipine treatment on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mild diastolic dysfunction:multi-center study with echocardiography[J].Hypertens Res,2009,32(10):89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