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龍
(江蘇省淮北中學,江蘇 泗洪 223900)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與推進,教學改革如春風般地給語文學科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廣大教師努力踐行新的課程標準,把握新的理念并滲透應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學。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現(xiàn)實困境,在一些地方,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依舊存在,課堂效率仍舊低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語文課堂中的學科思維訓練偏少,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不到提升。
語文教學的內核之一是思維方式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思維,不僅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還要有語文學科的思維方式。語文思維是“思維主體在運用漢語進行認識與表達、審美與創(chuàng)造、鑒別與吸收的思維活動中,借助于形象對語文對象展開的概括和間接的認識過程”(《語文思維論》,P29)。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而讀寫聽說和思維有著密切聯(lián)系,當人們“聽”的時候,要進行一番分析、理解,努力去把握對方說話的觀點及持這種觀點的理由;當人們在“說”的時候,思維水平?jīng)Q定了他說話的邏輯性、條理性,以及言語的概括性;當人們在“讀”的時候,要開動腦筋去努力把握作品的主題和要點,進行分析、鑒賞和批判;當人們在“寫”的時候,從材料的收集、主題的提煉、內容的安排列語言的運用又離不開思維的作用??梢娝季S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是語文課程中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抓住了思維訓練,也就抓住了語文訓練的核心。因此葉圣陶先生曾說:“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敝旖B禹先生也曾說:“語文科是語言學科,同時也是思維學科。”《高中語文課程標準》16處提到思維培育,涉及了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教學建議、評價目標各個方面,而其中“發(fā)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是它的核心內容。高考語文試卷也一直體現(xiàn)了引導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的功能,從語言和思維兩個方面考查考生的文化積累和人文素養(yǎng)。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抓住學生思維能力不放,讓學生關注自己的思維品質,優(yōu)化學生思維訓練,從根本上提高語文能力。
教師可采取提問法、多媒體法,通過“激疑”創(chuàng)設思維環(huán)境,誘發(fā)學生的思維,通過“質疑”和“解疑”步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從而激活其在探究學習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學生是在思維過程中學會思維的。由于教材內容蘊含作者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活動,且思維活動本身有時一個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因而教學中要適時地向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把凝結在知識背后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展現(xiàn)出來,著力引導學生參與到這些思維活動之中,讓兩者有機地融為一體,以使學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應用知識,又能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和技巧,加強思維策略的訓練,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有效程度。比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質疑、自主探究、變式訓練等,著重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之逐步掌握各種思維策略,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
認知性閱讀思維主要是對閱讀材料客觀梳理。表現(xiàn)為:(1)能夠認字、釋詞、通讀課文;(2)能夠復述課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夠理清課文段落、情節(jié)結構;(4)能夠依照課文注釋回答問題。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認知性閱讀思維主要體現(xiàn)在能夠體會、推敲詞語在特定語言情境中特殊的效果和深層的信息。它是語文閱讀教學第一層次中的重點。目前這一重點也運用到語文閱讀試題的考試當中。該題型常見的命題形式有:體味和推敲這體會重要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特定意義、深層含義、作用和表達效果。在訓練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作者觀點、文章主題,結合詞語的具體語境從內容角度、結構角度、表達效果三個角度切入來分析品味詞語的比喻義、雙關意義等深層含義或文外含義(即言外之意)。
閱讀中的理解能力就是在認知基礎上對課文思想內容與寫法的領會和把握的能力,是認知的發(fā)展和深入,是閱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理解過程即思維過程,如果只認讀不理解,就失去了閱讀教學的意義。這一層次要求是:(1)能分析具體問題;(2)能綜合問題;(3)能概括問題;(4)能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圖。
事物的本質往往會被紛繁復雜的外表所掩蓋,文學尤其突出。所以要想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對課文中的詞語、句子進行分析,理解詞語的本義,以及在課文中的語境;分析作者寫這句話的意圖是什么,這個詞語、這句話對內容起了什么作用;分析作者選取了哪些材料,這些材料是如何支撐觀點;分析作品中的語言特色和作者情感等,強化課文主旨的揭示,讓學生養(yǎng)成對有關語文知識要領的背景、內涵、處延的深化再認識的過程。在以上過程的推進中我們還要整體上把握單元構思、每課要點,同時精選語段開展讀、議、講、評、練,以求思維的深刻性。
概括是指人們感知事物獲得相關信息,通過分析、抽象、綜合,將其本質、非本質屬性歸結為概念的邏輯思維過程。沒有概括,學生就難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自然對知識的運用就不能開闔自如。可見,概括能力是培養(yǎng)中學生閱讀和思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能力,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從教學實踐角度和學生高考閱讀題的答卷來看,概括題的得分率相當?shù)?。主要原因有:一是片面性,只注意到材料一部分內容,而忽視了另一方面內容,沒有弄清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概括出來的內容不能包涵和覆蓋全部意思。二是主觀性,沒有認真閱讀文本,或者是看不清內容,抓不住重點,理不清頭緒,主觀地改變和歪曲原材料的內容。三是表面性,看到過程現(xiàn)象,沒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讓學生對文章內容、人物特征、寫作手法多作訓練,對相關的內容要用字數(shù)限定進行概括,進而對所學文章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從一單元到一冊書,再到全部課文,形成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把書讀薄,再讓學生從薄回歸到厚,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自然就可以順利實現(xiàn)。
這里的嚴密性,主要是指思維的清晰、準確,合乎邏輯而不紊亂。為此,我們可通過比較與辨析的方式來訓練。“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比較辨析是語文思維訓練中不可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增強思考推斷水平的砥礪之舉,也是推動學生跨越提升的重要方法。在比較辨析中運用對比、反比、類比等方法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而增加思維的力度廣度,從而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形成優(yōu)秀的思考習慣和思維品質。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辨析。(1)辨析課文中隱含的線索。(2)對事物正反論點差異的辨析。(3)對中心思想的正誤與材料的完整性辨析。(4)以點帶面,對普遍與特殊進行辨析。(5)對語言表達的有序性和規(guī)范性辨析。在辨析中,強化思維習慣,在辨析中求精,我們要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有理有據(jù)地進行判斷推理。經(jīng)過辨析,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的嚴密性,而且還能有所表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研究,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認識。因而,對已知事物變換角度去認識,就可能發(fā)現(xiàn)他人尚未發(fā)現(xiàn)的新的特征、新的性質和新的功能等。在訓練時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通過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或橫向推進、縱向深入或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引導學生破除思維定勢,引導學生貫通知識,滲透知識,在變換中求廣,改變學生思路的狹窄、片面、簡單的現(xiàn)象。教師可使用這些指導策略:(一)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二)多角度想問題,取其最佳者;(三)善于假設推理;(四)接受未成熟現(xiàn)象;(五)討論問題不機械,重變通性。用特級教師錢夢龍的話說:“老師這里沒有現(xiàn)成答案,你怎么想就怎么說?!崩缗门诮裉煸撚惺裁疵\?別里科夫真與華連卡結了婚,婚后生活幸福嗎?孔明不派馬謖去守街亭行不行?祥林嫂能不能獨身?鼓勵學生多思善想,無拘無束,展開想象,暢所欲言,在各種思維的互撞中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火花。
總之,發(fā)展學生多種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重要的任務之一。思維能力發(fā)展了,閱讀水平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就自然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1]冉正寶.語文思維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3]錢燕瀛.試論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