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瑞玲
(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廣東 江門 529000)
IC是Information Common(信息共享空間)的簡稱,是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種模式。IC最早由美國愛荷華大學于1992年創(chuàng)立,其后北卡羅萊納大學對這一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實踐,并向外界正式提出“信息共享空間”這個概念,此后越來越多國家的大學圖書館熱衷于IC服務模式的嘗試。2005年,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將IC的概念介紹給國內同行,迄今為止,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香港和臺灣地區(qū)的大學進行了IC服務模式的建設,國內有關學者也紛紛撰文從不同角度對這一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IC服務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但他們的基本觀點大致相同。即IC服務模式是在“以讀者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指引下,使信息資源、設施、網絡等得到最優(yōu)化的組合,給讀者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學習環(huán)境的服務模式。它是信息經濟時代,利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從現實物理環(huán)境到虛擬網絡環(huán)境進行系統(tǒng)的建設,充分發(fā)揚現代人文精神進行管理和服務的新模式。
IC服務模式的建設,涉及到信息資源、空間環(huán)境、技術設施及人員隊伍等基本要素的建設和整合。圖書館要為讀者提供優(yōu)質的IC服務,就必須加強這些基本構成要素的建設,同時將它們進行合理的配置。正如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圖書館的前IC負責人比格(Beagle)所說,“IC是一種新的基礎設施,是圍繞綜合的數字環(huán)境而特別設計的組織和服務空間,作為一個概念上的教育空間,IC涉及從印刷型到數字型信息環(huán)境組織的重新調整,以及技術和服務功能的整合。”IC服務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上的以館藏和館員為基本要素的管理和服務模式,使圖書館的服務理念和服務工作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國內不少高校將IC服務模式作為大學圖書館發(fā)展的戰(zhàn)略重點,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復旦大學注重個性化服務的空間環(huán)境建設,分別設立了“信息咨詢臺、小組學習(討論)區(qū)、個人學習區(qū)、多功能演示區(qū)、多媒體視聽區(qū)、掃描打印區(qū)”[1],并配備了掃描儀、打印機、光盤刻錄機、電腦顯示器及電腦插口等齊全的設施,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學習。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樹立了“資料隨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間;咨詢無處不在,員工走進學科;技術支撐服務,科研推進發(fā)展”的服務理念,開展IC服務工程的建設,使圖書館的面貌煥然一新,優(yōu)質的信息服務受到了師生的好評。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和倡導下,我國的職業(yè)技術教育迅猛發(fā)展,呈現出蓬勃的生機。高職院校培養(yǎng)人才針對性強,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作為自己的風向標,從而促使高職院校在培養(yǎng)模式、專業(yè)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進行全面建設和改革?!皩嵱谩蛴谩笔锹殬I(yè)技術教育的特色和理念之一(“實用、夠用”只能適用于對學生的實用技術教育的宣傳,不宜用于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宣傳——筆者注)。圖書館作為高職院校重要的服務機構,也應以“實用”作為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服務理念,盡力為讀者提供豐富、實用、優(yōu)質的信息資源,提供優(yōu)美、舒適、人性化管理和服務的學習環(huán)境。IC服務模式的引進和建設,為高職院校圖書館乃至職業(yè)教育的建設、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
IC服務的重心是為讀者提供豐富、快捷的信息,因此圖書館應在IC服務理念的指導下重點進行信息資源的開發(fā)、整理和建設。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特征是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實用技術的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時時關注現有技術的發(fā)展動向,掌握有關方面的信息,不斷拓寬信息的獲取渠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的傳播、貯存技術建立數據文獻庫。除此之外,還應加強高職院校圖書館之間、高職院校圖書館與實習單位信息部門、地方圖書館、其他普通高校圖書館之間的交流和協(xié)作,加大信息資源建設開發(fā)的力度,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數據文獻收藏庫,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IC服務模式對于規(guī)模較小,人員、經費有限的高職院校圖書館來說,有著較強的實際意義。
高職院校圖書館還應根據自身特色,建立學科專業(yè)知識、教學科研、實訓實習、人才和能力需求、最新技術動態(tài)等信息資源庫,并且要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讀者提供豐富、齊全、優(yōu)質、實用的信息,以滿足讀者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
IC服務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封閉的教學模式,它使課堂教學延伸到了圖書館,使課內學習延伸到了課外;把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自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課堂教學主要是由“講授者(教師)”和“接受者(學生)”這兩個主體構成,存在著“教”與“學”之間既統(tǒng)一又矛盾的因素。在這個特定環(huán)境中,“講授者”往往是主動的、積極的;“接受者”因為不了解有關知識和技能,往往是被動的、消極的,兩者之間的交流是不對等的,后者往往感受到前者帶來的壓力和制約。而IC服務模式在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運用人性化管理和服務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自主自覺的學習環(huán)境,成功地實現了學生的角色轉換,由課內被動地接受轉變?yōu)檎n外主動地獲取,學生在這里獲得了與“講授者”同等的話語權,取得了平等的主體地位,心理能量可以自由自在地釋放,因此,它所帶來的學習動力和效果是不容低估的。
高職院校圖書館應在IC服務理念的指導下,對讀者進行“市場細分”。根據讀者學習風格和類型的需要,為其提供專門場所及種類齊全的配套設施和服務,供學生選用。如設立信息咨詢區(qū)、信息查詢區(qū)、小組討論區(qū)、多媒體區(qū)、視聽播放區(qū)、打印掃描區(qū)、學術報告區(qū)、圖書資源區(qū)、休閑區(qū)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選擇不同的服務類型和學習方式獲取知識。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的特點不在于對理論知識系統(tǒng)、整體、深刻的掌握,而在于對知識原理的靈活運用,對有關信息的靈敏反應,它以“實用”為目的。這種開放型的學習方式,切合了職業(yè)教育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對職業(yè)知識、原理的理解消化和技能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鍛煉他們獨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以及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
高職院校圖書館IC服務模式需要充分利用網絡、視聽播放、多媒體等手段,將抽象的知識或原理化為具體的形象,使學生加深印象,對知識、原理掌握更加牢固。利用計算機進行仿真模擬實訓,可以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真實效果,能較快地、熟練地把握職業(yè)技能。
高職院校圖書館IC服務模式應由圖書館牽頭,組成由教師、專家、技術人員和館員等構成的信息咨詢服務機構,為讀者提供在線咨詢服務,指導學生學習、解難釋疑、交流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針對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求。
目前,我國不少高校正在進行IC服務模式的建設并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如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IC服務模式創(chuàng)建于2009年5月,在空間和設施建設方面,建立了服務臺、信息查詢區(qū)、小組討論區(qū)、自助區(qū)、放映區(qū)、報告區(qū)、休閑區(qū)等多功能區(qū)域。服務臺由圖書館員負責,其功能有信息咨詢、參考咨詢、IT服務和自助區(qū)幫助。視頻放映區(qū)播放有關教育資料和電視節(jié)目。小組討論區(qū)提供不同專業(yè)師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討相關課題所需要的服務,在這里學生既可以通過網絡終端查找、使用所有電子資源,也可以與老師一起探討、研究相關課題,這是一種開放型教學模式。在學生自助區(qū)配有掃描儀、打印機和光盤刻錄機。另外,他們還在各廳室都裝配了網絡終端、電腦顯示器以及電腦插口等設施,無線覆蓋,學生可以自帶便攜式電腦,極大地便利了學生的學習。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IC運行機制的核心是服務臺,支持層由讀者部、系統(tǒng)部、信息咨詢與培訓部共同構成。服務臺是IC得以運行的功能中心,由參考咨詢館員全面負責圖書館IC空間的運作,主要為用戶提供幫助及指導,此外還負責解答用戶的詢問;反饋至相應的專家或教師進行解答。讀者部主要為用戶提供紙質文獻閱讀或參考服務;系統(tǒng)部提供技術支持;信息咨詢與培訓部為用戶提供信息幫助和學科指導[1]。
此外,國內其他高校亦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高職院校及其圖書館應虛懷若谷,積極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圖書館員和技術人員赴實地考察,把握IC服務建設的內在實質、脈絡和精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根據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展開建設工作,加大職業(yè)技術教育內涵建設的力度。
IC服務模式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幾乎涉及了高職院校的全部資源類型,牽涉到許多教學單位和服務部門。管理者應充分利用IC服務模式的平臺,從理念、經費、教育宣傳、人員培訓、技術設施等方面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從而帶動和推進專業(yè)群的建設,充分發(fā)揮教學資源的效用。
通過IC服務模式的引進和建設,可以把分散的教學單位和服務部門集中在專業(yè)學科信息資源、服務人員、網絡技術等服務建設的平臺上,徹底打破部系之間、專業(yè)之間、學科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狀況。通過多種渠道找到它們之間的契合點、交匯點和相似點,促進各專業(yè)之間、學科之間的學習交流與溝通合作,做到取長補短。
圖書館IC服務平臺的建設為各專業(yè)學科之間清除障礙、消除壁壘,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提供了可能性,帶動了各專業(yè)學科和專業(yè)群的建設,提高了教師、技術人員和圖書館員的專業(yè)素質和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責任心,加強了團隊協(xié)作精神,使教學資源得到了最優(yōu)化配置,深化了職業(yè)教育建設和改革的內涵。
[1]陳代春.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發(fā)展趨勢探析[J].河北科技圖苑,2010(3).
[2]楊錚.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構建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