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青春
新課程下如何實施數學教學
姜青春
數學課程標準為數學教學樹立了新理念,提出新要求,中學數學教學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中學數學教師應積極、迅速地反思過去和現在的數學教學,樹立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觀。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中學數學教學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反映在課程上:教學內容相對偏窄、偏深、偏舊;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對書本知識、運算和推理技能關注較多,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態(tài)度,情感關注較少,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國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確立了嶄新的理念,在課程目標上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在數學學習的內容上強調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在數學學習的方式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教學評價體系;并充分考慮和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有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基于這樣的理念,數學課程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tài)度等4個方面樹立其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也要關注情感態(tài)度,即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問題解決,也要關注數學思考過程,即將結果和過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自我概念)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的目標重心在于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tài)度、培養(yǎng)性格和促進技能發(fā)展,完成社會化的任務。學生的目標在于通過規(guī)定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盡可能地改變自己,接受社會化。只有縮小這種目標上的差異,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
這首先要求教師轉變3種角色: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tǒng)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知識占有者成為動態(tài)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師以新角色實踐教學。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理解、賞識、激勵。教師要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高高講臺,走進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fā)問、選擇,甚至行動,努力當學生的顧問,當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系,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再次,要改變家長和學生的學習觀念。大部分家長把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直接歸結為他沒有付出努力,而努力僅僅局限在準備大量的習題,通過增加學習的負擔來應對考試競爭,卻很少鼓勵孩子思考學科的特點是什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否科學,自己的特長在哪里,學習的目的是什么,等等,這是緣木求魚的做法。學生不能只是簡單地學習知識,更要學會學習的方法,不斷反省與總結自己的學習行為,不僅要樂于學習,還要善于學習,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一旦課堂上師生角色得以轉換和新型師生關系得以建立,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正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和完成。師生間要建立良好的互動型關系,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從學生知識狀況和生活實際出發(fā),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學會有關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經驗與認知水平,讓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發(fā)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之中;應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來看問題,懷“童心”來想問題,以“童趣”來解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伙伴。
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所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學習內容設計成若干與學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其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備課時應當將主要精力放在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加強對探究性學習的研究和實踐,組織學生對數學現象開展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全體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切實改變“老師講,學生聽,模仿例題,反復訓練”的單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歸納,從而發(fā)現規(guī)律,主動獲取新知,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度市西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