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華
☆教學采風☆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與評價
程建華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讓每一位教師明確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想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信息技術課最能體現(xiàn)這一核心的學科。在一般學校信息技術課只是開設,但沒有從一定高度上重視信息技術課的功能,也缺乏對該學科教師教學質量的監(jiān)控與評價。新的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在信息社會時代學校肩負著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信息技術課,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能力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基于以上認識,筆者提出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與評價”這一問題,為此進行了一些研究。
信息技術課指依據(jù)江蘇省現(xiàn)行的《江蘇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本為主開設的技術課程。布盧姆對教學質量的定義是:如何向學生提供線索或指導;學生參與(外顯的或內隱的)學習活動的程度;以及如何給予強化以吸引學生學習。教學質量指的是教學對學生達到預期教育結果的促進程度,包括學習活動是否合理、恰當,是否考慮了學生的特征(如年齡,先前知識,動機等),涉及了眾多的教學因素,特別是教師對學生和內容的處理,對學習任務和活動的組織與處理。筆者認為教學質量體現(xiàn)在學生的行為上(即德與能,也就是說品德如何,做人如何,會不會自己學習等),體現(xiàn)在學生的發(fā)展上(有沒有比原先進步,有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只有學生自由、自主、全面、健康的發(fā)展,才是我們講的高教學質量。教學評價就是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采用測量的工具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量化的描述,并對量化的結果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當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更注重“發(fā)展性教學評價”,強調評價對象主體參與、重視評價方法多樣,以促進評價對象的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是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教學評價。
新的課程標準已經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明了教學方向,那就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的學習,提高學生學會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為適應信息時代發(fā)展,為走向社會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筆者認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和對信息技術教學進行合理有效評價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教學中要采取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內容有趣、重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方式,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師對本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充分體現(xiàn)新課改的精神“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創(chuàng)新的主體。要讓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把信息技術自然地滲透到其他學科,更好地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使得初中學生通過3年的信息技術學習,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同時,在教學與評價過程中,采用調查法和分析法等搜集信息,通過研討、反饋、實踐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評價,制定教學評價量表。倡導引進與自主創(chuàng)新相結合,最終形成提高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
1.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有新的改變
(1)集體備課,高效求真
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備課內容、手段要比傳統(tǒng)教學備課豐富得多,工作量大的多。對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水平、敬業(yè)精神、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信息技術任課教師應全部采用電子備課,并對執(zhí)教的課程、內容制作相關的課件,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
(2)上課方式,變化自由
信息技術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要比傳統(tǒng)的導入方法更加豐富生動:可以利用網(wǎng)上音頻、視頻,利用網(wǎng)上圖片、課件,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運用“任務驅動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動手操作與創(chuàng)新能力;還可以通過廣播教學和學生網(wǎng)上自學、小組協(xié)作、及時反饋相結合完成課堂教學。
2.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形式多樣
(1)網(wǎng)上自學,交流迅速
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給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提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課題。比如,如何整合各種學習方式,通過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其他學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佳效果。為了在網(wǎng)上和網(wǎng)絡游戲競爭,我們把如何指導學生上網(wǎng)、管理學生網(wǎng)上自學放在重要位置,在充滿誘惑的網(wǎng)絡世界里培養(yǎng)學生抗拒誘惑、終生學習的能力,使他們適應21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2)跨越時空,暢所欲言
傳統(tǒng)的討論一般安排在課內面對面進行,討論的方式無非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討論、學生與教師之間討論。而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速發(fā)展,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以及對象都得到了擴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家庭。在BBS或者教師博客上可以進行師生討論、生生討論,甚至可以與任何在線的人進行討論,這種討論方式避免了某些問題當面討論的尷尬,可以毫無顧忌,暢所欲言。使學生討論問題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流暢性、深刻性,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交際范圍,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溝通的能力。
(3)課后探索,提高能力
目前信息技術學科作業(yè)豐富多彩,比如網(wǎng)上閱讀、網(wǎng)上做仿真實驗、網(wǎng)上查閱教師指定的資料等,很受學生的歡迎。有的教師讓學生參與BBS的專題討論,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有的學生完成作業(yè)相當迅速,還可以制作相當精美的課件,并給同學講評,成了名副其實的小老師。
3.實時檢測,及時評價
為了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為了更好踐行新課程理念,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制定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細則,為有效課堂教學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憑借信息技術考試系統(tǒng)以及自制的課堂教學評價表,做到實時閱卷,當堂反饋,為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提供了準確、可信的依據(jù),提高了教學設計的科學性、有效性,這是傳統(tǒng)教學檢測技術不可能達到的。教師要注重運用研究性評價,研究性學習評價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1)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認識還不能轉變過來。仍然停留在信息技術只是一門課的基礎上,沒有認識到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手段和方法,已經是學習和生活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
(2)班級多、學生機房少的實際,導致信息技術課程的周課時數(shù)減少,增加了開展多樣式教學和活動的難度,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難加強,技能的訓練也無法實現(xiàn)。
(3)在常規(guī)教學過程中,由于人數(shù)多、時間緊的現(xiàn)實,要實現(xiàn)教師對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作業(yè)等內容進行逐一評價較難實現(xiàn)。
(4)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經常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認真聽課的很少在動腦,靈活“操作”的卻又沒在聽課。被動地接受和隨意地亂操作還比較常見,這對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是個挑戰(zhàn)。如何抓住學生的眼球和興趣,也將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根據(jù)上述暴露的幾個問題和現(xiàn)象,筆者經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以下解決問題的措施。
(1)加強對學生觀念轉變的教育和引導,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從源頭和思想抓起,多開設一些講壇和交流活動,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和方法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
(2)利用多余的課時和在校公共時間,開展各式各樣的信息技術方面培訓和輔導,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必然也就解決了課堂上學生不認真聽課的問題,較大程度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比如:縱橫碼輸入法的普及和強化訓練、各類競賽活動的前期組織培訓、最新IT業(yè)的發(fā)展動態(tài)、軟硬件的更新和介紹等。
(3)開展信息技術教師交流研討以及外出觀摩等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以及教師把握課堂、提高效益的能力。
(4)拓展和開發(fā)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方法,提高學生評價的準確性、及時性和高效性。利用學生機房的特點,開展網(wǎng)絡實時評價、學生互相評價、教師針對性評價、最終成果展示評價以及教學過程的階段性總結評價等多樣式、多途徑、多層面的評價體系,全面了解和認識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率。
信息技術教學要定位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信息收集、信息處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能力方面。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要區(qū)別于其他學科,不能通過簡單的考試考察教師的教學狀況,要從多元的、開放的、學生能力等方面實施評價。只有這樣,信息技術教學才能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心智、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稿件編號:P1105120
程建華,本科,中教高級。
江蘇省連云港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