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壽,黃亞俊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6)
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了大量有關中醫(yī)疫病的理論知識,所謂“疫病”,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傳播且危害性較大的一類疾病,包括古文獻中的疫、癘、戾、疥、霍亂、痢疾、溫毒、痧、斑、疹、大頭瘟、喉痹、狂犬病等病證。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古代的疫病種類不斷演變,人們對之了解日益深入,因此對其防治方法和措施也不斷增多,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內容,為現代中醫(yī)預防與治療傳染性疾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依據,人們應當在深入分析古代疫病文獻的基礎上,做到古為今用,針對現代傳染病的特性與防治手段的不足提出更好的中醫(yī)防治方法與措施。
在我國對疫病的認識具有悠久的歷史,關于疫病的記載不僅是醫(yī)藥文獻,一些經書、史書及文學作品之中亦有散在的疫病發(fā)生、流傳及防治知識的描述,使現代人對古代傳染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古代疫病文獻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非醫(yī)藥文獻的范圍十分廣泛,有經書、史書、小說、筆記、地方志等。由于疫病的發(fā)生在古代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因此在這些文獻中或多或少有散在的關于其發(fā)生、預防、治療及后果等方面記載。如《左傳·卷五十四·定公四年》有“水潦方降,瘧疾方起”[1],《左傳·卷四十八·昭公四年》有“許悼公瘧”[2]的記載,表明了戰(zhàn)國時期即有瘧疾這種傳染病,并認識到環(huán)境不衛(wèi)生導致這種疾病,改善環(huán)境可以預防瘧疾的產生?!稘h書·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有云:“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yī)藥”[3],從中可以了解到,漢代對傳染性疾病的處理做到了隔離加治療雙重措施,是較為科學的?!稌x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王彪之傳》曰:“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4]。說明晉代對傳染性疾病的隔離要求更加嚴厲,只要有病人接觸者,均需采取隔離措施。《周禮·卷第五·天官冢宰下》記載:“疾醫(yī)掌養(yǎng)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5]?!秴问洗呵铩ぞ淼谌ぜ敬杭o》記載:“行夏令,則民多疾疫,時雨不降,山陵不收”[6]。說明當時對溫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fā)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筆記類文獻如宋代的沈括《夢溪筆談》載有:“漳州界有一水,號‘烏腳溪’,涉者足皆如墨,數十里間水皆不可飲,飲皆病瘴,行人皆載水自隨”[7]。指的即是因河水被某種有害微生物污染后所導致的地方性傳染病。古代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等小說書中涉及戰(zhàn)爭過程中,會因為某些疫病的發(fā)生,而影響戰(zhàn)爭勝敗的記載。地方志中更是會詳細記載某地的傳染病的發(fā)生及后果等情況,從中可以了解疫病對地方社會與經濟的影響。如《桐梓縣志》收錄談亮《蟠龍水長歌行(有序)》一文,詳細地描述了 17世紀 80年代蟠龍水大疫的情形,據考證此場疫病是炭疽病[8]??梢姼鞣N非醫(yī)藥文獻或多或少都會有關于疫病的記載,是現代人研究古代傳染病的重要文獻資料。
由于疫病屬于古代的一種常見疾病,因此醫(yī)藥文獻中記載了豐富的有關疫病的理論與治療方法的內容。關于疫病的記載,有綜合性醫(yī)藥文獻中的部分篇章專述,也有專門的疫病著作,都是研究中醫(yī)疫病的重要文獻資料。醫(yī)藥著作中記載疫病防治知識歷史悠久,現存第一部成書于西漢的醫(yī)著《五十二病方》就收載了狂犬病的治療方法:“犬所嚙,令毋痛及易瘳方,令[嚙]者臥,而令人以酒財沃其傷”[9]?!饵S帝內經·素問》載有喉痹 (白喉),謂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10]。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載:“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11],所述與“爛喉痧”相似。晉朝葛洪《肘后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淠隁q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12]。并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藥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jié)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云疫癘病”[13]。并認為嶺南地區(qū)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并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jié),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13]。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 ,從預防、發(fā)生到治療專門記載疫病的有關知識,反映了唐代對疫病的認識是相當全面。著名的治溫毒發(fā)斑的黑膏方、滋陰解毒治風溫的萎蕤湯、燒煙熏辟溫氣(空氣消毒)的太乙流金散均出自隋唐時期。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均記載大量的治療疫病的方劑。明代出現了第一部疫病專著即吳又可的《溫疫論》,將疫病理論更加系統化,是中醫(yī)溫疫學說的成熟標志,為溫疫的靈活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的藥物中許多藥物對疫病具有治療作用,以記載藥物功效的同時,還闡述了具體的預防和治療方法。清代則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溫病學家,也留下了大量的溫病學著作,如《溫熱論》、《三時伏氣外感篇》等有幾十部,其中關于疫病的理論與臨床知識,是研究古代疫病的重要文獻。
醫(yī)藥文獻中的疫病記載與非醫(yī)藥文獻中不同之處是,前者主要記載診治理論和預防方法,而后者主要記載疫病流行情況、發(fā)病的原因、預防措施與方法等。
在預防措施上,較之現代傳染病預防,中國古代的疫病預防方法要多得多,除了內服之外,還有許多外用的方法,如外敷、煙熏、懸掛或佩帶香囊、沐浴、環(huán)境消毒等。內服有如《千金要方》載“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歲旦屠蘇酒方?!盵14]《松峰說疫》云:“瘟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時,多采蒼耳嫩葉陰干收之。遇疫時,為末,冷水服二錢。或水煎,舉家皆飲,能避邪惡”[15]。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用太乙流金散避疫,曰“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溫病人亦燒熏之”[12]。清代·趙學敏的《串雅外編》載有“李子建殺鬼丸”,用以“辟瘟疫”,具體方法是“熱病時氣,燒一丸安床頭”[16]。此兩種均為煙熏法,通過煙熏達到空氣消毒的作用。
在疾病流行季節(jié),古代人們習用在屋內或房前屋后或身體某個部位懸掛香囊的方法,其中一般盛裝氣味芳香且具驅毒作用的中藥,如《肘后備急方》記載“搗女青屑,三角絳囊貯,系戶上、帳前 ”,“馬蹄木,搗屑二兩,絳囊?guī)е盵12]。沐浴法往往是指在疫病發(fā)病季節(jié),人們用藥物煎水洗浴,或用藥物研細末,在浴后撲身,以防病感染,如《千金要方》載有用桃枝煮湯沐浴,或者用芎?、白芷、藁本制成的粉身散粉身來辟溫病。從這些方法可以看到,我國古代人民為了預防疫病發(fā)生及對人體的傷害,采取的方法是多種多樣,不僅簡便,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相當的科學性。
綜合古代文獻及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對疫病的治療用藥,在宋元之前主要以解毒、瀉火、殺蟲、溫散之品,應當屬于對癥(病)治療。明代之后隨著對溫病理論的認識深入,盡管強調了“疫癘”致病,認識到溫疫的發(fā)病是因為某個外來因素而致,其傳染性也緣于這個疫癘之氣,但治療上則是強調辨證論治,與宋以前相比,疫病的治療思路更加明確清晰,臨床多根據癥狀表現,歸納出不同的證型而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盡管主要仍是以清解疫毒為主,予清熱解毒、宣散邪毒為法,但治療用藥做到了同中有異,除清解或宣透毒邪之外,尚兼顧它證而治,如疫病發(fā)病多兼風、寒、暑、濕之邪,因此還需用解表、溫里、散寒、清暑除濕之法,治療兼夾病邪,如此強調了辨因論治和因證施藥。
古代疫病知識是現代急性傳染病防治理論與方法的基礎,現代很多的預防與治療方法與古代有相似之處,有的是從古代方法衍生而來,有的是經過改良后方法更為先進,但理念其實相差無幾。但如果將古今的方法進行比較,會發(fā)現,現代在預防傳染病方面,方法較為簡單,針對性也顯得單一,而缺乏古代的綜合防治手段,因此有必要對古代的疫病知識進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挖掘出值得當代防治傳染病時借鑒的理論與方法。
近年來,急性傳染病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每隔幾年均有一種急性傳染病傳播。傳染病發(fā)生與后果,與預防手段是否得當有相當大的關聯,古代十分重視傳染病的發(fā)生,使用預防方法不僅僅是在疾病發(fā)生之后,因此每至疫病易發(fā)季節(jié)如暑濕之天,或在疫病發(fā)生地區(qū),至今流傳一些預防方法,最常見的如江南地區(qū)在端午前后,門前掛菖蒲、熏艾草,均是為了預防傳染病,起到與現代環(huán)境殺菌消毒同樣的作用。盡管現代有些專家開發(fā)了一些香囊,建議在傳染病易發(fā)季節(jié)佩帶,但這種方法使用尚不普遍,也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對之應當引起重視,加強研究,規(guī)范其中的藥用成分,讓其真正起到預防的作用。還如煙熏、藥物懸掛、藥粉撲身等方法,也值得現代借鑒。至少不可排斥,應當讓民間的多種傳統預防傳染病的方法,發(fā)揮新的作用,并得到醫(yī)學界的認可。
近年來,中醫(yī)藥在治療急性傳染病,降低死亡率上功不可沒。中醫(yī)藥治療傳染病的機理是充分利用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思路與方法,而綜觀古代的治療傳染病的歷史過程,在治療與用藥上思路也是一直在調整和改變的,各家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而對照古代治療疫病理論,現在的治療方法僅以清熱解毒為主,主要針對病毒而治,而不如古代醫(yī)家考慮那么全面?,F代每當傳染病發(fā)病季節(jié),各種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蒲公英、板蘭根等藥物使用量較大,最多還考慮應用利濕化濕之藥,可見在治療方法上僅從抗病毒入手,而祛風、解暑、涼血、滋陰、補氣等方法則考慮欠缺,更是沒有考慮環(huán)境、季節(jié)、體質、性別等方面的因素,特別是一些中醫(yī)的急救方法,如回陽救逆、醒神開竅、急下存陰等方法則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起到搶救病人生命的作用。所以通過對古代疫病文獻與理論的研究,在治療上可以拓寬思路,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發(fā)揮中醫(yī)藥在治療傳染病中的作用。
即使到今天,傳染病依然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疑難疾病,它的發(fā)病突然、病因不確定、病情急重、死亡率高等因素,使得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對之進行研究,而中醫(yī)在治療傳染病方面的思路與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鑒,特別是古代文獻中所表現出的預防方法的多樣化和治法用藥的寬廣性均值得我們學習。
[1]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542.
[2]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380.
[3]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353.
[4]唐·房玄齡.晉書(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2009.
[5]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10-111.
[6]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清·畢沅校.二十二子·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縮影浙江書局匯刻本,1986:636.
[7]宋·沈括撰,胡靜道校.夢溪筆談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77.
[8]李永生,李連軍.地方志中關于炭疽病的最早記載[J].中國地方志,2008(2):54-55.
[9]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45.
[10]唐·王冰注,虞舜,于莉英點校.四庫全書·黃帝內經素問[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08:49.
[11]漢·張機撰,清·徐彬注,陳仁壽點校.四庫全書·金匱要略論注[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08:43.
[12]晉·葛洪,王均寧點校.肘后備急方[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45,54-55.
[13]隋·巢元方撰,丁光迪校注.諸病源候論校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333-335.
[14]唐·孫思邈撰,李景榮校注.備急千金要方校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210.
[15]清·劉奎.松峰說疫[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208.
[16]清·趙學敏撰,魯照輯.串雅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