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超,朱長利
(上海大學中文系, 上海, 200444; 曲阜師范大學杏壇學院, 山東曲阜, 273165)
《孟子》“無恥之恥,無恥矣”義辨
王永超,朱長利
(上海大學中文系, 上海, 200444; 曲阜師范大學杏壇學院, 山東曲阜, 273165)
《孟子》“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句,“之”為動詞是成立的?!盁o恥矣”中“矣”表單功能,“無恥矣”應該釋為“沒有恥辱之事了”;“無恥之恥”只能是在表示“一個變化中的事件”,才可以同其后的“無恥矣”組成合乎邏輯的條件復句;相反,如果視其為定中結構的短語,則不能滿足跟“無恥矣”相搭配的條件,前后語義上不能建立任何關聯(lián)。傳統(tǒng)上將“無恥之恥,無恥矣”譯作“由沒有羞恥之心到有羞恥之心,便沒有羞恥之事了”是沒有問題的。
《孟子》;楊伯峻;《孟子譯注》;語氣詞;“矣”;無恥之恥
《孟子·盡心上》有這樣一段文字: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盡心上302)①
楊伯峻先生譯作: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真是不知羞恥呀!”(302~303)
又為“無恥之恥”中“之”作注:
有人把這個“之”字看為動詞,適也。那么,“無恥之恥,無恥矣”便當如此翻譯:由沒有羞恥之心到有羞恥之心,便沒有羞恥之事了。但我們認為“之”字用作動詞,有一定范圍,一般“之”下的賓語多是地方、地位之詞語,除了如在“遇觀之否”等卜筮術語中“之”后可不用地方、地位詞語以外,極少見其他用法,因此不取。(303)
可以看出,前輩學者對“無恥之恥,無恥矣”注解上的分歧,源于對句中“之”的詞性看法不一。楊先生將“之”視作結構助詞,用法上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的”,放在定語“無恥”和中心語“恥”之間,起連接二者的作用。楊先生注文里提及的把“之”看作動詞的學者,應該包括趙岐、焦循、惠棟等人②。前賢曾言,“字句未正,是非未定,惡足以言至論之旨哉”[1],“故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賢人圣人之理義明”[2]??磥恚霚蚀_理解這句話的旨意,關鍵還在于弄清“之”字的性質和意義。因此,對這個問題仍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楊先生對動詞“之”在語境適用選擇性上所作的研究,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促使我們思考下面幾個問題:《孟子》中訓“到……去”的動詞“之”,其下所帶的賓語除了表示“地方、地位”的詞語之外,究竟還包括哪些語言形式? “之恥”一類的動賓結構能不能成立?另外,撇開就“無恥之恥”而論“無恥之恥”,還可不可以從句末語氣詞“矣”的用法入手,進而對整句話的意義作一基本把握? 這都將是本文所要討論的重點。
正如楊伯峻先生所指出的,《孟子》中“之”下的賓語也主要是表地方的詞語(多為“齊、宋”等專有名詞,也有疑問代詞“何”作賓語提前的用例)。同時,我們也在書中檢到了下列例句:
(1)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 17)
(2)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 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 使楚人傅諸?”(滕文公下 151)
(3)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離婁下 203)
(4) 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萬章上 219)
(5) 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同上221)
例(1)中“之”下的賓語是“善”,“之善”就是“行善事,走善道”的意思。楊伯峻先生就把“驅而之善”譯作“誘導他們走上善良的道路”(當然,不能拿今譯來確定古語詞的性質和意義。在此僅以之作一佐證)。例(2)中前一個“之”用法同例(1);后一個“之”的賓語是“齊語”而不是“齊”,“之齊語”可意譯為“學會說齊國話”。例(3)中兩個“之”后分別以指人名詞“祭者”和第三人稱代詞“他”(稱代其他的祭者)作賓語。例(4)、例(5)中6處“之”下都是指人的專有名詞。
可以看出,上面諸例中“之”下的賓語,既有表抽象概念的“善”,也有無影無形非實體的“話”,更有指人的名詞、人稱代詞或者人名——當然,像例(3)~(5),也可能暗含著以“人”代替“其人所在的地方”的語義,只是由于古語簡潔,才沒有在人名之后另加表方所的詞;但是,從形式上看卻并不是在指具體的地方。上面這些例句中的“之”,顯然只有根據(jù)各自所在語境靈活作解,才能文從字順。然而,無論如何解釋,它們的意義總與“之”的“到……去”這一基本義存在詞義引申關系。即“之”從“到某個具體的地點去”或“去某人處”引申為“達到或具有某種性質、狀態(tài)”,詞義引申從具體到抽象、從表空間范疇達到表性質范疇。例(1)中“之善”含有從“不善”達到“善”這樣一種性質、狀態(tài)的意思。例(2)中“之善”同理;“之齊語”含有從“不會說齊語”到“學會說齊語”這一狀態(tài)轉變完成的意思。事實上,在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詞典》中,也并未為動詞“之”列多個義項,可見楊先生也是把這幾種情況下的“之”徑自看作一類的[3]。因此,我們相信,上舉例句中的動詞“之”與其他“之+表地方詞語”組合中的“之”應該是同一個詞。
《墨子》《荀子》基本上是與《孟子》同一時代的典籍。在這兩部書中可以見到下面的例句:
(6) 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國家之富也,人民之眾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識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墨子,尚賢下 94)
(7) 諸侯非問疾吊喪,不之臣之家。(荀子,大略300)
例(6)中的 “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法之治”,全書中每句分別重復出現(xiàn)3次。本例的“之”與例(1)、例(2)“之善”中的“之”用法上顯然一致?!爸弧薄爸姟薄爸巍?,分別是“(從貧)到富”“(從寡)到眾”“(從亂)到治”的意思?!皣抑弧薄叭嗣裰姟薄靶谭ㄖ巍本褪钦f使“國家”“人民”“刑法”分別具有“富”“眾”“治”的性狀。例(7)中“之”下雖然可視為表地方的詞語,但是所指并不具體,而是所謂泛指。
再來看比《孟子》稍早的《論語》中的幾個例子:
(8) (陳文子)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公冶長49)
(9) 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140)
(10) 之三子告,不可。(憲問153)
(11) 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陽貨182)
例(8)中,“一邦”也是泛指,并沒有具體到某地。因此,楊伯峻先生也把它譯作“又到了一國”。例(9)以“夷狄”泛稱“外國”。例(10)“之”下接指人的數(shù)量短語。例(11),前一個“之”形式上沒有賓語;后一個“之”的賓語是前置了的“公山氏”,也是一個指人專名。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動詞“之”詞義引申的過程是比較明顯的。與上面所舉例句中的“之善”“之富”“之眾”“之治”等一樣,“無恥之恥”中“之”下的賓語也不是一個表具體地方的語詞,所指是一個較為抽象的事物??傊?,“之恥”這一動賓結構在《孟子》中是可以成立的。
“無恥之恥,無恥矣”在通常可見的歷代版本中沒有異文。也就是說,“無恥矣”句中的語氣詞“矣”應該不存在后世傳抄或刊刻致誤的可能性。這為我們下面的討論,即從語氣詞“矣”的用法入手分析問題,提供了前提條件。
我們知道,在“漢語語氣詞是單功能的還是多功能的”這一問題上,學術界的觀點并不一致。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語氣詞表示語氣是多功能的,即同一個語氣詞可以表示多種語氣;同樣,某種特定語氣也可以由多個語氣詞來表示。事實上,漢語的語氣范疇是相當復雜的,語氣的表達手段也并不單一:除了使用語氣詞之外,詞形變化、詞匯形式、句式以及語調也都可以用來表示語氣(當然,書面上看不出“語調”來)。說語氣詞功能多樣,這既忽視了漢語語氣范疇的復雜性,也抹煞了不同語氣詞之間的差別,從而也動搖了各個語氣詞獨立存在的根據(jù)。郭錫良先生主張漢語語氣詞是單功能的。他認為,任何一個句尾語氣詞都是表示某一特定語氣的。一個語氣詞在不同類型的句子中所表示的語氣可能會有某些變化,但是其基本語氣應該是固定的——雖然在不同的時期或者不同的地點語氣系統(tǒng)可能并不一致[4]。其實,古人很早就已注意對語氣詞在傳義功能上的差異進行研究,《淮南子·說林訓》中就有“‘也’與‘矣’,相去千里”的記錄。呂叔湘先生雖然承認語氣詞在表達語氣時是多功能的,但他同時也指出不同的語氣詞“實代表種種細微區(qū)別”,而“這些細微的區(qū)別最應該體會”[5]。
據(jù)郭錫良先生的研究,語氣詞在甲骨文時代還沒有產生,句子的語氣由別的語言手段擔任。西周時代開始出現(xiàn)語氣詞,最初限于“哉”字,至于“矣”又是在后來逐漸產生的。作為先秦典籍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語氣詞,“矣”的基本作用是“把說到的事物作為新情況報道出來,是陳述該事物得到了實現(xiàn)。主要用在敘述句中”,“也用在描寫句中,在描寫句中‘矣’同樣是報道新情況的陳述語氣”,“描寫的是靜態(tài),陳述的是動態(tài)”。[4]王力先生也認為,“總起來說,‘矣’字的語法意義跟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了’(啦)字的語法意義相當;絕大多數(shù)的‘矣’字都可以譯成現(xiàn)代的‘了’字”[6]。
《論語》中有非常多的例子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語氣詞“矣”表動態(tài)單功能的用法。例如:
(12)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唬骸叭室雍酰俊痹唬骸拔粗?;——焉得仁?”(公冶長49)兩句話合起來看,如果把“無恥之恥”看作是由結構助詞“之”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所構成的偏正短語,而不看作是由謂語動詞“之”參與的情狀變化著的事件,那么,“無恥之恥”同“無恥矣”之間就無法發(fā)生任何語義關聯(lián)。事實上,“無恥之恥,無恥矣”應該是一個條件復句,“矣”用在句中是把在“無恥之恥”這種條件下將
在孔子看來,令尹子文因為“三仕令尹不喜、三已令尹不慍”而且“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已經具備“忠”的要求,所以評價他說“忠矣”;而子張不知道這樣算不算已經達到“仁”的境界,所以才有“仁矣乎”的發(fā)問。從“矣乎”的合用也可以看出語氣詞是單功能的:如果“矣”既表疑問語氣,又表陳述語氣,就不會出現(xiàn)“矣乎”連用的現(xiàn)象了??梢?,這個“矣”并不表疑問,仍然是報道新事物的陳述語氣。
《孟子》中“矣”在用法上也罕有例外。下面兩處“矣”“也”共現(xiàn)的例句,所體現(xiàn)出的不同語氣詞作用上的區(qū)別至為顯豁:
(13)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離婁上179)
(14)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盡心下328)
例(13)中,“矣”字之前所敘述的事情是已經發(fā)生了的,說明“自己的品質節(jié)操無所失,又能侍奉父母的,我聽說過”,把這種新情況報道出來;句末的“也”則表示對客觀情狀的判斷。例(14)同理。
事實上,在不同語氣詞作用的區(qū)別上,楊伯峻先生的認識可謂細致入微,先生也嘗由此入手,辨析《孟子》書中的疑義。請看下面的例子:
(15) 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盡心上311)
楊先生對此句中的“矣”注解道:
此“矣”字用法同“也”,“至足矣”為解釋句,說明上句的原因。“矣”字這種用法很少見,(一般古書,“也”與“矣”用法分別很清,故《淮南子·說林訓》云:“‘也’之于‘矣’,相去千里?!?前代傳鈔是否有誤,不得而知。(311)
既然承認語氣詞是單功能的,而且清楚了語氣詞“矣”的基本作用,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無恥之恥,無恥矣”整體上所蘊涵的語義信息。如前所述,“矣”通常用來強調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說明某事物的舊狀態(tài)、舊情況怎么樣,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又怎么樣,把這種發(fā)展變化當作新情況報道出來,意義上大體同現(xiàn)代漢語的“了”相當。準此,“無恥矣”的意思就只能是“沒有羞恥之事了”,即趙岐注所云“終身無復有恥辱之累矣”。再把這要產生或者必定會產生的結果——“無恥矣”——當作新情況報道出來。這同下面一例中“矣”的作用相同:
(16) 君能補過,袞不廢矣。(左傳·宣公二年658)
楊伯峻先生注云:
此句謂晉靈若能補過,則晉之社稷可以不壞。(同上)
本例中“矣”也是用在條件復句中,把在“君能補過”這一條件下將會產生的“袞不廢矣”的結果當作新情況報道出來。
在上文中,我們辨析了“無恥之恥”中“之”的性質,認為它在本句中作為動詞是可能的。另外,我們還運用演繹推理的方法,從“先秦時期語氣詞都是單一功能的”、“語氣詞‘矣’主要用來把說到的事物作為新情況報道出來、陳述該事物得到了實現(xiàn)”這樣幾條一般的規(guī)律出發(fā),探討“無恥之恥,無恥矣”應該如何釋義這一具體問題?!盁o恥矣”中“矣”的作用已定,“無恥矣”就只能釋為“沒有恥辱之事了”;“無恥矣”得以確詁,那么,“無恥之恥”只能是表示“一個變化中的事件”,才可以同其后的“無恥矣”組成合乎邏輯的條件復句;相反,如果將其看作一個定中結構的短語顯然不能滿足跟“無恥矣”相搭配的條件,前后語義上不能建立任何關聯(lián)。因此,“無恥之恥,無恥矣”中的“之”為動詞,訓為“到……去”(往、適),全句應譯作“由沒有羞恥之心到有羞恥之心,便沒有羞恥之事了”。
注釋:
① 本文《孟子》引文據(jù)楊伯峻先生《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2版。括號內為引文在本書中的章名和頁碼。其他古籍引文同此,所用版本: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2版、《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2版;吳毓江撰、孫啟治點?!缎戮幹T子集成·墨子校注》,中華書局2006年第2版;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年第1版。
② 可參見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885頁。
[1] 程千帆,徐有富. 校讎廣義[M]. 濟南: 齊魯書社, 2005:24?25.
[2] 戴震. 題惠定宇先生授經圖[A]. 戴震集[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14.
[3] 楊伯峻. 孟子譯注[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355.
[4] 郭錫良. 漢語史論集(增補本)[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55?65, 59?67.
[5] 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56: 261.
[6] 王力. 古代漢語[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 259.
Abstract:In the sentence of“無恥之恥, 無恥矣” in Mencius,the character “之(zhi)”is a verb that means “往(wang)、適(shi)”(to go to somewhere form somewhere).The form “無恥之恥”is not a modification structure . The traditional explanation of the sentence of “無恥之恥, 無恥矣”is rational.
Key Words:Mencius; Modal Paticle; “矣(yi)”; Studies on Ancient Literatures
Ration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Explanation of “無恥之恥, 無恥矣”
WANG Yongchao, ZHU Changli
(Research Centre of Chinese Classical Arts & Cultur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Xingtan Colleg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H141
A
1672-3104(2011)01?0180?04
2010?05?06;
2010?10?19
王永超(1975? ),山東濟寧人,博士,上海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 漢語史, 古籍整理.
[編輯: 汪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