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錦葵
武穴市石佛寺中心衛(wèi)生院內科,湖北武穴 435414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多見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以腦動脈硬化及頸椎退行性病變等原因導致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所致。本科于2007年12月—2010年12月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50例,與單用西藥血管擴張劑治療的50例患者比較,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所選100例病例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治療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5.0~76.0歲,平均(58.1±6.5歲);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5.0~79.0歲,平均(57.7±5.7)歲。100例患者中,伴猝倒發(fā)作9例,構音障礙5例,視物模糊7例,一過性肢體麻木5例,頭痛11例,吞咽困難1例,伴原發(fā)性高血壓病者16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22例,頸椎病4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臨床癥狀、并發(fā)癥、治療前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實用神經病學》[1]中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診斷標準:①發(fā)作性眩暈伴有其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癥狀或眩暈呈持續(xù)性;②45歲以上有動脈硬化或頸椎病史;③經TCD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④排除引起眩暈的其他病因,如美尼爾氏綜合征、中耳炎、體位性低血壓、顱內出血性疾病及椎-基底動脈性偏頭痛;⑤無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
對照組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靜脈滴注;氟桂利嗪10m g,每日1次,睡前口服,65歲以上者口服劑量為5 mg。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冠心病及糖尿病者分別給予降血壓、改善冠狀動脈供血以及降血糖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自擬眩暈方加減,藥方組成:葛根15 g,天麻10 g,川芎15 g,鉤藤15 g(后下),丹參20 g,枸杞15 g,女貞子10 g,白術15 g,白蒺藜10 g,赤芍15 g。隨證加減:癥見肝陽上亢者加夏枯草、丹皮、石決明等;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等;痰濕者加制夏、澤瀉、茯苓;痰熱者加膽南星、竹茹、黃芩;腎虛者加杜仲、懷牛膝、續(xù)斷。水煎服,濃縮至200 ml,每日1劑,分早中晚3次,口服。兩組療程均為14 d。
痊愈:癥狀消失,TCD復查恢復正常;顯效:癥狀明顯減輕,TCD復查示椎-基底動脈供血改善;有效:癥狀減輕,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及工作受影響,TCD復查椎-基底動脈供血稍改善;無效:癥狀無明顯減輕或加重,TCD復查示椎-基底動脈供血無改善。
經治療,治療組50例中,痊愈40例,顯效5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50例中,痊愈26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72%。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屬中醫(yī)“眩暈”范疇。常見于中老年患者,以內傷為主,尤以肝陽上亢、氣血不足、痰濕中阻為常見。前人所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無痰不做?!?“無虛不做?!?。其中肝腎陰虧,肝陽上亢為最常見。針對主要病機,本人自擬以補肝腎、熄風、活血、平陽為主的眩暈湯,方中枸杞、女貞子補肝腎;天麻、鉤藤、白蒺藜平肝熄風;川芎、丹參、赤芍活血化瘀,取其血行風自滅;葛根生津解痙,載藥上行?,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葛根中含有葛根素及葛根黃酮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同時配合西藥血管擴張劑的治療,癥狀改善較快,并進一步提高了療效,縮短了療程。結果表明,中西醫(yī)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療效優(yōu)于單純性西藥治療。
[1] 史玉泉,周孝達.實用神經病學[M].3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