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次沅
(中國科學(xué)院 國家授時中心,陜西 臨潼 710600)
中國古代天象記錄,基本上存于歷代正史天文志(天象志、五行志、司天考)中。至明清時期,始有“實錄”、官方檔案和地方志中的大量天象記錄存世。歷代帝紀(jì)中的日食記錄通常比較齊全,其他記錄比較重視太白晝見和彗星,通常不超出天文志。
北魏時期的天象記錄,集中記載于《魏書·天象志》中,帝紀(jì)極少有。天象志四卷,專門記載北魏時期實時天象。志一記天變?nèi)兆?,志二記月變,志三、四兩卷相連,各種天象記錄不分類混編。
中國古代天象記錄通常保持標(biāo)準(zhǔn)一致的格式:年、月、干支日、天象。因此,“一條天象記錄”的定義,是十分簡單的。但《魏書·天象志》的情況比較復(fù)雜。一些記錄有年月而無日,有的甚至只有季節(jié)、只有年,有的多條合并一起。我們的定義是:一個時間、一個天象構(gòu)成“一條天象記錄”。例如“太和元年八月至三年五月,月行六犯南斗,入魁中”,算元年八月和三年五月兩條記錄;“是歲月三犯房”,算1條。此外,“某日,月犯歲星在斗魁”(月在斗、歲在斗、月犯歲)只算一條;“某日,月犯房,太白犯心”算兩條。
中國古代正史中大量記載天象,具有迷信星占和天文歷法研究的雙重目的。隋代以前,天象常以“事、占、驗”的形式記載;唐代占驗之辭漸少;五代以后,天象記錄中的占驗就很少了。
《魏書·天象志一》記天變?nèi)兆?,共?23條天象記錄。其中日食61條:經(jīng)計算驗證正確的38條,有日食但中國不可見的11條(應(yīng)是當(dāng)時不精確的計算結(jié)果),錯誤的12條(該月無該干支、該日非朔或雖朔但無日食)。其他的天象有日暈、珥、白虹45條、日變色7條(日出無光、日光如血等)、太陽黑子8條、天鳴2條。
12條錯誤的日食記錄中,有8條可以考出其錯誤原因(筆者用現(xiàn)代天文計算方法驗證了二十五史本紀(jì)和天文志中全部天象記錄,其中可以考出原貌的記錄集于《諸史天象記錄考證》一書,將由中華書局出版)。
《魏書·天象志二》記月變,共計576條記錄。其中月掩犯行星、恒星422條,月暈88條,月食62條,朔日見月2條,“月生齒”、“月戴珥”各1條。
魏志二的月掩犯記錄,錯誤率約24%[1]。這些錯誤的記錄大多由于傳抄筆誤造成,多數(shù)可以考出其原貌。
較之其他天文志的天象記錄,《魏書·天象志二》的月暈記錄較多。它們往往記錄了月所在星宿、月暈所覆蓋的星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計算驗證的(盡管不像掩犯那樣精確)。
或許受《詩經(jīng)·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則維其?!钡挠绊懀袊糯恢匾晫υ率车挠涗?。系統(tǒng)的日食記錄始自春秋,月掩犯、彗星、太陽黑子等始自西漢,月食則始自南北朝(《魏書》最多最全)。
《魏書》天象志三、四兩卷相連,各種天象記錄不分類混編。志二中的月掩犯記錄,在志三、四中大多重復(fù)收錄;志一的日食、日變類記錄,則不在志三、四中。志三、四與志一、二內(nèi)容有重復(fù),又多占驗之詞,風(fēng)格有異,可能為后人所補。中華書局點校本《魏書·天象志三》[2]??庇?1 有論。
在志三、四中,為了歸類占驗,往往將時間相差好幾年的同類天象放到一起,加以簡化(有的甚至省去日期)。文中常用“先是”、“至”之類的詞語指示時間先后的轉(zhuǎn)折,“是歲”、“是月”卻往往找不出明確的含義,這樣就導(dǎo)致時間次序混亂,有時甚至無法判斷?,F(xiàn)存《魏書》天象志三、四的版本,有不少的小字注。即使是現(xiàn)存的大字部分,也明顯看出加注。因此這一部分的文本,時間關(guān)系混亂,容易發(fā)生錯誤。筆者用天文計算方法對全文進行了校勘(劉次沅·魏書天象志三四???,待刊)。
志三、四共有天象記錄782條。其中“月變”類317條,與志二重復(fù)(只有十余條是志二所沒有的)。其余465條天象記錄,包括行星動態(tài)314條,流星73條,彗星40條(一顆彗星可能有若干條不同日期的記載),星晝見33條,客星5條。
《魏書·天象志》天象記錄總計1164條(剔除志三、四中與志二重復(fù)的月變記錄)。各種記錄數(shù)及所占比例如表1。
表1 《魏書·天象志》天象記錄統(tǒng)計
諸史天象記錄,出自宮廷天文機構(gòu),通常為司天官吏所見。這些不記地點的天象記錄,通常都被認(rèn)為是在首都看到的。實際上,地方官員也會向朝廷報告一些奇異天象事件,但在編輯過程中,大多將地點簡化掉了。《魏書》天象記錄中,“郡國報聞”較多,也是一個特點(此外只有東漢稍多)。
《魏書·天象志》所記天象記錄,從公元396年到550年的155年間,平均每年7.5條。最多的年份是太和十七年(493),38條。圖1給出北魏(據(jù)《魏書·天象志》)和相應(yīng)時期的南朝(據(jù)《宋書·天文志》、《南齊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和《梁書》帝紀(jì))天象記錄的時間分布。橫坐標(biāo)是公元年數(shù),縱坐標(biāo)給出每5年各種天象記錄的總數(shù)。圖中可見,南朝分布參差不齊,南齊前期記錄特別多(遠(yuǎn)遠(yuǎn)超出圖的范圍,只好將具體數(shù)字標(biāo)于圖中),此后特別少;北朝的天象記錄時間分布則比較均勻,尤其在后期,遠(yuǎn)多于南朝。
圖中涂黑的部分,大致相應(yīng)于下文討論的太安至皇興時期。
圖1 南北朝時期天象記錄分布
自太安三年至承明元年(歷太安、和平、天安、皇興)的13年間(457—469),除日食外,絕大多數(shù)可以計算檢驗的天象記錄都是錯誤的。仔細(xì)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放在下一年卻是正確的。
中華書局點校本《魏書·天象志三》??庇浿校?],發(fā)現(xiàn)幾個例子。??庇?1(文字稍加修飾以便閱讀):
“是月熒惑守軒轅”。按是月承上文乃和平三年(公元462年)十月,據(jù)《宋書·天文志》“熒惑守軒轅”和下文“十一月歲入氐”都在大明七年(魏和平四年,公元463年),此志提早一年。次條下注文和下五年條正文和注記中所載的星變,見于宋志者,比對紀(jì)年,此志皆提前一年,必是雜抄宋志而于宋、魏紀(jì)年的比定有誤。今不逐條
列舉。
齋藤國治、小澤賢二用現(xiàn)代天文學(xué)計算方法對五代以前的中國天象記錄進行了檢驗,發(fā)現(xiàn)《魏書·天象志三》中的行星記錄,在和平、天安、皇興、承明年間(460—476)的38例記錄,年份錯誤[3]。他們認(rèn)為,這是史官編年的錯誤。
實際上,不僅是天象志三的行星記錄,而且還包括天象志二、三的月亮記錄;不僅在和平至承明年間(460—476),而且還包括太安年間(455—459);不僅是此間的部分記錄,而且是絕大多數(shù)能夠計算驗證的記錄,皆發(fā)生了“提前一年”的問題。具體情況可以分為以下4類。
(1)有確切日期的月掩犯。有確切日期的記錄是最可靠的,例如:
和平五年二月甲申,月入南斗魁中,犯第三星。三月庚子,月入輿鬼、積尸。(中華書局點校本《魏書》第2359頁第4—5行;本文表2中第40、41號)
和平五年二月無甲申,三月無庚子。計算表明,和平六年二月廿一甲申(公元465年4月2日)月入南斗魁中犯第三星,三月初七庚子(公元465年4月18日)月入輿鬼中,犯積尸。原文應(yīng)為六年,誤為五年。當(dāng)年不合,次年合。
(2)有月無日的月掩犯。月亮每月行一周天,經(jīng)過所有的黃道星座,因此沒有具體日期的記錄,計算證實的可靠性不很強(有時當(dāng)年、次年天象都能符合)。但計算否定是較可靠的,例如月亮經(jīng)過時黃緯不合,或者月犯該星時不在“可見時間段”[5](月在地下或白天)。
太安四年九月,月犯軒轅。(《魏書》第2358頁第4行,表2第08號)太安四年九月廿三(公元458年10月16日)下午,月犯軒轅北星,但當(dāng)時月亮在地平線以下,不能看到。太安五年九月廿一(公元459年11月2日)后半夜,月犯軒轅北星,可見。原文應(yīng)為五年,誤為四年。當(dāng)年不合,次年合。
(3)行星犯星。行星運動較慢,很長時間才會有一次犯特定星的機會。即使原記錄有月無日,也可以比較可靠地檢驗。例如:
太安三年十一月,熒惑犯房鉤鈐星。(《魏書》第2408頁第1行,表2第02號)
太安三年十一月(公元457年12月2日—公元457年12月31日)火星在奎宿,不合。次年(太安四年)十一月十二(公元458年12月3日)火星犯房鉤鈐,幾掩。原文應(yīng)為四年,誤為三年。當(dāng)年不合,次年合。
(4)與其他天象記錄一樣,傳抄中發(fā)生錯誤是難免的。最常見的傳抄錯誤是干支字形或相鄰月份[4]。例如:
皇興元年(八)[九]月辛酉月蝕東井南轅第二星。(《魏書》第2359頁第11行,表2第65號)
皇興元年八月無辛酉,適當(dāng)改動原文的一個字(月份、日期的干或支)也不能合天?;逝d二年八月無辛酉;九月十八辛酉(公元468年10月20日),月掩東井南轅第二星??梢妼⒃陌嗽赂臑榫旁潞?,這條記錄符合這一時期“提前一年”的規(guī)律。當(dāng)然,這種需要合理改動原文的例子,其可靠性較差。
太安三年(457)至皇興三年(469)的13年間,共有天象記錄86條。其中《魏書》天象志一的日變6條,天象志二的月變30條,天象志三50條(不包括與志二重復(fù)的月變記錄)。這些記錄中,有77條可以用天文計算方法檢驗。其中71條月、行星運動記錄的檢驗結(jié)果列入表2,6條日食記錄列入表3。
表2中記錄按時間先后排列,第1列為序號,第2列為《魏書·天象志》中的記載以及公元年數(shù),第3列為南朝的相應(yīng)記載。第4、5列為天文計算檢驗的結(jié)果。∨表示合天,×表示錯誤。
表2 《魏書·天象志》第2、3卷太安至承明年間月五星記錄
續(xù)表2
續(xù)表2
通過表2的第4、5列可以看到,《魏書·天象志》第二、三卷連續(xù)71條可以計算的記錄中,“當(dāng)年合,次年不合”的3條;“當(dāng)年不合,次年合”的59條?!爱?dāng)年、次年都合”的3條,這是因為有月無日的月亮記錄檢驗強度較弱。那些傳抄過程發(fā)生錯誤的而又無法考證的記錄,自然“當(dāng)年、次年都不能合”,計6條。也就是說,在可以檢出具體結(jié)果的62條記錄中,59條次年合,3條當(dāng)年合。
表2第二列中“*”表示,該條天象后面有驗辭,即該天象與某件人世事件相關(guān)。這些驗辭絕大多數(shù)都可以在《魏書》本紀(jì)中查到,年代一致。
表3列出《魏書·天象志》第一卷的日食記錄,以及南朝宋的相應(yīng)記錄。表中可見,6條日食記錄全部當(dāng)年符合,完全不存在“當(dāng)年不合,次年合”的問題。
表3 《魏書·天象志》太安至承明年間日月食記錄
這段時期之前的太安元年,僅有一條可計算的記錄,當(dāng)年合,次年不合。
這段時期之后的延興、承明(471—476)6年間,共計22條可計算天象記錄。其中12條當(dāng)年合,次年不合;4條當(dāng)年次年皆不合;6條當(dāng)年不合,次年合。但這6條當(dāng)年不合次年合的記錄,可以為三個年數(shù)脫漏所解釋。這6條記錄分別是:(延興四年)七月丙申太白犯歲星在角,丁卯太白又入氐(《魏書》第2412頁第13行);(延興五年)八月乙亥月掩畢,十一月癸卯月入軒轅中蝕第二星(第2361頁第1行);(承明元年)五月己亥金火皆入軒轅,庚子相逼同光(第2413頁第4行)。
《魏書·天象志》第二、三卷太安、和平、天安(457—469)13年間,連續(xù)62條可以檢驗的月亮、行星記錄,59條提前一年。《魏書·天象志》第一卷同一時期的6條日食記錄,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在《魏書·天象志》的其他時期,以至歷代所有天象記錄中,“差一年”的情況偶爾有之(這往往是文本中年數(shù)脫漏或筆誤所致),但是連續(xù)多條的情況,這是唯一的一例。
究其原因,誠如唐長孺等[6]在點校本《魏書·天象志三》??庇?1所言,“必是雜抄宋志而于宋、魏紀(jì)年的比定有誤”?!端螘烦蓵诹何涞奂次?502)后[7],《魏書》成書于554年。魏志抄宋志天象,前后關(guān)系是成立的。
具體過程可以假設(shè):《魏書》編纂時,太安至承明年間的天象記錄極少(例如457—469年間只有3條月五星記錄和6條日食記錄),特從《宋書》中抄錄一部分。宋志中使用宋朝紀(jì)年,轉(zhuǎn)換為北魏紀(jì)年時失誤,導(dǎo)致所有抄錄的記錄全都提前一年。不過,在現(xiàn)存《宋書》中,59條提前一年的記錄,有27條并不存在(見表2)。因此,還必須假設(shè),這27條記錄在《宋書》流傳過程中遺失了。
當(dāng)然,古籍的編纂和流傳過程是復(fù)雜的?,F(xiàn)存《宋書》只是當(dāng)時多種史書中僥幸流傳至今的一種?!段簳芬部赡艹粤硪环N現(xiàn)已無存的劉宋史書。
其實,我們還可以有一種更加直截了當(dāng)?shù)募僭O(shè)?,F(xiàn)今已知的“興光”(太安的前一年號)積年增加一年,太安、和平、天安、皇興各年依次向后順延,皇興積年減少一年,這59條記錄就都是正確的了。需要歸于抄錄的只有3條記錄(或是歸于傳抄中年份的脫漏或筆誤),還不必假設(shè)年代轉(zhuǎn)換錯誤。
至于6條日食記錄,則可以解釋為編史時的計算。自東漢以后,有相當(dāng)多的日食記錄呈現(xiàn)“當(dāng)日確有日食,但中國不可見”的狀況。這些記錄很可能是不準(zhǔn)確的預(yù)報日食混入實錄(例如原始記錄“陰云不見”,“當(dāng)食不食”,流傳中省略了),也可能是后世編史時的統(tǒng)一計算(例如漢代和唐代完整的日食宿度記錄[8])?!肚迨犯濉分械娜帐秤涗洠砍鲎杂嬎悖?]。表3中兩條“中國不可見”,就顯然是計算的結(jié)果。
當(dāng)然,這一假設(shè)太過大膽,它涉及《魏書》中天象以外的大量事件以及它們與南朝事件的相互關(guān)系。但這一錯誤在《魏書》編纂時已經(jīng)發(fā)生,史書中的事件年代當(dāng)時就會加以調(diào)整,令今人無法看出真相。希望歷史學(xué)家在研究這一時期的其他史料時,注意到這一問題。
如果59條天象沒有錯,那么北魏的紀(jì)年就錯了。
1 劉次沅.對中國古代月掩犯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J].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1992,11(4):299.
2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422.
3 齋藤國治,小澤賢二.中國古代天文記錄檢證[M].東京:雄山閣,1992.284.
4 劉次沅,馬莉萍.二十五史點校本修訂工程與歷代天象記錄的全面檢校[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0,31(4):501.5 劉次沅.由南北朝以前月掩恒星觀測得到的地球自轉(zhuǎn)長期加速[J].天文學(xué)報,1986,27(1):69.
6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辦公室.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7.24.
7 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
8 馬莉萍.中國古代日食的宿度記錄[J].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2008,27(1):39.
9 馬莉萍.清代正史日食記錄初探[J].時間頻率學(xué)報.2004,27(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