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婧
老鱉背后的辛酸事
鐘婧
在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庫房里,靜靜伏著一只體型碩大的老鱉。它體長超過1米,相對于普通的龜鱉類簡直就是個“巨無霸”。曾經(jīng)的生命已經(jīng)遠離這干枯的軀殼,只剩下全身泛黃的痕跡和略顯黯淡的外觀無聲地告訴人們它所屬的年代和經(jīng)歷過的歲月。
據(jù)說,這只老鱉原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云南的池沼之中。1978年,體型特大的它被重慶動物園看上,千里迢迢請到了山城??上Ш镁安婚L,因為旅途勞頓水土不服,老鱉很快便在孤獨和鄉(xiāng)愁中離開了人世。出于對老鱉的懷念,它的軀體被送到重慶自然博物館做成了標本,自此暫別了山城的觀眾,在庫房一放就是30年。
三十年過去了,物是人非。當年見過老鱉的人,作古的作古,養(yǎng)天年的養(yǎng)天年,生兒育女的生兒育女,對于它的記憶早就隨著這座城市的嬗變而消逝。然而老鱉卻同人們捉了一個三十年的大迷藏。去年11月,博物館在例行標本清理時發(fā)現(xiàn)了落滿灰塵的它。經(jīng)過動物學專家進行鑒定后,爆出了一個驚人的秘密——這只老鱉竟然是全世界僅剩四只活體的斑鱉!
自此,老鱉以一種重生的姿態(tài)再度出現(xiàn)在公眾視線內,接受著人們的注目和稱贊。已然成為鎮(zhèn)館之寶的它,注定會在即將竣工的新館中成為光芒耀眼的明星。只是,當那些新老觀眾虔誠地閱讀著銘牌上的解說文字,因為“全球四只”這樣的字眼而對老鱉嘖嘖稱奇時。有誰會知道這三十年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又有誰會在乎這是不是它想要的結局?
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斑鱉已經(jīng)至少生活了上億年。人們對斑鱉的認識也挺早,我們的祖先在許多典籍中都記錄過它們的身影。起初,缺衣少食的古人發(fā)現(xiàn)這種大鱉食用價值極佳,便將其奉為“豐饒之產(chǎn)”、“古之珍品”。及至溫飽初步解決、燒香拜佛盛行之后,被稱為癩頭黿的斑鱉又成了園林與寺院放生池里的??停麣獠恍?。甚至在四大名著中還友情客串過兩次,一次是馱唐僧師徒過通天河,另一次則成為賈寶玉打趣的對象。
我國長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區(qū)的一些水系曾經(jīng)是斑鱉的家園。驚蟄前后,經(jīng)過漫長的冬眠之后,它們從水底的淤泥中漸漸蘇醒。隨著溫度上升,它們緩慢活動著笨拙的身軀,潛游于流速緩慢的水體中,至多露出橄欖綠色、密布黃色斑紋的背部。每隔一會,便昂起同樣布滿黃色斑紋的頭頸,將豬鼻子一樣的吻部伸出水面呼吸。飽餐了小河鮮后,它們有時爬到岸上曬曬日光浴,有時則漂在水中,連動都懶得動了。
誰也沒曾想過,大江大河里悠然自得了生活了一億多年的斑鱉,在一個世紀內便從興盛走向衰落,又從衰落走向消亡。常言道“禍從口出”,人類的這張嘴給多少無辜的生靈帶來了災禍!蠻荒年代生產(chǎn)力低下,拿斑鱉肉充充饑也就罷了。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發(fā)達以后,這等行為卻是有增無減,只因龜鱉自古以來被中醫(yī)列為食補佳品,肉、蛋、血和甲都是寶,自然成為鱉中的上品。大量斑鱉因人類進補所需而命喪黃泉。斑鱉體型巨大、容易捕捉,加上其壽命長,性成熟晚,繁殖慢,一旦捕殺過濫,短期內恢復簡直是天方夜譚。
大約在老鱉來到重慶前十幾年,長江中的斑鱉終于被人們的好胃口吞食殆盡。好在太湖作為盛產(chǎn)斑鱉的水體,仍然保留了一定數(shù)量的種群。不過好景也沒持續(xù)多久。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太湖流域密集的人口和發(fā)達的工農(nóng)業(yè)產(chǎn)生的大量污水開始向湖中傾瀉。富營養(yǎng)化了的水體中,水華頻繁發(fā)生,魚蝦螺貝大量死亡。在封閉的太湖中,遭遇饑餓和污染雙重打擊的斑鱉無處可逃,很快被集體逼上了死路。這個結局甚至比進補的后果來得還快。
動物園和放生池里僅存的那點斑鱉總算可以安心地傳宗接代頤養(yǎng)天年了吧?還是不行。除了營養(yǎng)價值外,人們對這種特立獨行的大鱉了解得實在太少,對它的習性幾乎一無所知。自從斑鱉被人們當作行善的對象放入池中的那一天起,就陷入了聽天由命的苦難之中。它們喜好的緩慢流水,池塘里沒有;它們所需的種群密度不高的環(huán)境,池塘里也沒有;它們需要登岸曬背和產(chǎn)卵,池塘還是無法提供……。這些可憐的斑鱉從此喪失了生育后代的機會,在狹小的池塘里,在香煙燭火的繚繞中,在善男信女看似慈悲的目光注視下,飽受煎熬地走完余生。隨著它們的陸續(xù)離去,“斑鱉”這個物種也將和人們悲劇性地永別了。
上世紀末,斑鱉即將消失的消息傳來,科學界大為震驚。震驚之余,科學家把尋找野生斑鱉的最后一線希望投向老鱉的故鄉(xiāng)西南地區(qū)的紅河流域,顯然他們認為長江流域已無探查必要。然而我們很想替斑鱉問一句:既然科學界為保護其他瀕危物種可以不遺余力甚至未雨綢繆,為何對斑鱉卻是如此不公,等到現(xiàn)在一切都晚了?
面對突如其來的斑鱉危機,科學家和公眾一樣無奈:當他們心急如焚地翻開關于斑鱉的資料記錄時,卻發(fā)現(xiàn)里面實實在在是一筆糊涂賬。
這筆糊涂賬的肇端要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那時中國的近代科學剛剛借洋務運動的熱度萌芽,但動物分類完全是一片空白。雖然典籍中記錄過不少動物,但大多描述粗淺,歸類主觀,帶有神話色彩,相似物種的混淆更是司空見慣。
那段時間,一些西方學者和傳教士遠渡重洋來到心目中廣袤的處女地——中國。他們不僅帶來了系統(tǒng)的動物分類體系,還將我國的獨特物種進行命名,通過科學文獻介紹給全世界。1873年,一位叫Robert Swinhoe的英國傳教士在上海附近捕獲了幾只大鱉,制成標本后送到了大英博物館。經(jīng)動物學家John Gray鑒定為新種,以發(fā)現(xiàn)者姓氏命名為Oscaria Swinhoei,中文叫斯氏鱉。經(jīng)考證,這就是斑鱉在國際學術界的處女秀。
然而斯氏鱉并沒有趕上好時候,很快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標本也被雪藏。其后發(fā)生的事情卻讓人大跌眼鏡:由于斯氏鱉僅在中國和越南有分布,知名度實在太低,當時學者間信息交流又不甚暢通,其他科學家在長江下游捕到斑鱉后,都認為自己發(fā)現(xiàn)了新種。于是一本各自為戰(zhàn)的糊涂賬開始了。
1880年法國人Heude在上海黃浦江捕得“癩頭黿”,根據(jù)頭部斑紋命名為斑黿(Yuen maculatus)。1934年,我國的張孟聞在報道浙江發(fā)現(xiàn)的“黿”時,將其定為(Pelochelys cantorii),中文就叫黿。1984年張明華將一具黿的亞化石遺骨與普通黿比較后,又將張孟聞的黿改成太湖黿(P.taihuenisis)。而事實上,他們發(fā)現(xiàn)的都是斑鱉。這樣一來,局面變得十分混亂:一邊是斑鱉被張冠李戴了黿的學名;另一邊,真正的P.cantorii(中文應為康托爾巨鱉)又被安上了黿的帽子。
斑鱉的命名已經(jīng)夠亂的了,偏有人想再插一杠子。Boulenger(1889)、Siebenrock(1902)、Pope(1935)等人又將Gray和Heude命名的那兩種鱉統(tǒng)統(tǒng)認為是中華鱉的同物異名。這下糊涂賬簡直亂成了一鍋粥。
正因如此,百余年間,斑鱉在分類學上一直居無定所:個頭小的屈就于中華鱉的圈子,個頭大的則跟黿混在一起??茖W家很少知道還有這樣一個獨特物種,也就一直沒有對它進行考察和報道,對它的習性、數(shù)量、分布、生境等幾無所知,無意中把這本糊涂帳原封不動地丟給了后人。斑鱉,也就在公眾和學界的雙重忽略下,被無情地遺忘了。
時間已到了1994年,這個世界上已知的活斑鱉只剩不到十只。這一年,動物學家趙肯堂教授終于恢復了斑鱉的獨立物種地位,稱為斑黿,并開始為拯救它們四處呼吁。1998年,F(xiàn)arkas和Fritz根據(jù)形態(tài)特征認為斑黿實為斯氏鱉,并于本世紀初得到趙教授的肯定。由于斯氏鱉已經(jīng)轉投了斑鱉屬(Rafetus)并改中文名為“斑鱉”,我國的斑鱉這才算是得到了徹底正名。倘若斑鱉能通人性,對趙教授定會又愛又恨。愛的是趙教授為它們正名和吶喊,恨得是這些東西來的實在太晚了。其后,人們對它們的關愛并沒能阻止悲劇的發(fā)生。
2005年10月,北京動物園飼養(yǎng)的斑鱉在正名一年后不幸去世。
2006年12月,上海動物園飼養(yǎng)的斑鱉在驗明正身僅三個月后抱憾歸天。
2007年8月,蘇州西園寺內的雄性斑鱉以400歲高齡離世,雌性斑鱉下落不明。
斑鱉的保護工作在趙教授的多方奔走努力之下剛剛起步,就連遭沉重打擊。算上2008年在越南意外發(fā)現(xiàn)的一只,全球的斑鱉也僅剩下四只,其中僅有一只雌體。
2007年7月,被譽為“拯救斑鱉第一人”的趙教授去世了。在他身后撐起斑鱉保護事業(yè)的,是動物學家呂順清和生態(tài)學家史海濤。前者負責斑鱉的搶救性繁育,后者則致力于斑鱉野外種群的搜尋。
經(jīng)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兩條戰(zhàn)線都有了一些初步收獲:呂教授促成了蘇州雄斑鱉和長沙雌斑鱉的婚事,使它們成功交配產(chǎn)卵。史教授則在廣東、廣西和云南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了存在大型鱉類的跡象,正計劃進一步縮小搜尋范圍,希望證實野生群體的存在。
然而對斑鱉的未來,我們還無法樂觀。僅剩的幾只斑鱉活體根本無法支撐科學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由于缺乏相關知識和經(jīng)驗,呂順清的繁育計劃至今未能孵育出新一代斑鱉。而河湖水質的每況愈下,也讓史海濤的下一步工作充滿了不確定性。
幸虧蘇州動物園里新婚燕爾的那對斑鱉夫妻都還處在青壯年,它們的繁殖力還能保持幾十年。如果繁育技術發(fā)展夠快,科學家能從這最后的一對獲得后代的話,未來的斑鱉還有被拯救的可能,這也將是動物保護史中備受關注的大事。
然而,假使一切努力最終都成為徒勞,到那時,動物園里展出的除了幾只年邁的斑鱉外,還有被宣告絕種的悲哀。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活著的標本一天天走向衰老。然后,目送它們像老鱉一樣被放入博物館的櫥窗,掛上“滅絕”的標牌。
重慶自然博物館已將老鱉請出了擁擠的庫房,送赴韓國去參加“生命奧秘”大展,還準備讓它在即將竣工的新館展廳里永久安家。
對于老鱉來說,這個結局似乎不錯了。只是不知那些在老鱉面前駐足凝視的觀眾,能否從它背后那一長串的辛酸故事,讀出它似有注定的結局?
這個問題我答不上來,還是待你來重慶自然博物館時,親自問問老鱉吧?!?/p>
重慶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