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萦耙曌髌吩诮虒W過程中具有極強的輔助作用,能夠研討式教學提供最直接的素材。本文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認為高校教學中有效運用影視作品,應注意三點:所采用的影視作品必須經過反復的遴選、甄別;播放影視作品前,教師要對影視作品所反映的相關歷史內容予以介紹,并且提出思考題;播放結束后,引導、組織學生對影視作品進行討論、總結,并解決思考題。
[關鍵詞]影視作品;教學效果;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運用
?。壑袌D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1)05 — 0153 — 02
毛澤東曾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和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盵1] 在多媒體技術普遍得到應用的高校教學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影視作品,就會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本文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把影視作品有效運用于課堂教學予以具體探討。
一、影視作品運用于大學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
影視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圖、文、聲、情并茂,教學過程中,它的合理使用會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提高學習效率。相對于“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式的傳統(tǒng)教學的巨大優(yōu)勢。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青年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看,他們更樂于接受可視性和動感性強、色彩和內容豐富的教學形式。影視作品以其特有的直觀性特點能夠化靜為動、化虛為實,使歷史事實生動而又逼真地反映出來,形象地再現歷史事件和人物,使學生能夠親眼目睹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和叱詫風云的歷史人物,從而容易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會大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2.有效鞏固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心理學對人類記憶特點的研究表明:單靠視覺記憶其效率為27%,單靠聽覺記憶其效率為16%,視聽并用效率為66%。[2]將影視作品運用于課堂教學,能夠有效地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思維感官,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種思維和認識系統(tǒng),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大學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學模式側重把既定的教學內容系統(tǒng)地傳授給學生,忽視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想的培養(yǎng),缺乏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不到應有的體現,教學過程也顯得呆板和乏味。將影視作品引入課堂,通過觀看影片,思考相關歷史問題,以及觀看后對預設問題進行討論、解答,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和發(fā)揮。
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有效運用影視作品途徑探索
1. 首先應明確影視作品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將影視作品運用于大學教學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自主的教學氛圍,如果運用恰當,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我們還必須清楚:影視作品作為一個教學手段、一種教學方法只能看作是對教材的一種補充或者延伸,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掌握知識的一種媒介。所以,就整個教學活動而言,影視作品在教學中只能起到一種輔助作用,切忌把課堂完全變成觀看視頻。
2. 要確保所選擇影視作品的真實可靠
一般情況下,影視作品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是藝術的產物。因此,將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引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教學前,一定要經過反復的遴選、甄別,保證其是對歷史的一種真實反映。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影視作品時,我強調并堅持使用紀錄片、科教片類的影視作品,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我選擇使用的影視資料,人物傳記類有:《孫中山》、《林則徐》等;經典戰(zhàn)役類有:《太行山上》、《大決戰(zhàn)》等。
3. 在觀看影視作品之前要做好兩項準備工作
第一,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影片中所描寫的歷史事件的一般情況,如歷史事件發(fā)生背景、時間、地點,歷史人物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等基本的歷史知識。如,在講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一節(jié)時,涉及到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會簽字的內容,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代表在和會上為了國家的利益據理力爭,并最終拒絕簽字這一史實,我首先向學生講述了英、法、美、日、意五大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主要意圖和稱霸計劃,接下來介紹了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其中特別重點介紹了顧維鈞,然后播放了電影《我的1919》片段。播放一開始,影片中顧維鈞的外交智慧與愛國之情就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所有學生,課后學生反饋的信息也說明,這樣的課堂設計,既加深了學生對該問題的認知,又起到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教學效果非常好。
第二,教師要設計好問題,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影視作品。教學過程中運用影視作品必須使學生明白:影視作品作為一種手段用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教學是有目的的,不是為欣賞而欣賞,而是通過欣賞達到升華理論的目的,這一點也是作為思想理論課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與歷史專業(yè)教學的差別所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圍繞教學目的和要求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影視作品,這樣才有助于對有關問題的討論。如在講到“抗日戰(zhàn)爭”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為贏得民族戰(zhàn)爭的勝利所付出的犧牲,我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太行山上》,同時要求每人寫一篇觀后感,并組織討論、及交流。課后學生交上來的觀后感以及課堂討論情況用事實說明了我對教材的處理和充分發(fā)揮影視作品作用的做法是完全正確和有效的,通過觀看這部影片,學生不但了解了國共兩黨在全面抗戰(zhàn)初期兩個不同戰(zhàn)場的作戰(zhàn)情況,對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情況有了一個客觀的認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喚醒了深埋在他們心中的那顆愛國心,借助影視作品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得到很好體現。
4. 觀看影視作品后的討論
課堂教學中,“教師由以前單一的知識傳授變成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實踐者、創(chuàng)造者,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3]觀看影視作品后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發(fā)表對其中的人物、事件的看法,并進行歸納總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這里所說的討論,可以是對教師事先設計問題的討論,也可以是對教師或學生即時提出問題的討論。討論中,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力求在爭鳴中培養(yǎng)興趣、加深理解、掌握知識。同時,在討論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引導和指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把握歷史事件的本質,掌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在講到“第一次國共合作”時,組織學生觀看紀錄片《孫中山》,在對孫中山一生為了追求民族振興不停奮斗、探索的經歷有了一般了解后,我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江澤民曾經說過,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是影響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三個人,你怎樣理解這句話?”問題提出后,學生發(fā)言十分踴躍,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自己對問題中所涉及到的歷史人物的看法,課堂氣氛非?;钴S、熱烈。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學會了從社會現代化的角度來考察和評價現代中國歷史人物的作用。所以說,影視作品觀看后的討論、總結,對整個教學過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一定要組織、引導好。
總之,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將影視作品運用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能夠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逐漸探索并具體運用的“觀看影視作品+問題+討論+歸納總結”的教學方法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課堂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