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秦望,1995年參加工作,先后任教于內(nèi)蒙古、山東、廣東、天津、河南等地,現(xiàn)為濟源第一中學教科室主任、班主任,中學歷史高級教師。曾被評為河南省十佳班主任,并獲河南省歷史優(yōu)質課大賽一等獎。在《河南教育》《班主任之友》等報刊發(fā)表文章100余篇,在全國各地作報告60余場?!度嗣袢請蟆贰吨袊逃龍蟆贰督逃龝r報》《班主任之友》等報刊均對他所帶班主任研修團隊——“8+1”工作室進行過報道,專著《光輝歲月》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我在各地的學校帶過普通班、實驗班、后進生班,在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班級管理實踐中,我嘗試過多種班級管理方法,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始終堅信:師生共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一、共同閱讀,共同書寫
柏楊先生在20年前就已指出中國人的丑陋之一——滿世界找借口推卸責任?,F(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21世紀,“找借口文化”依然在我們的部分學子身上扎根極深,他們做事馬馬虎虎,不愿花更多的氣力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一旦出現(xiàn)問題則找各種借口為自己開脫。
“遲到了是因為同學沒叫我”,“作業(yè)沒寫完是因為不明確老師留了什么作業(yè)”,“承擔的衛(wèi)生區(qū)沒打掃干凈是因為那里太臟了”……聽到學生找借口老師都會很生氣。班主任需要的不是學生的各種解釋,而是行動,準確說是更正性行動。對學生的批評教育、制度規(guī)約、懲罰警戒會有一定效果,但更重要的是要從思想根源上解決“找借口文化”的遺毒。
2004年帶一個新班時,我和學生一起閱讀美國人費拉爾·海普寫的《沒有任何借口》一書,書中的觀點深深影響了我班同學。書中提到美國西點軍校學員遇到軍官問話時有四種回答:
“報告長官,是!”
“報告長官,不是!”
“報告長官,不知道!”
“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
班里衛(wèi)生區(qū)打掃不干凈一直是衛(wèi)生委員頭疼的大問題,擦欄桿的同學總是找各種各樣的借口推卸責任:有的說班里的抹布不好用,有的說欄桿太臟不好擦。自從學習了四種回答問題的方式之后,“沒有任何借口”就成了我班同學的口頭禪,衛(wèi)生委員找到責任人,責任人不再找那么多的借口,而是拿起工具立即行動,遇到問題自己解決。隨著“借口是拖延的溫床”“借口的實質是推卸責任”“執(zhí)行,不找任何借口”“記住,這是你的責任”這些思想觀念的深入人心,班委的管理工作難度越來越小,班級漸漸步入正軌。
共寫班級日記和周記是我?guī)О嗟谋A繇椖?。班級日記由班級所有同學輪流寫,記錄班級當天發(fā)生的故事,內(nèi)容不限,可以謳歌我們身邊同學的平凡小事,或刻苦鉆研,或自強不息,或關心集體,或友愛同學;可以鞭撻身邊的點滴丑陋現(xiàn)象,或無視紀律,或抄襲作業(yè),或考試作弊,或工作不負責。這樣班級日記就成為師生溝通的平臺,成為班集體成長的“文字相冊”。每篇日記都有老師的回復。我書柜里保存有幾十本班級日記,每次假期學生來看我時,都有人從我這兒要班級日記看,那是我們用文字共同編織的美好生活。班級日記也成為我下屆學生的共讀教材。
周記是我和學生溝通的平臺,學生會把自己生活、學習、思想上的喜悅與憂傷寫給我,我會書面回復或找學生面談,這時的我又成了學生的知心朋友、心理醫(yī)生。高三畢業(yè)時,學生帶著上百篇周記離開學校,那是值得他們一生珍藏的寶貴財富。有一次我在QQ上和一位上了大學的學生聊天,她說:“老師,我暑期在家翻看周記,一邊看一邊哭……”
當然,共讀共寫的內(nèi)容形式多種多樣,我和學生一起讀《杰出青年的七個習慣》《論語》,讀余秋雨、周國平,讀名人傳記、文學作品,還利用班會時間一起“讀”中央電視臺名欄目如《面對面》《大家》《財富人生》《藝術人生》《高端訪問》《百家講壇》,以及電影《高三》《高考1977》《孔子》《浪潮》《肖申克的救贖》等,并讓學生寫觀后感悟。
朱永新教授說:共讀,是一個班級、一個家庭、一所學校、一個社區(qū)、一個國家乃至于整個人類通過閱讀繼承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擁有共同的語言密碼,從而能夠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共寫,是指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親子之間乃至于整個社會通過反復交互的書寫彼此理解,并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加深認同、體認存在的過程。只有擁有共同的語言密碼,才能真正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共同的語言密碼需要共讀、對話和交互書寫來獲得。
二、共同鍛煉,共同游玩
春節(jié)期間接到的一個電話喚醒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我在內(nèi)蒙古帶的第一屆高三畢業(yè)班同學畢業(yè)十年聚會,大家爭先恐后地和我通話。有的說:“老師,我的孩子已經(jīng)七歲了?!庇械恼f:“您總是穿著筆挺的西服。”有的說:“老師的歌唱得非常好聽。”更多的同學回憶著那次春游。
那是“五一”時,天氣還有些許寒意,興致勃勃的同學們蹬著板車,馱著工具上山野炊。盡管山上氣壓低,在山溝里包的餃子煮成了片兒湯,但大家的笑聲照樣在山谷回蕩。飯畢,我們爬到山頂,男女同學分成兩列對歌,歌聲飄上云霄。不知什么時候,天空下起了小雨……著急的家長開著車來接我們。
后來過元旦時,住得近的同學都回家了,我邀請沒有回家的學生到我簡陋的家中一起包餃子。男孩子勇敢地跳下地窖掏蘿卜,女孩子則動手和面、剁餡兒,大家一塊兒說說笑笑,吃著自己親手包的奇形怪狀的餃子,心里十分甜蜜。師生的心也貼得更近了。
課下,我常常跟學生一起踢足球、跳繩、踢毽子、跑操。畢業(yè)時,同學們紛紛跟我單獨合影,勾肩搭背,師生界限模糊??赡且粚脤W生的高考成績卻是全校應屆班中最好的,為此我還受到了教育局的獎勵。
魏書生老師每天跟學生做100個俯臥撐,他常跟學生一起打雪仗、下河摸魚;童心未泯的李鎮(zhèn)西老師跟學生掰手腕、做“老鷹捉小雞”的游戲;衡水中學郝郗鎖老師常年堅持和學生一起跑操;全美最佳教師獎獲得者雷夫假期帶領學生做全美旅行,讓孩子接觸更廣闊的世界……他們無一不是通過共游共玩與孩子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同時收獲豐碩的教育成果的。
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只限于從講臺上看見學生,如果只是由于你叫他來,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談只是回答你的提問,那么,任何心理學知識都幫不了你的忙。應當像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會見孩子,應當跟他同享勝利的喜悅,共擔失敗的憂傷。通往兒童心靈的道路要靠友誼,靠共同的興趣、愛好、感情、感受來鋪設。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和學生擁有共同的生活。
三、共同建設,共同享有
專制體制下人與人的關系是壓迫剝削,臣民建設,貴族享有;民主體制下公民之間的關系是共建共享。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遺毒使得青年學子習慣于接受專制式管理,這就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民主啟蒙與民主訓練,提高他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
我慶幸我是一名歷史教師,歷史教學德育化是我的一大特色。我努力把班級管理和歷史教學打通,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民主教育的特征:愛心、個性、自由、平等、法治、寬容、妥協(xié)、創(chuàng)造。
學習西方民主政治發(fā)展歷程時,講到梭倫改革和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我和學生一起探究“妥協(xié)”精神的重要性,這是與中國斗爭哲學完全不同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對國家和民族的穩(wěn)定發(fā)展意義重大。學習美國的“制約與平衡”機制時,我在班級管理中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成立“班級自治委員會”,設班委會和學委會來共同管理班級,班委會抓常規(guī),學委會抓成績,與值日班長構成制衡機制,保證班級的平穩(wěn)發(fā)展。
有一次,班長在課間問問題,沒有聽到上自習課的鈴聲,值日班長立即走到他面前制止他,以保證班級無聲自習制度的貫徹執(zhí)行。有次大課間跑操時,一名同學向我請假,我隨口答應了,體育委員知道后找到我問:“老師,咱們班是‘人治’還是‘法治’?”我趕快道歉。因為依據(jù)跑操請假程序,須經(jīng)體育委員批條后才能準假,我無意中越過了民主程序,幸虧體育委員及時糾正了我的“人治”。
班級發(fā)展不可能一帆風順,每當班級發(fā)展中遇到問題時,總有人認為“民主”不如“專制”好,認為同學們的素質還不具備實行民主的條件,無論什么事,還是老師說了算比較好。殊不知,現(xiàn)在的學生就是未來的公民。老師說了算效率有時的確很高,但那樣班級就不是師生共同建設的集體,而是成為老師個人的“稻田”。只要班級不是師生共同建設的家園,不管表面多么美好,學生也不會真正喜歡。有人說,老師是農(nóng)夫,學生是禾苗,雨露滋潤禾苗壯。我不完全贊同。我認為,應該是老師和學生共做農(nóng)夫,只不過老師是大農(nóng)夫,學生是小農(nóng)夫,師生共同給禾苗澆水施肥,培育出綠油油的稻田,這個氧吧是師生共同經(jīng)營的,師生共同呼吸里面的新鮮空氣,他們不允許有人把這片天空變得渾濁,這才叫共建共享。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有部分這樣的老師,靠個人權威,班級成績很好,但這與整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是相違背的。班級是社會的細胞,班級民主與“村民自治”共同構建了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大廈的基石。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具有普世價值,我和學生一起在民主生活中學習民主,進而和學生一起建設一個民主和諧的班集體,共同享受集體給每一個體帶來的幸福。
“民主教育必須成為真正實行民主的準備”,為現(xiàn)代化中國培養(yǎng)21世紀的公民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說:我們最注重師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職員和學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guī)矩,教職員躬親共守。我們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yǎng)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師生間的互動關系和雙向發(fā)展,從人際方面說是師生平等,共生、互動式的;從教育角度看是師生互動,共進、發(fā)展式的。學生從老師身上學到做人的道理、做事的經(jīng)驗、做學問的方法,老師則從學生身上感受到天真、淳樸、歡樂、溫馨。
世界聞名的英國伊頓公學,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之外,教師積極參加學生組織的各種文藝、體育、聚會等活動,努力融入學生平時的生活之中。伊頓的學生,50個人一座獨立的宿舍樓,里面有飯廳、聚會之處,師生同住,各宿舍樓之間還開展各種各樣的比賽活動,師生關系和校園氛圍十分和諧。貴族氣質的學生就是這樣教育出來的,真正的名校就是這樣打造出來的。
共同生活,不是“看”“管”學生,它是指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親子之間、社區(qū)成員之間,乃至所有公民之間,通過共讀、共寫、共學、共事、共游、共玩等途徑彼此溝通,相互認同,共同濡染,促進和諧,在保持差異性的同時不斷地消除隔閡,共同享有一段美好的人生旅程。
15年的教育實踐使我深信:共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ㄘ?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