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作者:闞敬俠,單位:中國記協(xié)國內部
現(xiàn)代社會,新聞傳播活動主宰著人們的生活,各種利益和欲望紛繁交織,新聞報道爭議不可避免。解決這些爭議,是社會走向法治文明的必經之路,也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實踐。
一碰到記者受侵害的案例,總有年輕記者問:“我們是否需要一部保護記者的法律?”筆者就答:“我國法律,包括憲法、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行政規(guī)章以及黨的政策有很多條款保護新聞媒體和記者的權利。”比如,憲法第35條規(guī)定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第41條規(guī)定批評建議權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6條甚至把輿論監(jiān)督權利規(guī)定為新聞媒體的法定義務,《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和《出版管理條例》對保護新聞出版單位的權利和正常工作秩序作出規(guī)定。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保障公民的表達權、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對新聞媒體和記者的權利空間是一次很大拓展。同年,《突發(fā)事件應對法》使媒體記者獲得報道各種災害、事故的權利,《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為報道政府公共信息提供了強有力保證。事實足以說明,我國有大量保護新聞媒體和記者正當合法權益的法律、政策,這是新聞媒體和記者開展工作的最重要依據(jù),新聞媒體和記者要善于依靠黨和政府、依靠法律維護正當合法權益。
善于通過黨、政府、行業(yè)組織、司法機關堅決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對那些違法使用拘傳、逮捕、通緝等強制措施和非法限制記者人身自由的,除了正當合理地要求有關司法機關撤銷不恰當?shù)拇胧┩?,還可以根據(jù)《國家賠償法》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同時,有必要提請最高司法機關督促改進。對那些公然使用暴力的單位和個人,除了追究其人身傷害、財產賠償?shù)拿袷仑熑?,還應當追究其非法阻撓正當合法采訪報道的行政責任。 與此同時,新聞媒體和記者更要加強自律,防止自己的行為在法律和道德方面出現(xiàn)不當之處。因為有時即使自身責任較小,對方嚴重違法,也會妨礙理直氣壯地依法維權。
未雨綢繆,對可能引起爭議和糾紛的采訪報道事先做好準備。一般說來,報道突發(fā)事件、涉嫌違反社會公德或違法的行為,極可能面臨有關當事人的異議或不滿,甚至遭遇語言和肢體暴力。新聞媒體和記者對此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防范措施,及時研究法律保護措施,不給對方違法侵害留下可乘之機。
對不利于新聞媒體和記者進行正當輿論監(jiān)督的某些法律條款要研究對策。有些法律條款,如刑法第221條損害他人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罪,以及第246條誹謗罪等,時常會被一些人不適當?shù)赜米鲗Ω豆窈陀浾咻浾摫O(jiān)督的“法寶”。這些罪名以前并不引人關注,現(xiàn)在看來,它們對媒體和記者確實是“險關”。要特別關注這類案件,深入研究有關法律條款,例如,對于一般公司、上市公司的輿論監(jiān)督,要特別注意根據(jù)《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公司法》等有關公司產品責任、信息披露義務等規(guī)定進行報道,取得有關主管部門的支持,規(guī)避損害他人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罪的風險;對官員的監(jiān)督需要援引憲法第41條以對抗誹謗罪的指控。同時,還可以就以上法律條款的適用問題通過多種形式向最高立法、司法機關進行反饋和交流,爭取有利的法律解釋,以確保新聞報道的最大空間。
引導社會各界合法處理新聞報道爭議。最近幾起侵害媒體和記者事件,均發(fā)生在京、滬、浙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大城市,表明我國社會的法治素養(yǎng)亟待提高。新聞界平時應尊重采訪報道當事人的人格,重視收集其意見,努力使新聞報道真實、客觀、公正、全面;同時注意引導社會各界對有爭議的新聞報道,通過合理渠道、合法方式、和平手段進行協(xié)商,避免激烈沖突。這樣,在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也能夠提升新聞界的社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