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我認為現(xiàn)在不是策展人的時代,而是收藏家和畫廊的時代。藝術圈正在進入一個以畫廊、資本和收藏家為軸心的模式?!?/p>
——朱其
“獨立策展人”作為職業(yè),在中國的發(fā)展比較突然,經歷了突然興起與衰落的過程。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的獨立策展人職業(yè)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以皮力、朱其、李振華等為代表的一些專業(yè)策展人,開始借鑒西方獨立策展人的方法來策劃展覽?!蔼毩⒉哒谷恕被旧鲜且粋€舶來概念,在中國的產生,有著與西方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原因。
朱其,中國當代藝術的十大策展人之一,早在1996年前后就策劃了一個全國性的裝置藝術展和觀念藝術展。近年來也策劃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展覽,像70后藝術,798藝術節(jié)等。他對中國當代前衛(wèi)藝術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策展人的現(xiàn)狀應該是最有發(fā)言權的。日前,本刊記者因機緣有幸采訪了朱其,與他共同探討現(xiàn)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及中國獨立策展人的生存狀態(tài)。
“AA制”的策展人
《市場周刊·文化產業(yè)》:1996年,您策劃了自己的第一個展,我們就從這一年談起。1996年的策展人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這個身份、職業(yè)是不是得不到認可的?
朱其:其實策展人這個概念大概是從1997、1998年開始的,1996年還沒有策展人這個正式的說法。在中國沒有像西方美術館機構這種正式的專職策展人,策展人可以靠這個職業(yè)來為生,當時沒有“職業(yè)策展人”的概念。大多數(shù)策展人都是業(yè)余來做的,有些可能是雜志的編輯、美術學院的老師,我基本上就屬于以獨立撰稿人的身份來做藝術策劃的。
《市場周刊·文化產業(yè)》:您當時為什么選擇觀念攝影和裝置藝術?
朱其:因為從1989年到1998年這一段時間,藝術主要有兩個趨勢,一是向西方學習,大約1994年以前主要還是觀念藝術,那時候藝術圈比較流行觀念藝術;第二個方面就是媒介、攝影、裝置和新媒體,這些當時都是考慮的因素。其實繪畫在當時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好,繪畫一直被認為是很保守的東西,當時只要你畫畫,大家就認為你是一個保守派,比較前衛(wèi)的圈子是瞧不起的,不像現(xiàn)在,畫畫是一個很時髦、高雅的事情。
《市場周刊·文化產業(yè)》:您當時跟藝術家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是合作關系嗎?
朱其:1992年到1994年,差不多6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批年輕的批評家開始寫文章,評價一些當時的前衛(wèi)藝術,大概到了1995、1996年左右,大家也開始策展了。因為從1989年到1995年差不多經歷了5年的時間,有很多當時所謂的前衛(wèi)藝術除了出國幾乎沒有任何展示的機會。那時政府美術館剛剛興起,我認為可以自己做展覽,也能夠找到各種可利用的空間了,比如說一些毛坯房、地下室,或者學校的空間都拿來做過展覽。那時候的資金來源不像今天這么多,當時時興所謂的AA制,每個藝術家掏一點錢做一本畫冊,批評家基本上不拿策展費,寫文章也不拿錢。
《市場周刊·文化產業(yè)》:當時做展覽一點報酬都沒有7
朱其:不但沒有報酬,還得自己倒貼錢進去??赡芘紶枙愕揭还P錢,那也只夠做一本小冊子的費用,不像今天每一個展覽幾乎都可以做一本比較精美的畫冊。
生于1970年1月1日,是一條線
《市場周刊·文化產業(yè)》:70后藝術家給您的整體印象是什么?
朱其:比起上兩代藝術家,70后藝術家對國際化的語言形式的把握已經跟國際接軌了,表達形態(tài)更感性一些。但不足之處是他們的藝術目前有工藝化和技術化趨勢,跟日韓的當代藝術越來越像。
70后做藝術的方式還是跟八五新潮一代差不多,即拿一個國外語言來模仿使用,再加一點個人感受。不同之處不過是這一代把美國的觀念藝術和日本的卡通藝術當作時髦。在個人感受上,70后的精神性處于“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兩不靠狀態(tài),即一個蕩氣回腸的時代氣息在他們身上已經沒有痕跡了,但一種發(fā)達資本主義的中產階級精英文化還沒有條件真正塑造出來。因為,一方面已沒有體會大時代的機會了,中國已經二十年沒有社會運動;另一方面,70后的小資感覺在中國的社會文化中是被限制的,并不能像日韓歐美這么徹底。
同文史哲領域的70后精英相比,70后的當代藝術家在精神性和知識分子素質上要差一些,70后的當代藝術家即使很有代表性的,在知識上很欠缺,對人文歷史也不太了解,這可能跟中國的美術學院在學科建設方面的落后有關。
《市場周刊·文化產業(yè)》:70后一代成長環(huán)境(包括社會環(huán)境,文化的和人文的環(huán)境)中的順境和逆境是什么?
朱其:70后一代的成長順境是正好遇上中國的國門開放和物質豐富時代,比起上一代藝術家,他們的出國交流機會多、做職業(yè)藝術家的機會多,接觸傳統(tǒng)經典的機會也多:這些年中國的古籍整理出版和傳統(tǒng)的國寶藝術展示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要知道很多民國的文人和藝術家也未必能接觸到像近些年這么多的古籍和看傳統(tǒng)大師展的大眾化機會,可惜的是,我覺得現(xiàn)在年輕一代藝術家不太珍惜這些機會,比如我親眼看到很多70后,80后藝術家在國外熱衷買名牌,很少有人購買學術書籍;在國內的傳統(tǒng)大師展上也很少看到70后當代藝術家的影子。
70后藝術家的逆境是如何不受商業(yè)的影響,如何在一個精英文化不被社會重視的年代堅持知識分子精神。另外,還要超越上兩代人知識不足的狀況,這一點在70后身上沒有什么大的改變。70后這一代藝術家信息多于知識,他們習慣上網搜索知識,但網上真正深刻的知識實際上很少;他們在美院或藝術學院實際上也沒有學到什么有用的人文譜系,沒有受到嚴格的藝術思想的訓練,大部分所謂的學院畢業(yè)的70后藝術家,實際上“既不懂國學,也不懂西學”,只不過學了一些技術。很多美院畢業(yè)的年輕藝術家,連對藝術史也并不真正熟悉。當然,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的老師也懂得不系統(tǒng)。只是,70后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并自我補救,這樣才有希望。
《市場周刊·文化產業(yè)》:在創(chuàng)作方面,你覺得當前藝術最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有哪些?
朱其:主要還是70后。70后到74左右的青春藝術。77年以后到80年初的,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意思。所謂的“漫畫主題的藝術”,也有叫“卡通一代”,“漫畫一代”,有點像日本的村上隆、奈良美智那一類,用漫畫作為一個元素來畫油畫,做雕塑和Flash動畫。如果用年齡來劃分的話,生于1970年1月1日,是一條線。
《市場周刊·文化產業(yè)》:您曾經策劃的“70后藝術展”,就是按照出生年月劃線的?
朱其:我也一直在想,是否可以用一個別的名稱。比如一個形容詞,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用一個時間去定義。后來發(fā)現(xiàn),還是這個切入點比較準確。70后美院畢業(yè)的學生,大部分做藝術還是比較小資,比較唯美,休閑的。但“70后藝術展”我選擇的這批年輕的藝術家們,我強調他們必須具備幾點——1、作品要有痛苦感,這件作品才會有深度;2、他應該有一種精英感,至少他們一小部分人與上一代精英傳統(tǒng)有一定的無意識聯(lián)系。
《市場周刊·文化產業(yè)》:70后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