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學峰
孫思邈養(yǎng)生法精要
文/杜學峰
孫思邈,唐代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我國歷史上不多見的年逾百歲的老醫(yī)家。關于他的壽命歷來有多種說法,一說是101歲,一說是172歲。
孫思邈幼時體弱多病,從10歲開始以整整十年的時間刻苦攻讀醫(yī)書、鉆研醫(yī)學,20歲時開始給親朋鄰里治病,本人的病通過自療而愈。50歲時,孫思邈在切脈診候、采藥制丹等方面均達到很高的水平。唐太宗即位,孫思邈應詔至京師,是時已是百歲老人,猶保持少壯的臉容,令太宗喟然贊嘆。
他的兩部醫(yī)書《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以前醫(yī)方大成,為中國最早臨床醫(yī)學百科全書。兩部書都是他的晚年著作?!肚Ы鹨健肥撬?0歲時編寫的?!肚Ы鹨矸健肥怯诌^30年后在他100多歲時寫成的,書名取自“人命至貴,有重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翼”就是輔翼的意思,用以補充前書的不足。
孫思邈晚年著書,既說明孫思邈養(yǎng)生有道,至百歲仍精力充沛,如處于常人的青壯時代,也說明他的經驗都是通過自己身體力行,加以檢驗并總結的。他的養(yǎng)生實踐,使自己體弱多病之軀成為健康長壽之體,以充沛的體力和精力承擔了普救眾生的重任。因此,他的經驗最令人信服,最具有學習和效仿的意義。
孫思邈的養(yǎng)生觀,概括其大要為十個方面,“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yǎng)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yī)藥,十曰禁忌”。在這十方面的基礎上,我們再可攝取其精要為三個方面。
一是養(yǎng)生首重養(yǎng)心,而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孫思邈本人之所以克享遐齡,與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淡泊名利,“不肯低頭拾卿相,誓愿普度眾生靈”的品行,有很大關系。
二是強調“嗇神”、“愛氣”、“養(yǎng)形”。 其中心是一個“嗇”字,滲透、涉及方方面面。他倡導12個“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字,反對12個“多”(即與少相反)字,防止6個“久”(久立、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字,提出10個“莫”(莫強食、莫強酒、莫強舉重、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字,要求做到26個“無”(養(yǎng)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又當愛情,每有誦念,無令耳聞。又老人之道,常念善無念惡,常念生無念殺,常念信無念欺。養(yǎng)老之道,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無喜怒,無極視,無極聽,無大用意,無大思慮,無吁嗟,無叫喚,無吟訖,無歌嘯,無泣啼,無悲愁,無哀慟,無慶吊,無接對賓客,無預局席,無飲興)。
三是提出許多食養(yǎng)主張。他認為“安身之本必姿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食不欲雜”、“學淡食”、“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做到“飽中饑,饑中飽”。孫氏還十分重視“食治”,認為“食能排百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強調食物對養(yǎng)身和治病的重要作用。他的《千金方》總結和收集了許多食養(yǎng)方劑。
孫思邈的所有養(yǎng)生經驗可歸納為一點,就是“焚膏用小炷”,“燈用小火”,貴在一個“嗇”字。所謂“嗇”就是吝嗇小氣,就是不大手大腳,就是愛惜自己的精、氣、神,不輕易浪費,若可以用三分精力完成的事就不用七分,更不會用八分和十分,若用之過量就是浪費。孫思邈之所以強調堅持一個“嗇”字,是認為人的精神氣血有限,不可浪費,必須處處注意攝養(yǎng)愛護,要盡量減少它的消耗。人的精力有限,若做任何事情都十分賣命用足十分精力,濫用精氣神,那么當真正需要你以全副精力投入時就會感到力不從心,往往會功虧一簣?!皢荨迸c“中節(jié)”相輔相成,“中節(jié)”就是講究一個“度”字,要求適度,適可而止?!皢荨钡姆疵?,就是毫無節(jié)制,胡亂支出,甚至視生命為兒戲。如果精力透支久了,必會耗傷生命,重則天殤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