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鑒□ 易 軒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太陽是一團烈焰飛騰的巨大火球,不過在望遠鏡中看來,大家恐怕要失望了。在光學波段看來,太陽看上去都不過是一個平靜的亮斑而已,這張照片之所以顯得特殊是因為采用了特別的太陽“眼鏡”。這張照片拍攝于2009年12月,使用特殊的濾鏡(即氫-α(H-alpha)濾鏡,只讓波長為6562.8埃的光通過,平常我們眼睛看到的光線的平均波長為5500埃左右),再以藍色套色而成。在這個波段下,我們看到的是太陽的色球層,并且無數的由磁場組成的細管線突出于太陽表面上,是太陽上的針狀體,就像是在絨布地毯上突出的刺毛一樣。通常我們直接看到的是太陽的光球層,它比色球層更亮,只有在日全食時光球層被月亮遮掩,色球層才會短暫地顯現(xiàn)。
“藍”太陽
在云氣豐饒的獵戶座里,到處都是輝光云氣和星際塵埃云。M78是其中的最亮者之一,它位于這幅涵蓋獵戶腰帶以北天區(qū)的廣角照片的中心,發(fā)出如貓眼石般的湛藍青光。M78離我們約有1500光年遠,大小則約為5光年;它特殊的色澤,來自于星際塵埃反射的附近熾熱年輕亮星的藍色星光。緊挨M78左側的反射星云是NGC 2071,右側是嬌小的McNeil星云,這是一個最近才被正確分類的變光星云,其中包含一顆剛形成的類太陽恒星。照片中不同區(qū)域的顏色告訴我們它們的溫度有高有低,從白到藍再到紅色與黑色,溫度遞減。遍布圖中的紅色是由電中性的氫原子發(fā)出的輝光。氫是這里的絕對主宰元素,也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
M78和它的鄰居
迷人夜空里,銀河在地平線上升起,蜿蜒著劃過夜空,然后消失在遠方地下。要得到這樣一幅夢幻般的照片,需要高度的技巧,這幅圖片由24張分別拍攝的地景和星空照片疊加而成。是攝影師Tony Hallas在北美洲的拉森(圖左)與沙斯塔(圖右)火山拍攝的杰作。白雪皚皚的山峰與銀河里的燦爛星光首尾呼應,銀白的地面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而在我們面前震撼上演的,是一部超越任何廣告詞的華麗宇宙大片。
宇宙之弧
正如我們的銀河系一樣,很多旋渦星系中央存在棒狀結構。這張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新翻修的先進巡天相機所捕捉到的細膩照片中的主角——棒旋星系NGC 6217也是如此。深褐色的絲狀塵埃帶、年輕星團里的藍色亮星、氫氣被激發(fā)后發(fā)出的紅色光暈以及眾多明亮的恒星,橫亙在星系中央,形成了耀眼的星系棒。而其中最亮的核心,則是超大質量黑洞的所在之地,它吸積氣體而發(fā)出的白色光芒,令前景亮星都顯得有些膽氣不足。它旋臂上的大量藍白色區(qū)域,則是新近形成的年輕恒星在展示自身的強大輻射。通常旋渦星系的旋臂是宇宙中恒星形成事件最集中、猛烈的地方。
棒旋星系NGC 6217
照片左下方煙霧飄渺的紫灰色云氣,名為“女巫頭星云”(正式名稱為IC 2118),因形似女巫的頭顱而得名。它屬于反射星云,即組成星云的微小塵埃因反射右方亮星參宿七的藍白色光芒而發(fā)光。女巫頭星云以及參宿七附近塵埃之所以呈藍色,并不只是因為參宿七是藍色的,還因為星際塵埃的顆粒對藍光的散射效率比紅光更高。這與我們地球上藍色天空的成因原理相同,只是散射源不同,地球的藍光是由陽光經由空氣中的氮分子與氧分子散射造成的。
參宿七與女巫頭星云
行星究竟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恐怕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天文學家們追逐的熱點。為了找尋答案,哈勃空間望遠鏡仔細勘察了已知的最著名恒星形成區(qū)——獵戶座大星云。它就在獵戶星座三顆亮星組成的腰帶下方,用肉眼就能看得到。這幅高分辨率照片中,天文學家在形成恒星的云團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原行星盤,見圖中的小方塊,其中很可能正在有行星系統(tǒng)誕生。有些原行星盤之所以發(fā)光是由于盤面附近的亮星照射所致,而還有些原行星盤因為遠離其炙熱的中央恒星而擁有較冷的塵埃,進而在明亮的氣體中顯示出暗淡的影子。許多原行星盤的外觀呈弧狀,這是快速移動的原行星物質與周圍氣體撞擊形成的激波波前的形狀。我們期待“哈勃”的繼任者能帶給我們更多更詳實的信息。
正在誕生的行星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