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吉.原野
一人娶妻,領(lǐng)媳婦兒回老家度蜜月。一個月過去,臨走前,婆婆送給兒媳婦三個布袋。婆婆說,平時你不要打開,如果你們有了爭執(zhí),生氣的時候打開看一下。
兒媳回答:媽,我和您兒子永遠也不會爭執(zhí),不可能生氣。這三個布袋永遠也不會打開。婆婆笑笑未言。
小兩口開始新生活,恩恩愛愛,媳婦兒把三個布袋全然忘記了。一次,他們倆因為一件小事發(fā)火。媳婦兒覺得丈夫小題大做,越勸火越大,后來丈夫竟摔起東西來。媳婦兒氣壞了,想不到他竟如此,簡直不可理喻。生過氣之后,她想起婆婆送的布袋,找了半天才找出來。一個布袋外面寫著:第一次吵架。她“哼”地打開看,棉花包著一個塑膠奶嘴,紙條上寫著:“這是兒子用過的奶嘴,當時六個月。”
媳婦兒拿著這個舊的、深黃色的奶嘴看了又看,仿佛看到丈夫六個月的情形:穿開襠褲、叼著奶嘴咿咿呀呀地擺手。她“噗”地笑出聲來,聯(lián)想丈夫吵架的兇勁,越發(fā)覺得他可笑。媳婦兒是個聰慧的人,知道婆婆的用意——丈夫不過是個孩子。
是的,人雖然長大了——心理學家說——有時還會突然短暫地返回兒童期,很幼稚,不講道理。如果你拿他當孩子看待,一切都迎刃而解。作為成人,他很快會從兒童期走出來,恢復成人角色。媳婦兒松了一口氣,暗自感謝婆婆。
后來,每當丈夫無端發(fā)火,媳婦兒就想起奶嘴,心里說“奶嘴,孩子”,隨他青筋暴跳,雨過天自然晴。而后,丈夫自會賠禮道歉。
有一次,丈夫喝酒,整夜未歸,她急了,說了幾句引起丈夫急惱。媳婦兒也急了,惱怒之余,她打開了第二個布袋,里面是一把木制手槍,紙條上寫:“兒子的玩具?!?/p>
玩具?媳婦兒翻來覆去拿這把木槍看,悟道:丈夫是男人。在家里,他是丈夫,在社會上,就是一個男人。像這把小手槍所喻示的——童年的丈夫拿這把槍窮兵黷武,顯示自己是個英雄。是的,像女人化妝掩飾真我,男人也用酒精偽裝成一個英雄。雖然大部分男人都不是英雄,上戰(zhàn)場多數(shù)會拉稀,但他們需要扮演這一角色。
媳婦兒為之釋然,婆婆告訴她丈夫的另兩重角色——孩子和男人。之后,丈夫凡是在外邊“男人”的時候,她都一律支持并勸他少飲多餐。丈夫欣欣然。
第三回,她和他因為一個女人吵架。這個女人跟丈夫相熟,電話短信之類,令她很反感。她覺得表達自己的反感是再正當不過的權(quán)利,他卻譏她神經(jīng)過敏,自找煩惱。
困惑之中,她打開婆婆送的第三個布袋。打開前,她手有些抖。當年說永遠也不會打開任何一個,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打開了兩個。還剩一個了,再吵架怎么辦?
打開布袋,棉花里包著一把剪子。
她腦袋“嗡”的一聲,驚詫:難道婆婆讓我們分開?第一次吵架,和好;第二次吵架,和好;第三次再吵,剪斷塵緣,分開算了。媳婦兒想到這兒,竟“嗚嗚”哭了起來??捱^,她認為沒這么簡單,哪有父母盼兒離婚的?找紙條卻沒有。剪子到底是什么寓意?她怎么猜也猜不出來。
婆婆家很遠,媳婦兒特意請假去了一趟。到了那里,媳婦兒奉獻禮物,梳洗歇息。婆婆笑道:是為剪子的事來的吧?
媳婦兒的臉“騰”地紅了,心想婆婆簡直成了人精,說“是的”。
婆婆說:“孩子,剪子用時是分,用過就合了。剪東西時不碰對方的鋒口,合在一起,彼此藏鋒。吵架不要緊,就像剪東西,剪去七七八八,但總要合上啊。你悟吧,剪刀的道理多著哩……”
呂麗妮/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