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志兵,周 偉
(臨湘市林業(yè)局, 湖南 臨湘 414300)
皆伐結合設置誘木防治松墨天牛效果與分析
權志兵,周 偉
(臨湘市林業(yè)局, 湖南 臨湘 414300)
清理枯死松樹和小面積皆伐殺死松墨天牛和病原,是目前松材線蟲病除治中最常用措施。臨湘市通過對照實驗,發(fā)現(xiàn)在皆伐小班保留松誘木可有效誘殺殘留的松墨天牛,結合在疫點外圍進行樹種改造,建立無松樹隔離區(qū),對防止松材線蟲病擴散有顯著效果。
松墨天牛; 小面積皆伐; 誘木設置; 效果分析
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es)又名松褐天牛,是我國松林的主要蛀干害蟲,幼蟲鉆蛀樹干,在蟲口密度較大的情況下可導致松樹死亡,成蟲還是松材線蟲的主要傳播媒介昆蟲[1]。通過清理病死樹和小面積皆伐,殺死枯死松樹內的松墨天牛和松材線蟲,是目前松材線蟲病除治中最常用的措施[2]。臨湘市是湖南省重點林區(qū)縣(市)之一,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濕地松(P.elliottii)面積占有林地面積的43%,是松墨天牛常災區(qū)。為尋求控制松墨天牛的有效方法,臨湘市2007年至2009年,在松材線蟲病疫點和周邊松林開展防治松墨天牛對照試驗,發(fā)現(xiàn)小面積皆伐結合保留誘木對控制松墨天牛種群數(shù)量、防止疫情擴散有顯著效果。
試驗地位于臨湘市五尖山森林公園,海拔128~491m,林分為天然馬尾松、闊葉樹混交林,樹齡15~30a,樹高7~16m,郁閉度0.6~0.85。由于地形原因,經常遭受冰凍災害,林分衛(wèi)生狀況差,多年來松墨天牛等蛀干害蟲危害嚴重。
2008年設置3塊試驗地:1號試驗地位于9號小班,面積 4.5hm2,枯死松樹33株;2號試驗地位于11號小班,面積6hm2,枯死松樹52株;3號試驗地位于10號小班,面積7.5hm2,枯死松樹48株。
2009年設置4號試驗地,位于12號小班,面積7.7hm2, 枯死松樹15株。
2.1試驗材料
福建省林科院研制的FJ-Ma-05松墨天牛引誘劑。
2.2試驗方法
(1) 試驗地全部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間實行松樹皆伐(誘木除外),保留闊葉樹和灌木,枝椏和枯死樹全部人工清理集中燒毀,伐樁放置1片磷化鋁后用厚薄膜包扎掩埋。
(2) 試驗地保留誘木: 1號試驗地保留9株衰弱松樹作為誘木,2號試驗地保留15株衰弱松樹作為誘木;3號試驗地未保留誘木;4號試驗地保留誘木20株。誘木距小班邊緣線20m均勻設置。
(3) 2009年5月中旬在選留的誘木基部離地30cm處,用刀從3個不同方向各砍兩刀,深入木質部1cm,將引誘劑原液用清水稀釋到25%的濃度,并按每1cm直徑施用1mL的用量注射入刀口。
2009年10月底伐倒試驗地誘木檢查松墨天牛蛀入孔數(shù)量,對試驗地周邊松林進行枯死木調查,并取樣鏡檢。將3塊試驗地取得的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
3.1試驗結果
1號試驗地和2號試驗地設置的誘木全部枯死,檢查發(fā)現(xiàn)有松墨天牛蛀入孔,周邊松林未發(fā)現(xiàn)枯死松樹;3號試驗地東北面500m內新出現(xiàn)枯死松樹15株(見下表)。2009年設置的4號試驗地,繼續(xù)實行皆伐結合設置誘木的防治方法,至2010年8月檢查,試驗地保留的誘木枯死,試驗地周邊未發(fā)現(xiàn)枯死松樹。
3.2討論
(1) 與擇伐枯死松樹相比,皆伐全部松樹可清除感病或有松墨天牛幼蟲但未枯死的松樹,去病更為徹底。
(2) 試驗地出于生態(tài)保護考慮,在皆伐松樹時保留了闊葉樹和灌木,加大了人工清理枯死松樹枝椏的難度,少量遺漏的枝條中松墨天牛羽化攜帶病原造成擴散。據(jù)研究,直徑在1.5~2.0cm以上枯死松樹枝條松材線蟲密度較高,松墨天牛幼蟲可以生存,在病害流行中起著重要作用,枯死松樹伐倒時往往側枝斷碎飛散,在林地條件下很易遺漏而留隱患[3]。
試驗地對照表實驗地年度當年枯死松樹數(shù)(株)保留誘木株數(shù)(株)誘木天牛蛀入孔數(shù)(個)次年實驗地周邊新死樹數(shù)(株)1號試驗地20083393002號試驗地200852153603號試驗地2008480154號試驗地20091520420
(3) 松誘木在松墨天牛羽化后補充營養(yǎng)和產卵階段均有明顯引誘作用,相對于松餌木和誘捕器優(yōu)勢明顯。據(jù)研究,設置的松誘木對皆伐小班殘存的松墨天牛的引誘效果比誘捕器和松餌木更為顯著,防治率可達95%以上[4]。而且松墨天牛自然擴散能力不強,有就近危害特性[5],皆伐小班殘存的松墨天牛羽化后會就近到誘木取食、產卵,可通過處理誘木達到防止疫情擴散的目的。
采用小面積皆伐方式除治松材線蟲病,沿小班外緣線均勻設置一定數(shù)量的誘木可有效誘集殘留的松墨天牛,對防止疫情擴散有顯著作用。同時對與疫點毗鄰的松林進行改造, 增加闊葉樹種的比例,不但可預防松材線蟲病的傳入, 而且有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6]。
[1] 李恂,戴立霞,何慎.郴州市松墨天牛生物學特性研究[J].湖南林業(yè)科技,2010,37(1):24-26.
[2] 孫緒艮,崔為友.松材線蟲病與松墨天牛研究概況[J].山東林業(yè)科技,2001(1):44-47.
[3] 張世淵,蔡道堯,陸高.松褐天牛羽化歷期和各蟲態(tài)在被害樹上的分布[J].森林病蟲通訊,2000,19(5):14-16.
[4] 付甫永, 王健,司徒春雷,等.遵義縣誘木誘集松褐天牛防治松材線蟲病效果與分析[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5):53-54.
[5] 來燕學.松材線蟲病自然擴散特性及防治策略[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0,17(2):170-175.
[6] 王明旭,陳良昌,宋玉雙.松材線蟲對湖南林業(y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風險性分析[J].中國森林病蟲,2001,20(2):42-45.
(責任編輯:譚著明)
S 763.38
B
1003-5710(2010)04-0082-02
10. 3969/j. issn. 1003-5710. 2010. 04. 026
2010-07-05
201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