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新
一位女畫家將老公和“小三”捉奸在床的“捉奸門”事件在微博上不脛而走,再加上當事雙方針鋒相對、朋友的佐證,捉奸、家暴、經濟糾紛這些完全徹底的隱私、“家丑”,在新浪微博、網易微博、貓撲網等新興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曝光在上百萬網友的眼皮子底下,并成為他們興味盎然的談資,可謂微博誕生以來的一大奇觀。
微博的興起大大縮短了個人隱私與公共視野的距離。對于微博或博客這種自媒體來說,當事人在上面發(fā)布信息與寫日記,其實質也是大眾傳播,其目的是與大眾分享信息或感悟。而涉及個人隱私的事件,很大程度上是游走在法律的邊緣。所以,微博直播“捉奸門”的負面影響不可回避。微博作為一種公共傳播的自媒體或者說私媒介,博主可以討論私人事件,但也應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要注意個人信息的發(fā)布可能會給他人或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
“捉奸門”是一個典型的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結合傳播的例子:網絡爆料傳播,傳統(tǒng)媒體跟進,網絡再進行二次傳播。在這里,傳統(tǒng)媒體應該思考兩個問題:
一、像在微博這種自媒體上公民個人散布的私密信息,是否應該成為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內容?“捉奸門”其實只是三個普通人之間的情感糾紛,權且當作微博這些社交媒體上網友談論和圍觀的八卦,未必應該成為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內容。畢竟,網絡上自媒體的表達,是和傳統(tǒng)媒體有區(qū)別的,有些事情原本只是網絡上的口水和八卦,但一旦傳統(tǒng)媒體介入,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公共事件。事件中的主角傾即被推到公眾面前,成為被圍觀與拷問的對象,毫無隱私和人格可言。所以,面對公民個人的私密新聞,傳統(tǒng)媒體的介入要慎之又慎。
二、傳統(tǒng)媒體對網絡新媒體公開的信息是否照單全收?自媒體的出現(xiàn),確實為媒體提供了太多的信息來源。但是這并不是說,傳統(tǒng)媒體只是從這些線索里面尋找刺激的東西,然后告訴受眾就可以了。媒體之所以是媒體,因為有專業(yè)的記者和編輯。自媒體上公民個人的表達,主觀臆斷性強,可能只有他想要釋放的信息,也可能有目的的隱瞞了一些事實,如果不追問、不調查,新聞難免片面和失真。傳統(tǒng)媒體不能做網絡新聞的二道販子,而應該有自己深入、獨立的采訪和報道。
還記得狄更斯《雙城記》里的那句名言吧:“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钡拇_,傳播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信息的溝通分享變得更為迅速和自由,可謂是最好的時代;但是,正因為信息傳播的盡可能便捷和自由,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斥著喧嘩和狂歡。只是作為公器的傳媒,無論是自媒體還是傳統(tǒng)媒體,都應該內省,不要淪為急躁癥病相社會狂歡的始作俑者和推波助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