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鋒 杜曉鵬 編譯
研究犬的思維
曹景鋒 杜曉鵬 編譯
數千年來,犬與人類在一起工作、一起吃住。它們也像人類那樣思考嗎?
犬如何形成思維和行為方式呢?布達佩斯Eotvos Lorand大學的Vilmos Csanyi指出,犬的天然環(huán)境是人類的家庭或人類的其它社會行為。因為犬與人類生活在一起,Csanyi相信人類會以一定的方式允許犬和人類一起生活,他同時認為犬對人類的情感和社會行為很感興趣,并且盡量地學習和保持人類的這種習慣。因此,當其他人將注意力集中在類人猿的社會行為時,他的研究組卻成了研究犬的先鋒。
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調查人與犬的聯(lián)系,以便了解每個家庭成員的真實情況。犬和主人感情的親密程度、選擇喜歡的小犬飼養(yǎng)等。然而,對于人類和犬,他(它)們的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關系相似嗎?為了得到結果,Adam Miklosi和其他來自Csanyi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對犬進行了“陌生環(huán)境測試”,專門研究小犬與其母親或初養(yǎng)者之間的關系或感情。
在陌生環(huán)境里,以安全的方式觀察幼兒的行為,假定母親就在附近,幼兒會表現出極微的害怕并樂于探索新環(huán)境。當母親離開,幼兒會變的膽怯,但通常會和陌生人相處。母親的呵護是明顯的,當她返回時,幼兒會熱切地歡迎她。
Topal 和Miklosi測試了51頭犬對一個相似的陌生環(huán)境的反應。只要主人在場,犬喜歡在一個陌生的房間里玩耍和探索。而當主人離開后,犬不會玩的開心,并表現出另一種憂慮的神態(tài)諸如哀鳴和蹲在門口等候。即便安定下來,大多數與主人接觸親密的犬會對返回的主人表示熱烈的歡迎。這說明犬與幼兒的行為非常相似,而且是馴化的結果。
Csanyi認為形成這種關系有兩個步驟。第一,來自于印象。如果6周齡~12周齡的幼犬與人類建立了感情,它們的模仿能力將驅使它們接受并把人類看作是自己的同類,而且與任何一個喜歡它們的人建立感情。
研究者認為,犬對人類的這種感情可以解釋犬為什么會變得“愚鈍”。這種觀點支持了1980年密歇根-弗蘭特大學的哈瑞·弗蘭克提出的理論:為什么不能訓練一頭狼?因為坐著的一頭狼通過觀察另一頭狼打開一道復雜的門,便可輕易地學會;但是訓練過的犬,即便數年觀察了門的開與關,卻不能學會。弗蘭克得出結論:雖然馴養(yǎng)的犬變得聽話和訓練有素,但失去了一些諸如解決問題的能力;犬的觀察能力下降是因為人類對其進行了干預,然后把這些能力從其行為中分離。
許多人認為,動物在家養(yǎng)狀態(tài)下沒有在野生狀態(tài)下的智力高,犬的智力當然比狼的低,特別是與視覺和嗅覺有關的。但是Miklosi指出:不能指責馴化。一種類似犬祖先的小型亞洲狼,它的智力要比其他狼低一點。犬并沒有失去它的智能,如像它們的祖先那樣成群狩獵,它們懂得永久性的物體——并不因它們在短期內沒有看見而會消失。在這方面,Miklosi認為犬的水平可能與類人猿相當,而且通過類似地區(qū)它們能夠繪出智力圖,以便發(fā)現新路徑。
Topal 和Miklosi懷疑:在犬的進化過程中,其解決問題能力低下不是因為缺乏智能,而是因為單頭犬行為方式的形成完全依賴于它的主人和所用的訓練方法,如同形成一種依賴習慣,從而放棄其獨立思維和行動的能力。
為驗證這一觀點,研究者向28位犬主發(fā)放調查表,要求他們如實回答對犬的態(tài)度。問題包括:“你多久允許犬上你的床?”、“你給犬祝賀生日嗎?”和“你和犬與你的感情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同時讓犬解決一個問題:它們不得不通過抓住露在電線柵欄下面的塑料碟子的把柄找到獎勵食品。
應當相信,犬向主人模仿的越多,犬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糟,但是當主人鼓勵犬去取食物時這種區(qū)別立即消失。Miklosi 認為:并不是有模仿行為的犬表現最糟,而是有依賴行為的犬,這不是說犬不能理解問題。
Csanyi和他的研究組通過研究盲人和導盲犬之間的相互關系,能為這一觀點提供更進一步的證據。“這種情況下,他們發(fā)現解決問題最好的犬是那些與主人關系緊密的犬”。這種聯(lián)系使犬與主人合作去面對困境。因此,雖然導盲犬是經過訓練被控制,但一旦犬與主人建立了感情,它就把決定權交給主人,而僅當需要出現之后才去解決問題。
直到目前,只有人類擁有這種復雜的合作能力,而且,在兩者之間的這種主動經常變換。其他動物僅在一起工作,此時它們分享快樂和獵物,諸如一起捕獵或保護幼崽。
按Csanyi的觀點,馴養(yǎng)事實上增強了犬的認識能力,并不像弗蘭克所說的降低了犬的能力。通過選擇個體形成牢固聯(lián)系已變得可行,人類繁殖一種動物就具有去學習和服從的遺傳傾向。同時,這對于導盲犬的能力是重要的,它也意味著所有的犬能適應它們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甚至沒有經過有效訓練的犬,通過和人類相處就可以社會化。它們是一種制訂基本規(guī)則的天才,它們能很容易從游戲和觀察其他犬或人類的行為中發(fā)現(基本規(guī)則)。
來自Colorado大學的馬克·貝可夫致力于研究犬、狼和北美西部的小狼如何嬉戲。他認為:所有動物學習它們族類的行為規(guī)則是通過嬉戲,犬從人類學習的行為規(guī)則是通過人犬游戲。它們學習的基本規(guī)則都是可接受的行為,比如不管它們怎樣咬而不會造成傷害,同時和其他動物一樣,當犬玩耍時,它們需要所有的地方磨練它們的意志。
在犬和人類之間的相互影響對進化的作用方面研究很少,但是貝可夫懷疑它們豐富了犬的精神生活。他的研究顯示:在小犬之間貪玩的天性比小狼或美洲小狼之間要更易變化,犬太多的行為方式是由于人類與小犬進行復雜的游戲,而且選擇的犬更擅長此類游戲,飼養(yǎng)犬用于其他用途,通常的方法將使犬更有認識能力。
人類接觸的信息可以提高犬的智力。Miklosi和他同事的研究結果表明犬能夠學會對人類微妙的表情變化產生反應。當受到主人指向、彎腰、點頭、轉頭、甚至正視藏食物之處的鼓勵,犬能找回藏起來的食物。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其他動物即使是類人猿都不會表現的如此出色。
研究人員相信犬的確懂得人類的表情所暗示的含義。在人的指點下,恒河猴能夠找到藏匿起來的物品——但只有當獎品和指尖的距離少于20厘米時才有效??雌饋硭鼈儾荒芾斫庵噶睿朗种杆傅淖钋胺礁浇惺澄?。
Miklosi的研究表明:手指和獎品之間的距離不影響犬的成功。也許在犬搜尋食物之前已經得到暗示,沒有任何辦法能使它們簡單地理解手勢的變化。相反,Miklosi認為,犬好像在心里給獎品與手指之間劃了一條線,而且這是證明犬能懂得人類傳遞給它們信息的第一步。
2009年,亞特蘭大市Emory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實發(fā)現,而且重復了利用犬向其他犬發(fā)出表情(姿勢)暗示的實驗。布倫·海爾和邁克爾·托馬斯勒發(fā)現:一頭6月齡的犬不能理解人類的手勢,但對其他犬的暗示能做出反應。這與4歲犬的實驗結果正好相反,這也許證明了犬具有理解從彼此之間注視所暗示含義的天生能力,接著又把這種學習應用到人類,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它們失去了屬于自己種群的能力。在德國萊比錫市馬克斯·普蘭克研究院的托馬斯勒指出:可以選擇性地遺傳犬適應人類的能力。
Miklosi想證實犬是否能像接受人類信號一樣給人類發(fā)出信號。他發(fā)現當犬知道食物藏在何處時,便會制造聲響引起主人注意,同時將它的目光在藏物處和主人之間移動,他把這種行為解釋為“展示”,而且犬像小孩與類人猿一樣能做相同動作,其中隱藏著一種狀態(tài)或者說是一種高智力的過程。Miklosi相信這是后者,因為如果將犬的目光交替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學習過程,那么行為不會如此普遍,缺乏社會體驗的孤獨兒童就沒有這方面的行為。
托馬斯勒還有一個更令人懷疑的觀點:目光交替意味著不同的情況,但人類卻不知道犬所表示的意思。他認為犬回過頭來是檢查和看人是不是來了。他發(fā)現山羊也有這種行為,山羊目光交替是一種哺乳類動物普遍的能力,只是犬太專注了。
目前,Csanyi研究組正在研究犬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平均而言,成年犬能理解40種表情,而且絕大多數是信號行為,這個范圍在7~80之間。它們的理解能力與人類不同,我們使用文字作為符號,它們使用聲音作為信號。因此,犬能發(fā)現簡單的信息諸如它們是否出去散步,誰將帶它們。它們怎樣做是不清晰的,但是這種能力不能用簡單的方式進行解釋,因為要用很長的句子,而且聽到這種聲音并不立即去散步。
如果將犬置于與我們一樣的環(huán)境中,它這種顯著的社會性技巧是可以理解的。Csanyi 認為:人類進化的根源是過于擁擠,我們確實不知道為什么,但是早期人類開始聚集于一起,就產生了一個復雜的行為問題需要解決。他主張信息交流、社會聯(lián)系、遵循的規(guī)則和合作使人與犬得到進化,因此兩個種類能在這個不同尋常的社會關系中合作共處。另外,人類還有最基本的社會粘合劑,同情——人類能關注別種動物的思想。因為犬具有相似的洞察力,這個觀點還有很多爭論,Csanyi和其他研究者都堅持各自的觀點。
絕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接受只有動物能夠在鏡子面前認識自己這個觀點,使得它們能關注、同情和注意、善待其他動物。犬沒有通過測試。想象一下在你的犬鼻子上移動箭豬羽毛,另外一頭犬看到這一動作會很明顯地感到痛苦。根據發(fā)明鏡子測試、來自阿爾巴尼紐約州立大學的Gordon Gallup的觀點,由于犬沒有自我意識,因此它們不可能通過自己痛苦的經歷來提醒其他犬。
但是Csanyi認為:當人或其他犬處于險境時犬能發(fā)覺,而且犬對憂傷的或生病的人能表現出熱情的關懷。貝可夫贊同這一說法,在他將要出版的一本關于動物情感的書中,他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頭犬通過叫醒它的主人知道另外一頭犬生病的方式,挽救了同伴的生命。貝可夫也講述了自己的犬Jethro的故事,它收養(yǎng)了孤兒小兔,數年后,又營救了一只受傷的小鳥。貝可夫認為Jethro是一頭真正富有同情心的犬,它稍一用力就能輕松吞咽(兔和鳥),但人類對朋友是不會那樣做的,不是嗎?
《Dogs never lie about love》的作者Jeffrey Masson,對犬與人類和睦相處毫無疑問,如果它們沒有自我意識,又怎能表現出如此內疚?Masson深深相信犬能教給人類一件或兩件與愛有關的東西,也許已經這樣做了。犬是人類進化環(huán)境中的一部分,就像人類是它們的一部分一樣,這里存在著相互影響。
(作者單位:曹景鋒,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650204;杜曉鵬,中國工作犬管理協(xié)會,210012)
(編輯:王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