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瑞生 陳相銀
石斛為較常見中藥,是我國古文獻中最早記載的蘭科植物之一,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又名石斛蘭,為蘭科石斛屬植物。由于花形、花姿優(yōu)美,艷麗多彩,種類繁多,花期長,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和關注,在國際花卉市場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耳環(huán)石斛
▲耳環(huán)石斛劣品
石斛藥用部分為干燥的莖。味甘、淡、微苦,性微寒。歸胃、肺、心、腎經(jīng)。有滋陰清熱,養(yǎng)胃生津,潤肺止咳,益腎明目之功,主治熱病傷津,虛熱不退,胃陰不足,口干咽燥,脘痛干嘔,肺燥咳嗽,腰膝酸軟,陰傷目暗。本品甘涼清潤,主入胃腎,作用重在中下二焦,既清胃熱生津止渴,又滋腎陰退熱明目,為津傷口渴、陰虛目暗良藥。石斛中含有石斛多糖、石斛堿和氨基酸等,能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增強記憶力,補五臟虛勞,抗衰老,抑制腫瘤,改善糖尿病癥狀,抗缺氧,對放化療以及夜生活、煙酒過度者有顯著效果。
石斛由于來源、性狀等有所差異,故分為多種,但市場上銷售的商品以鮮石斛、石斛和耳環(huán)石斛為主,它們大多來源于廣西、云南、四川等地。全年采收,鮮用者除去根及泥沙切段;石斛干用者采收后,除去雜質,用開水略燙或烘軟,再邊搓邊烘曬,至葉鞘搓凈、干燥,飲片切成段狀。鐵皮石斛剪去部分須根后,邊炒邊扭成螺旋形或彈簧狀,烘干,習稱“耳環(huán)石斛”?,F(xiàn)《中國藥典》2010年版已單列“鐵皮石斛”藥名,與石斛分開。
鐵皮石斛分為耳環(huán)石斛(鐵皮楓斗)和鐵皮石斛,本文重點論述耳環(huán)石斛的真?zhèn)舞b別。
經(jīng)驗鑒別 耳環(huán)石斛成螺旋形或彈簧狀,一般為2 ~4(或6)個旋紋莖,拉直后長3.5 ~8cm,直 徑0.2 ~0.3(0.4)cm。表 面黃綠色,有細縱皺紋,節(jié)明顯,一端有短須根,2 ~3 條,另一端細尖,習稱“龍頭鳳尾”。質堅實,易折斷,斷面平坦,味淡,嚼之有黏性。耳環(huán)石斛有龍頭鳳尾、嚼之黏性大者為佳。
顯微鑒別 耳環(huán)石斛表皮細胞外壁及側壁稍增厚、微木化。維管束略排成4 ~5 圈,有的外側小型薄壁細胞中有的含硅質塊。含草酸鈣針晶束細胞多見于近表皮處。
鐵皮石斛生長在原始森林及高山峻嶺懸崖峭壁的巖石縫隙中。由于生長條件極為特殊,又經(jīng)過歷朝歷代長年采挖,自然資源已經(jīng)瀕臨枯竭,產(chǎn)量少,早在1987 年就被列為重點保護藥材之一。由于這些原因,市場上、藥店里的“鐵皮楓斗”常有假冒偽劣品出現(xiàn)。
假楓斗的鑒別要點 真正的鐵皮楓斗數(shù)量較少,現(xiàn)在市場上許多楓斗號稱是鐵皮楓斗,其實是用不同品種的石斛制成的楓斗。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品鐵皮楓斗的顏色會變深,但絕不會變黑。但很多消費者在選購楓斗時誤以為色黑者為佳,市場上也因此出現(xiàn)不少染色楓斗。對其鑒別很簡單,只要用潮濕的雙手多捏搓幾下,染色的所謂鐵皮楓斗就會褪色。
非石斛類制成的假冒楓斗的鑒別要點 如用石仙桃屬的假鱗莖加工成的楓斗,表面特別光亮(染色的除外),形狀偏扁不圓,有假鱗莖脫落的痕跡,放到嘴里品嘗有股香味。還有一種是用吊蘭屬的植物如巖珠、草珠等加工成的楓斗,外觀短小,表面也特別亮(染色的除外),形狀多單卷。
我國中藥來源豐富,但由于市場的不斷擴大,銷售領域的擴充,逐漸出現(xiàn)供不應求的局面,制假售假者也應運而生。因此,為保障百姓用藥的安全有效,藥品生產(chǎn)企業(yè)檢驗部門應嚴格把關,確保“質量第一”,讓百姓吃上放心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