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由細菌(極少數(shù)可由真菌、原蟲、病毒)直接侵襲所引起。根據(jù)感染發(fā)生的部位分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腎盂腎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好發(fā)于女性。本病屬中醫(yī)學“淋證”、“腰痛”范疇,以小便頻數(shù)短澀,淋瀝刺痛或小腹拘急引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此病多因嗜酒過度,或過食肥甘厚味,釀成濕熱,或由情致不暢,郁怒傷肝所致,還可由其他原因?qū)е隆K宕t(yī)家巢元方的《諸病源侯論》將淋證的病機進行了高度概括,“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治療時應詳辨虛實,對證用藥。淋證日久,遷延不愈,易變生它證。此時單純應用抗生素治療往往效果不理想,或停藥后復發(fā)。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應用益氣活血清利方配合西藥治療本病效果較好,臨床觀察50例,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0例門診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中,女30例,男20例;年齡20~72歲,病程1~21年;對照組中,女34例,男26例;年齡23~75歲,病程1~20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均無差異。
1.2 診斷標準[1]①尿路感染病史1年以上或有多次發(fā)作史。②尿菌培養(yǎng)陽性,G+球菌>103/ ml,G-桿菌>105/ ml。③尿常規(guī)白細胞>10個/ HP。④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漓不暢,腰酸痛或少腹墜脹感。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尿培養(yǎng)、藥敏試驗后,選擇敏感抗生素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清利藥方:黃芪30g,茯苓15g,山藥15g,續(xù)斷15g,生地黃12g,丹參10g,澤瀉12g,白茅根15g,白花蛇舌草15g,車前子15g(包煎),石葦15 g、鳳尾草15 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4周為1療程。隨訪12周觀察療效。
2.1 療效標準[2]①治愈:自覺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尿常規(guī)正常,尿菌連續(xù)3次陰性。②好轉(zhuǎn):自覺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或明顯減輕,尿常規(guī)正?;蜉p微異常,尿菌陽性。③無效:自覺癥狀、陽性體征、尿常規(guī)及尿菌均無明顯改善。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結果見附表。由附表可以看出,治療組總有效率94%,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80%,統(tǒng)計學處理有顯著意義(P<0.05)。
附表 兩組治療比較
尿路感染主要是濕熱蘊于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其病在膀胱、腎,涉及肝脾。辨證應以虛實為綱,實證以膀胱濕熱為多見,或兼熱傷血絡,或兼氣機郁滯,治當清熱利濕,或兼涼血止血、或兼理氣疏導。虛證多見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正氣虧虛,久病傷正者,熱郁傷陰,濕遏陽氣,導致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則見虛實夾雜之證,治當清利濕熱,兼以益氣養(yǎng)陰、健脾補腎。
慢性尿路感染屬中醫(yī)“勞淋”范疇,多因急性期治療不徹底,遷延轉(zhuǎn)化而成。濕熱余邪停蓄下焦,耗傷正氣,脈絡瘀阻,是其主要病理基礎,亦是導致其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的主要因素。
慢性尿路感染多為細菌性炎癥,抗菌療法歷來是主要手段,但因耐藥菌株不斷出現(xiàn),影響西藥的治愈率、尿菌轉(zhuǎn)陰率和復發(fā)率。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歷史悠久,療效可靠,慢性尿路感染病程較長,小便赤澀不甚,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纏綿難愈,遇勞加重或發(fā)作,可伴有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
中醫(yī)認為:諸淋日久,或失治誤治,或久病體虛,或勞傷過度,致使脾腎兩虛而成。正氣虛弱,且濕濁留戀不去,故病程纏綿,淋瀝不已,而小便赤澀不甚,勞則耗氣,故遇勞而發(fā),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脾腎兩虛之征。
中醫(yī)治療上重在益氣活血清利,選用益氣補虛、化瘀通絡、清熱利濕之品,諸藥合用,益氣活血,清熱利濕,標本兼顧,具有扶正不留邪,驅(qū)邪而不傷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