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神農(nóng)本草》列為上品。蘇頌謂: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數(shù)斤,有赤、白二種。陶弘景著作中有“土人乃假斫松作之”等茯苓栽培的記載。李時珍曰:茯苓,史記龜策傳作付靈。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付靈,付神也。
▲茯苓塊
▲整茯苓
野生茯苓一般于7月至次年3月間采挖,人工培植者,于接種后的第二年7月至9月起窖。采收時應選擇晴天,以利加工,挖出茯苓后,洗凈泥土,堆置屋角不通風處。亦可貯放于瓦缸內。下面先鋪襯一層松毛或稻草,并將茯苓與稻草逐層鋪疊,再蓋以厚麻袋,使其“發(fā)汗”,吸出水分。然后取出,將水珠擦去,攤放陰涼處,待表面干燥后再行“發(fā)汗”。如此反復3~4次,至表面皺縮,皮色變?yōu)楹稚?,再置陰涼干燥處晾至全干,即為“茯苓個”。
茯苓趁鮮切制,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即為白茯苓;削下來的棕褐色外皮即為茯苓皮;菌核內部緊靠茯苓皮的淡棕色或淡紅色部分,即為赤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片,即為茯神。切制后的各種成品均須陰干,不可炕曬,并宜放置陰涼處。不能過于干燥或通風,以免失去黏性或發(fā)生裂隙。
性狀茯苓(個苓)類球形、扁長圓形或不規(guī)則團塊,大小不一,重者可達10kg~15kg,表面呈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皺紋及縊縮,外皮薄,有時部分剝落。體重,質堅實,破碎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近邊緣呈淡棕色,內部呈白色,少數(shù)類紅色,質地致密。味淡,嚼之粘牙。
炮制加工茯苓皮、茯苓塊、茯苓片、茯神等揀凈雜質。朱茯苓是取凈茯苓加朱砂拌勻,表面現(xiàn)朱紅色,每100kg茯苓用朱砂2kg。
傳統(tǒng)的商品規(guī)格分為個苓、白茯苓、赤茯苓、茯神塊、茯神木、茯苓皮。
個苓分為一等、二等。體堅實、皮細,斷面白色,無雜質、霉變?yōu)橐坏?。二等體軟泡,質粗,斷面白色至黃赤色,間有皮沙、水銹、破塊、破傷。
白茯苓為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白茯苓片一等為白色或灰白色,厚度每厘米7片,長寬不小于3cm,毛邊(不修邊),質細。二等厚度每厘米5片。白茯苓塊,白色,厚4mm~6mm,長寬4cm~5cm,邊緣苓塊可不成方形,間有1.5cm以上碎塊。骰方,白色,長、寬、厚1cm以內,均勻整齊,質堅實,不規(guī)則碎塊不超過10%。白碎苓為加工茯苓時白色或灰白色的碎塊或碎屑。
赤茯苓除去茯苓皮后,再切下周邊或內部淡紅色部分。赤苓塊扁方形,赤黃色,厚4mm~6mm,長寬4cm~5cm,邊緣苓塊可不成方形,間有1.5cm以上碎塊。赤碎苓為加工茯苓時的赤黃色碎塊或碎屑。
茯神塊為茯苓塊中穿有堅實細松根者,厚4mm~6mm,長寬4cm~5cm,松根直徑不超過1.5cm,邊緣苓塊可不成方形。
茯神木為茯苓中間生長的松木,多為彎曲的松根,似朽木狀,質松體輕,每根直徑不超過2.5cm,周圍帶有2/3的茯苓肉。
茯苓皮為剝下來的茯苓外皮,大多為不規(guī)則片狀,外表面呈棕褐色或黑褐色,內表面呈白色或淡棕色,質脆,略具彈性。
北京市雙橋燕京中藥飲片廠嚴格按《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的標準生產(chǎn)中藥飲片,秉承傳統(tǒng)炮制工藝,并在工藝上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所用物料和配比嚴格按照工藝流程規(guī)定執(zhí)行,認真做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最大程度地保障百姓用藥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