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菊,田福凱,馮 春
(水利部河北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天津300250)
建筑物地基地震基本烈度7°及以上地區(qū) (地震加速度≥0.1g)需進行飽和砂土地震液化判別、計算液化指數(shù)、確定液化等級,并根據計算結果采取相應的抗液化措施,以保證建筑物運用期間的安全。
液化指數(shù)的計算中,di是土層中“第i點所代表的土層厚度”,規(guī)范只是籠統(tǒng)說明,沒有非常詳細的解釋,給設計人員的實際計算帶來一定的困難。筆者經過工作中的大量計算,并參考有關工程資料,總結出較復雜地層di的取值方法。
規(guī)范提供的計算液化指數(shù)的公式為:
式中 IlE為液化指數(shù),n為判別深度范圍內每一個鉆孔標準貫入試驗點的總數(shù);Ni、Ncri為分別為第i點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的實測值和臨界值,當實測值大于臨界值時應取臨界值的數(shù)值;di為第i點所代表的土層厚度(m),可采用與該標準貫入試驗點相鄰的上、下兩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Wi為第i土層考慮單位土層厚度的層位影響權函數(shù)值(m-1),與該層中點深度有關,范圍0~10。
根據規(guī)范說明,di的取值方法對于整孔均為液化土層的情況很好理解,但實際地層各種各樣,對于地層層數(shù)較多、液化與非液化土層互層、同一層中有的點液化有的點不液化且分布無規(guī)律的情況,規(guī)范中沒有詳細說明di應該怎樣取值。而di值又直接影響Wi值,若兩者存在誤差,將給液化指數(shù)的計算帶來更大的誤差,最終影響抗液化措施的采納。
天津某建筑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地震分組為一組,采用淺基礎,計算地基液化指數(shù)。地層分布及標準貫入試驗成果見表1。
表1 粘性土、砂互層情況數(shù)據表
(1)求標貫臨界值,將N0=10,ρc=3,dw=1及相應的ds值(飽和土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以下同)代入公式
(2)由于N2=15>Ncr2=12 N4=16>Ncr4=14
故以上兩點不發(fā)生液化。
(3)分別計算第1、3、5標貫點的di值:①第1標貫點,上限:地下水位高于此標貫深度,根據規(guī)范,取地下水位深度,即1m;下限:該點下部為非液化土層,此時不可按規(guī)范所說“采用與該標準貫入試驗點相鄰的上、下兩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差的一半”確定下限,而應按“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確定,即取2.1m,則d1=2.1-1=1.1m,中點深度Z1=1+1.1/2=1.55m; ②第3標貫點,上限:雖然第2標貫點不液化,但必須在第2標貫點代表的土層下限確定后,第3標貫點代表的土層厚度才能確定。第2標貫點代表的土層上限應為其上非液化土層層底埋深,即3.5m。下限應為第2、3標貫點貫入深度的中點,即4.5m。也即第3標貫點上限為4.5m;下限:采用該點以下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與該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的中點,即5.5m。 則d3=5.5-4.5=1m,中點深度Z3=4.5+1/2=5m。③第5標貫點,上限:由上部的貫入點依次推得,為6.5m;下限:不深于液化深度,即8m,則d5=8-6.5=1.5m,中點深度Z5=6.5+1.5/2=7.25m。
di值及各點的中點深度Zi確定后,經計算液化指數(shù)IlE=14.84,屬于中等液化,除丁類建筑可不采取措施外,其余建筑抗震設防類別均需對地基進行處理。
天津寧河建筑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8°,按近震考慮,基礎采用條基,埋深2m,計算地基液化指數(shù)。地層及標貫資料如表2所示。
表2 砂性土均一情況數(shù)據表
(1)求標貫臨界值,15m以下深度不予判別。將N0=10,dw=5及相應的ρc、ds值代入公式Ncri=N0[0.9+0.1(ds-dw)]得:
(2)由于以上各點實測擊數(shù)均小于其臨界擊數(shù),故均會發(fā)生液化。
(3)計算di值:①第2標貫點,上限:取地下水位埋深,即5m;下限:采用該點以下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與該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的中點,即6m,則d2=1m;②第3標貫點,上限:取第2標貫點下限,即6m;下限:取該層層底深度,即8m(注意:此時不可取上、下標準貫入點深度差的一半),則d3=8-6=2m;③第4標貫點,上限:取該層層頂深度,即8m;下限:取該點以下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與該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的中點,即11.5m,則d4=11.5-8=3.5m。 ④第5標貫點,上限取第4標貫點下限,即11.5m;下限:不超過判別深度,取15m,則d5=15-11.5=3.5m。
di值求出后,可順序計算Zi、Wi,經計算IlE=12.37,為中等液化,應根據液化等級及建筑抗震設防類別選取適當?shù)目挂夯胧?/p>
天津某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1組,采用淺基礎,地層及標貫資料見表3,計算地基液化指數(shù)。
表3 粘、砂雙層地質結構數(shù)據表
(1)初判結果為粉質粘土、粘質粉土(7°區(qū)粘粒含量>10%)、細砂(時代為Q3)均不液化。因此只需對Q4粉砂層進行判別。
Ncr3=7.2>N3=5 Ncr4=8.1>N4=7故該兩點均液化。
(3)計算di值:①第3標貫點,上限:既不能取地下水位深度,也不能用“與該標準貫入試驗點相鄰的上、下兩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差的一半”確定,而應該將非液化土層層底深度作為上限,即3m;下限:采用該點以下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與該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的中點,即4.75m。則d3=4.75-3=1.75m。②第4標貫點,上限:取第3標貫點的下限,即4.75m;下限:也不能用“相鄰的上、下兩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差的一半”確定,而應取下部非液化土層層頂深度,即6m。 則d4=6-4.75=1.25m。
di值求出后,順序求出各點中點深度Zi、權函數(shù)Wi,最后求得液化指數(shù)。計算結果為6.99,屬中等液化等級,除丁類建筑外應采取抗液化措施。
通過以上實例,我們得出di的上、下限主要的取值方法為:
(1)判別點的上限,不高于地下水位埋深、不超過天然地層界限、不超過非液化土層底深、不超過上一個判別點的下限值。
(2)判別點的下限:取該點以下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與該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的中點,不超過天然地層界限、不超過非液化土層底深、當為最下部一個判別點時不超過液化判別深度(淺基礎為15m,深基礎為20m)。
以上取值方法必須同時滿足或逐一排除方能準確求取di值,從而得到正確的Zi、Wi及IlE值,進而采取正確的抗液化工程措施,保證建筑物的正常運用。
[1]GB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S].
[2]王成華.土力學原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3]阮永芬,侯克鵬.粉土地震液化判別方法研究的現(xiàn)狀和實際存在的問題[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