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珍,馬存根,林 海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大同 037009)
基于績效支持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培訓模型設計
王麗珍,馬存根,林 海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大同 037009)
在時代要求的驅動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逐漸成為世界范圍內一股強大的教育改革潮流,也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口。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是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課題,然而不少中小學教師在“整合”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難以達到預期的績效標準。本文依據(jù)績效思想設計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績效技術模型,為設計電子績效培訓系統(tǒng)提供參考。
績效技術;績效技術模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在時代要求的驅動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逐漸成為世界范圍內一股強大的教育改革潮流,也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口。然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我國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jīng)驗,不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活動存在投入高、收效低的狀況,難以達到預期的績效標準,目前出現(xiàn)的教師培訓系統(tǒng)還存在各種缺陷,發(fā)展尚未成熟,因而使其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產(chǎn)生困惑甚至懷疑?;陔娮涌冃Ъ夹g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師培訓系統(tǒng)(ID-EPSS)能很好地解決以上存在的各種問題。IDEPSS培訓系統(tǒng)的設計包括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績效分析模型的設計、教學系統(tǒng)的設計和功能模型的構建。[1]在ID-EPSS教師培訓系統(tǒng)的設計中,績效分析模型的設計是整個系統(tǒng)設計過程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環(huán)節(jié)??冃Х治瞿P偷脑O計為功能模型的設計和教學系統(tǒng)的設計提供理論基礎,本文是筆者發(fā)表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培訓電子績效系統(tǒng)功能模型的構建》一文的前期研究成果,并為后面概念模型設計等奠定了基礎。
1.績效及績效技術概念的界定
績效是指個人或組織的行為和行為產(chǎn)生的結果。其中“行為”是為了完成某項工作或某個任務所做出的行動,“結果”是行為達到的實際狀態(tài)與預期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行為主體的業(yè)績水平的高低。
績效技術,又叫做人類績效技術(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簡稱HPT),是一種系統(tǒng)程序或過程,以此來識別績效改進的機會,設定績效標準,確認績效改進的策略,進行投入和產(chǎn)出分析,選擇改進方案,對現(xiàn)存系統(tǒng)進行整合,評估績效改進方案或策略的有效性,以及該方案的執(zhí)行情況。
2.ID-EPSS概念的界定
EPSS系統(tǒng)是指電子績效支持系統(tǒng) (Electronic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在無需外人培訓或指導的條件下,通過提供及時的、符合需求的信息、指導、例子和循序漸進指導的對話框來改進工作績效的軟件系統(tǒng)。ID-EPSS(Instructional Design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是電子績效支持系統(tǒng)的一種實例型應用,可以在一個信息化環(huán)境中為教學設計提供各種形式的績效支持,包括任務引導、決策支持、知識管理、資源提供、及時培訓、評價反饋等等。
1.HPT模型
本文引用的績效分析模型是ISPI在1992年發(fā)布的HPT模型,其目的是向績效技術從業(yè)人員闡明在工作中提高績效的幾個基本操作步驟。該模型主要包括5個過程階段:績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預選擇與設計、干預實施與變革、評價。這5個階段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統(tǒng)一的整體結構,它以一種結構化(而不是線性的文字描述或列表)的形式,為提高人類績效提供指南,如圖1所示。[2]
(1)績效分析
依照組織發(fā)展的目標與期望達到的能力檢測其績效需求,這是一個識別某一組織內部當前(或隱藏)的勞動力績效/能力缺陷和不足的過程。預期理想狀態(tài),即該組織完成任務所需的勞動能力水平;該組織目前的實際狀態(tài),即勞動力現(xiàn)有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冃Р罹嗑褪莾烧咧g的差別,它代表了一個需要解決的績效問題,或指出了組織績效進一步提高的可能機會??冃Ъ夹g最終的目標是以最適當?shù)某杀荆б姹认@種差距。
(2)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階段尋找并確定引起績效差距的因素所在。很多時候對績效問題解決的失敗往往是由于只看到了組織表面的癥狀而忽視了深層原因的分析。當我們能找到并能根除引發(fā)問題的根源之時,績效問題解決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大提高了。選擇分析是連接識別績效差距和對其適當干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績效技術強有力的支柱。
(3)干預的選擇與設計
在明確了企業(yè)績效差距并對其原因進行分析、鑒別之后,就到了這一階段。干預選擇包含針對績效問題、引起問題的原因及可能的解決機會所進行的一系列系統(tǒng)的、廣泛的、綜合的考慮。通常,選擇的方案是多種干預的綜合,需要考慮組織內部相關的方方面面。方案的制訂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及對于組織整體利益的綜合考慮之上的,干預成功與否主要看是否縮小了原來的績效差距。
(4)干預的實施與變革
經(jīng)過績效分析、原因分析,選擇了正確的干預方案,但這并不意味著成功在即。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企業(yè)變革實踐都證明,變革的失敗更多是由于實施不力所致,而非方案不優(yōu)之故。實施干預方案成功的關鍵是對變革過程的管理。干預意味著組織和個人的某些改變,而改變會遇到阻力。阻力或是來源于利益沖突,或是來源于舊的觀念和行為習慣,或是來源于不安全感等等。在設計干預方案時需要考慮到其執(zhí)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并先行想好對策。一般而言,領導者的支持、充分的宣傳和溝通、嚴密的步驟是保證干預成功的重要因素。
(5)評價
在干預方案實施之后,并不意味著任務的完成。結果評估就是對干預結果進行評價,以確定其是否實現(xiàn)了消減績效差距的目標。Kirkpat-rick提出了結果評估的四個維度:反應、學習或能力、轉變和結果。
2.績效技術的研究領域
目前績效技術廣泛應用于企業(yè),教育技術界目前對績效技術基本停留在簡單介紹及個別應用階段。國內教育技術界對績效技術做較為系統(tǒng)介紹并在實踐中開展應用的,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張祖忻教授:“績效技術是運用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和評價的系統(tǒng)方法來提高個人和組織機構的工作業(yè)績的研究領域?!北本┐髮W高利明教授主持了教育部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子課題“教育技術、績效技術和人員培訓”,這些都是我國目前在績效技術領域進行的初步研究與實踐。
進入21世紀,特別是在教育信息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領域的研究與實踐者明顯地感覺到:我國教育技術的實踐與應用領域正在迅速擴展,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的研究范疇。實踐的不斷擴張和發(fā)展呼喚對績效技術理論系統(tǒng)高層次研究的開展和重視。當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三個重要主題:面向學校教育所進行的關于信息技術整合于學校教育的研究、面向企業(yè)培訓所進行的績效技術研究以及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研究。但從目前人們關注的程度來看,更多的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遠程教育。于是我們將績效技術引入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發(fā)展培養(yǎng)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培訓系統(tǒng)(ID-EPSS)的績效思想
21世紀人類全面進入信息時代,教師隊伍的信息化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前提。開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逐漸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關鍵任務,也成為我國教師教育的一大關注焦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fā)展問題其實也是一個績效差距的解決問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自從在我國推廣以來,在教師的培訓中體現(xiàn)出投入高、收效低的問題,沒有達到預期的績效標準。本研究通過查閱國內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通過分析影響當前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培訓的重要因素,從培訓任務、培訓對象和培訓環(huán)境三個方面分析目前 “整合”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和教師整合能力的預期績效,找到兩者的差距,通過設計干預策略進行績效支持,構建一個電子績效支持系統(tǒng) (IDEPSS)為教師整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提供各種支持與幫助。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培訓系統(tǒng)(ID-EPSS)績效問題分析
基于以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績效思想,在設計績效技術模型時,主要從培訓任務、培訓對象和培訓環(huán)境三個方面展開論證。培訓任務包括理論知識的培訓(新課改理念的培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理論的培訓、教學系統(tǒng)設計理論的培訓等)和實踐技能的培訓 (基于網(wǎng)絡資源的收集與使用、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課件素材收集與制作、網(wǎng)絡課件、課程設計與制作等);培訓對象分析(主要是中小學教師,是一個包含多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群體,他們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需求點各不相同,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也參差不齊,而且教學任務繁重,但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培訓環(huán)境分析(目前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主要由當?shù)亟逃龣C構和學校組織,多采用“培訓教師講,受培訓教師聽”的培訓模式,地點常設在大禮堂和多媒體教室,時間一般定于寒暑假,持續(xù)時間大約半個月,考試采用書面形式)。
在具體研究過程中為給IDEPSS系統(tǒng)前端分析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jù),我們就山西省各地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也就是當前績效)作了抽樣問卷調查及訪談,通過分析調查結果,得出當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存在的問題:[3]
(1)理論與實際相脫節(jié)現(xiàn)象明顯
由于培訓教師對中小學教育實際整體認識不足,不了解基礎教育中各科教學內容及其相互聯(lián)系,加上培訓課時過少,因而在培訓中過于強調現(xiàn)代教育技術理論知識學習,有的培訓花大量時間講解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的基礎知識,其結果并不能提高受訓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而實際所學的東西并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
(2)只注重技術層面的培訓
以往的信息技術培訓只停留在技術層面,即只注重講授操作技術,而沒能關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開展學習和教學,更未能告訴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恰當、自如地把教育基本理論、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融合為一體。
培訓的方式多采用灌輸式而不給教師提供參與的機會,培訓的模式仍然是受培訓者單純模仿,而沒有自己的主動創(chuàng)造。
(3)忽視教師已有的教育觀念
在以往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常常忽視教師已有的教育觀念,認為只要將現(xiàn)代教育觀念傳授給他們,自然就能夠被他們認同,并成為指導他們教育行為的準繩。根據(jù)認知的內隱理論,真正指導個體的認識和行為的還是個體自己內在的認知結構。如果教師不能把現(xiàn)代教育觀念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就很難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它。所以在信息技術培訓中,有必要幫助教師將現(xiàn)代教育觀念內化為自己的教育觀念。
(4)忽視教師教學系統(tǒng)設計意識的形成
在以往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還忽視了教育基本理論尤其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教學設計理論的培訓,導致教師教學系統(tǒng)設計意識不強,僅注重教學設計中的個別要素,忽視了其他教學要素的存在與協(xié)調。況且教師經(jīng)常用的課件開發(fā)工具包括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盡管這些都是課件制作的有效工具,但它們僅僅支持多媒體開發(fā)和集成,具有媒體制作的功能,但與教學設計沒有直接聯(lián)系,無法支持教學設計。
(5)受培訓教師之間缺少交流
培訓過程中專家講,受培訓教師聽,培訓完以后教育機構組織考試,然后教師帶著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回到自己的崗位 “閉門造車”,同行之間很少有交流,彼此也沒有評價和反饋,教師的整合方案只是個人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結晶,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也沒有機會在大家思想撞擊的火花中得到升華。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培訓系統(tǒng)績效技術模型(ID-EPSS)的構建
依據(jù)以上研究,在HTP模型的基礎上為了克服現(xiàn)行培訓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設計了基于整合的績效技術模型。如圖2所示。
(1)績效分析
績效技術的實施始于績效分析。依據(jù)素質教育目標、新課改目標、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目標得出教師“整合”教學的預期績效。通過問卷調查、教師訪談等形式了解到當前績效狀態(tài),主要從客觀環(huán)境、教師現(xiàn)有的培訓模式來分析,得出績效差距。
(2)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是確定造成績效差距的原因特別是那些影響較大的深層次原因。原因分析是績效分析與最后確定解決方案之間的關鍵步驟。通過問卷調查和教師訪談針對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得出影響整合能力的原因,其具體內容是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時候績效問題不能理想地得以解決,往往是由于只看到了表面的癥狀而忽視了深層原因的分析;分析教師的實際情況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尋找并確定引起績效差距的因素。事實上,影響績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個體素質方面,需要分析教師的知識技能水平、教師的基本理念、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與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水平、整合實踐能力、教師整合的動機;在環(huán)境方面,需要考慮學校當前支持整合的設備、分析當前的獎勵機制是否仍然適用等等。除了這些因素外,還應分析現(xiàn)階段培訓教師的方式。
(3)干預措施的選擇和設計
干預措施是具體的實施方法。良好的績效支持手段是達到目標的必備條件之一。干預是一種計劃措施,目的在于解決整合中出現(xiàn)的問題,由此提高績效。績效支持手段分為教學支持與非教學支持。
本次研究的主要是非教學支持手段的開發(fā),主要是電子績效培訓系統(tǒng)的開發(fā)。[4]在系統(tǒng)中針對教師出現(xiàn)的信息技術能力的不足、教學理念的偏差等設置功能模塊,讓教師在教學設計工作中完善自己的整合能力。另外還有信息化教學設備的補充、維護需要學校經(jīng)費的支出,教師積極性的提高需要校方加強激勵政策等。
(4)干預措施的實施和變革
這個階段需要真正的實施,將選擇出來的干預措施付諸于實踐。在這個階段,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必須理解組織的期望。此外,交流不僅傳遞變革的期望,還減少教師的恐懼,并使教師關心干預過程,使實施更容易。但選擇了正確的干預方案,并不意味著成功在即。實施干預方案成功的關鍵是對變革過程的管理。
(5)評價
根據(jù)現(xiàn)代教育評價理論與績效技術理論,培訓的反饋與評價應隨時貫穿于整個培訓的始終。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評價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jù)不同的培訓子目標進行多樣化的制定。由于培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達到預期的績效,因此評價也應圍繞這一核心目標進行,也就是從理論素養(yǎng)、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素養(yǎng)、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方面進行。
結論
在現(xiàn)有的績效技術理論和模型的基礎上設計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績效模型,用績效技術模型分析教師的信息技術與整合能力,將績效技術與課程整合聯(lián)系起來,將績效技術用于教師培訓較之以往的培訓有其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并且是一個新的嘗試,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的引入,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學習理念的引入。由于是新的研究領域,ID-EPSS教師培訓系統(tǒng)功能模型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模型會逐步的完善,會更適合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的掌握和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1]王麗珍,馬存根,耿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培訓電子績效系統(tǒng)功能模型的構建[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18(5):84-87.
[2]張基成.一個運用EPSS環(huán)境進行與學習I S D的專案本位學習系統(tǒng)[DB/OL].臺灣淡江大學,
http://paper.nt1.isst.edu.tw/data01/acbe/iccai8/107/107.htm
[3]王麗珍,馬存根,林海.關于高師院校開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7,(11):22-23.[4]劉世清,關偉.基于績效技術的高校教師績效開發(fā)與考核方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5,(4):49-56.
(編輯:郭桂真)
G 40-058
A
1673-8454(2010)02-0019-05
本文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課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教育職前與職后一體化課程構建的研究”(項目編號:FCB050530)、山西省教育廳2007年高??萍奸_發(fā)項目“基于績效技術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培訓系統(tǒng)的設計”(項目編號:2007145)、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高師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項目編號:FCB0505306A I J 0170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