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近年來,南陽晚報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斷加強和改進民生報道,在提升民生報道水平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加大策劃和整合力度,形成一批政策水平高、群眾喜聞樂見的“拳頭產(chǎn)品”
在保持民生、資訊、本土化新聞報道主要特色的基礎上,逐漸加大主題新聞報道策劃的力度。去年以來,南陽晚報加大民生新聞策劃和報道力度,推出“誠信南陽行”、“記者打工”、“百姓故事”等系列報道?!罢\信南陽行”以貼近的視角、新穎的報道形式,展現(xiàn)了一個個生動的誠信實例;“百姓故事”以白描紀實的手法,報道典型人物,謳歌道德楷模;“記者打工”要求記者深入社會生活的第一線,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親身體驗平凡人工作生活的甘苦,并將親歷生活一線的見聞和感悟報道出來。這些重大主題性新聞的報道,體現(xiàn)了求新求變,求真求實,既有理性思考,又有典型事例的報道特點,既提高了傳媒民生報道的貼近性,又鍛煉了隊伍,深化了編輯記者的民生情懷,被業(yè)內(nèi)專家贊譽為“一次華麗的轉(zhuǎn)身”。
以活動為載體,努力提高民生報道的社會效應。關心、幫助弱勢群體,不僅是媒體贏得民心、提高自身美譽度的需要,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南陽晚報以活動為載體,變旁觀者、報道者、評判者為參與者和組織者,與廣大市民、企業(yè)攜手同行,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幫扶熱潮。一是去年年底針對城市低收入困難家庭,開展“寒冬送暖”活動。廣大市民熱心參與,捐助電話幾乎打爆。一批企業(yè)家慷慨解囊。二是精心組織“救助貧困大學生”大型策劃活動,對貧困大學生逐個報道,呼吁愛心人士捐款救助,使上千名寒門學子得到資助,得到社會各界的交口稱贊。
改善民生新聞報道的體會和思考
通過改進民生新聞報道的實踐,我們認識到,傳媒對民生新聞的報道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而要著力于對新聞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進行辯證的分析、深入的挖掘,由此及彼、由點及面、由表及里,不斷拓展民生新聞的內(nèi)涵,實現(xiàn)從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
——由關注人的生存到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要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抓住影響民眾生存的熱點問題,如就業(yè)、再就業(yè)、社會保障等進行報道。與此同時,必須著眼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如民眾對民主政治、公平正義、生存環(huán)境、自我價值等方面的追求等,不斷拓展和豐富民生新聞的內(nèi)涵。
——由關注個體民生到放眼群體民生。要善于透過個體民生放眼群體民生,把個體民生放到群體民生之中考量,揭示“點”對“面”的普遍指導意義??傮w上看,目前多數(shù)傳媒民生新聞報道的主體尚局限于零星的單個對象,停留于平面化、瑣碎化,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質(zhì)化”、“媚俗化”,遮蔽了新聞傳播的“社會能見度”,削弱了民生新聞的引領、導向功能,值得我們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
——由關注表象民生到透視理性民生。必須透過各種表象作深入的透視和理性的思考,從源頭上推動矛盾的有效化解,促進民生問題的解決。
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民生新聞報道水平
具體說,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強化民生問題報道的責任感。都市類媒體在報道形式方面,享有較大的自主權和靈活度,“自選動作”比較多。正是因為這種靈活性,群眾的資訊需求得到了較好的滿足,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得到了更好的表達。但是,不同媒體、不同題材與不同報道手法所承擔的政治責任是一樣的。第一,“規(guī)定動作”在導向問題上出現(xiàn)偏差的幾率比較小;第二,總體上看都市媒體在大眾中具有很廣泛的影響力。因此,內(nèi)容的導向性、真實性和權威性就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第三,所有民生問題本質(zhì)上都是政治問題。對老百姓來說,菜籃子、看病貴、能否享受公平教育機會等,就是他們最大的“政治”。他們往往從這些民生需求的滿足與解決程度,來評價黨和政府的工作。因此,民生問題報什么、不報什么、怎么報,背后都應該體現(xiàn)政治層面的考慮,絲毫不能掉以輕心。
政治責任是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的一個方面,而且是最核心的一個方面。例如,我們經(jīng)常說,新聞不是有聞必錄,不能為了抓住觀眾的眼球而降低報紙的品位,忽略了報紙的導向。一條好的民生報道,或傳遞政策資訊,或消除群眾疑慮,或抨擊違規(guī)違法現(xiàn)象,不僅體現(xiàn)了政治上的責任,也體現(xiàn)了媒體在道德層面和文化建設方面的責任。
穩(wěn)妥把握涉及民生的熱點問題和突發(fā)事件的報道。食品安全問題、利益分配和收入差距等問題,極容易形成一個又一個的社會熱點。在民生領域,教育改革、就業(yè)等方面,也可以說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熱點引導是一門大學問,往往一種負面的輿論場一旦形成,可能要花數(shù)倍的力氣才能扭轉(zhuǎn)。
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對新聞價值進行正確的衡量。籠統(tǒng)地說“新聞價值是新聞對于受眾需要的滿足程度”并沒有錯,但是有必要區(qū)別:受眾是少數(shù)人還是大多數(shù)人?受眾的需求是短期的需求還是長期的、根本性的需求?是個別地區(qū)的需求還是普遍的需求?是較低層次上的需求還是較高層次上的需求等。新聞價值與新聞的社會價值往往不是同一個概念。因此,要從這樣的高度去把握一些民生熱點問題和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報道。
(作者單位:南陽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