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昌炯
都是“代表”惹的禍
■文/卜昌炯
芮成鋼三問奧巴馬
去年G20會議上,芮成鋼“代表中國”、“代表世界”兩問奧巴馬;今年G20會議上,芮成鋼“代表亞洲”三問奧巴馬。
寧財神說:代表全亞洲這種話,特別像學生干部的口風,鋼哥念書時成績一定很棒。
“不就是提個問嗎?”剛剛獲得2010年度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的芮成鋼對這些天媒體上渲染的“代表門”事件顯得有些困惑,有些無奈,有些不以為然。
11月12日,發(fā)生在韓國首爾G20峰會現(xiàn)場的一幕,在芮成鋼看來再正常不過了。他不想現(xiàn)場冷掉,所以他舉了手;他舉了手,所以他站了起來……雖然后來因為他不是韓國記者,而與奧巴馬發(fā)生了片刻的僵持,但他覺得那是在盡一個記者的本分。這在他以往無數(shù)次的提問生涯中,只能算是一個小花絮、一段小插曲。“作為記者,我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僅此而已?!笔潞螅浅射摻邮苊襟w采訪時說。
關(guān)于當時的整個過程,芮成鋼專門在博客里作了還原。在這篇名為《我與奧巴馬的G20對話》的博文里,芮成鋼貼出了他和奧巴馬的對話原文,并解釋了“搶問”奧巴馬的理由:
“奧巴馬發(fā)布會全球直播,本來完全沒有美國以外的記者的提問機會,全是奧巴馬點名白宮隨行記者團成員提問。最后,他臨時決定增加一個問題,卻又強調(diào)希望韓國媒體來問,結(jié)果等了一會兒全場竟然沒有一個韓國記者舉手,這對奧來說是極少見的,頗有些尷尬。這是我第五次見奧巴馬。為了圓這個場,同時也確實想抓住機會在會上發(fā)出新興市場國家媒體的聲音,坐在第一排的我把已放下的手又舉了起來,并立刻提醒他我來自中國。他又等了一會兒還是沒有一家韓國媒體舉手,于是我們開始對話……”
為了向外界表明他的行為只是出于一個記者的本能,算不上魯莽,奧巴馬也沒有不高興,芮成鋼還在博客里特意強調(diào)說“現(xiàn)場氣氛很好很輕松,大家也都很幽默”,另外他還沒忘替那些一直保持沉默的韓國記者圓了下場:“我們亞洲記者大都超敬業(yè),但有時的確比歐美同行更靦腆。”
顯然,這些解釋回避了最近一段時間媒體及網(wǎng)絡(luò)熱議的重點。他的“搶問”是否有失禮儀,以及問題本身是否睿智等其實并沒有太多的人關(guān)心,人們最為計較的是他說的那句“我想我可以代表亞洲”,其中的“代表”二字刺到了很多人的神經(jīng)。這句話也成了“我爸是李剛”之后的又一流行語。在百度芮成鋼吧里,有網(wǎng)友用調(diào)侃的語言寫道:“這一刻,芮成鋼不是一個人在提問;這一刻,他靈魂附體;這一刻,他代表了全亞洲!”
除了普通民眾對此事褒貶不一,一些名人也加入了討論。編劇寧財神壞壞地表示:“代表全亞洲這種話,特別像學生干部的口風,鋼哥念書時成績一定很棒?!兵P凰衛(wèi)視記者閭丘露薇的評論則更為直接:“坐了十多個小時飛機,發(fā)現(xiàn)錯過這么熱烈的討論,想到中國大學生問卡梅倫的問題—從中國模式學到什么。問題是,何為中國模式?我覺得,把亞洲代表的這位,算個實例?!?/p>
實際上,這已不是芮成鋼第一次陷入“代表門”了。
2009年4月,G20峰會在倫敦召開。在會后舉行的千人記者會上,奧巴馬曾指著一個年輕人說,請讓他提問,因為他一直舉著手。這個人正是芮成鋼,因為他的堅持,他獲得了提問的機會,這也是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tǒng)以來首次接受中國媒體的提問。
芮成鋼的問題是:“既然全球的領(lǐng)導(dǎo)人一直在講要給發(fā)展中國家更多的話語權(quán)和投票權(quán),那么我想問兩個問題而不是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代表中國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代表全世界問的……”這兩個問題當時還贏得了奧巴馬的一陣笑聲和一段夸獎—“你的問題都非常精彩”。只是,奧巴馬沒意見并不代表國內(nèi)民眾就沒有意見。
其中對輿論影響最大的當數(shù)青年作家韓寒的一篇博文。韓寒在這篇題為《兩個代表》的博文里寫道:
“來自中國中央電視臺的記者芮成鋼先生在G20上提問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他一共問了兩個問題,但是奧巴馬明顯對中國不了解,他也只回答了兩個,奧巴馬應(yīng)該盛情地邀請他再問一個,這樣芮成鋼先生就三個代表了,但問題是,他第一個問題已經(jīng)代表了中國,第二個問題代表了世界,起點已經(jīng)非常的高,就好比唱歌第一句起高了一樣,同樣,就像你特別希望看到唱歌起高的人是怎么唱副歌的一樣,我會很好奇他第三個問題會代表什么……”
這段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話頗具引導(dǎo)性,像一根針一樣,扎醒了許多遲鈍的心。一些原本對芮成鋼可能并無明顯好惡的人也突然敏感起來,加入了當時的論戰(zhàn)。
這次和上次如出一轍,只是被刺痛的人顯然更多。媒體在分析這種現(xiàn)象時說,芮成鋼成為話題,是因為他觸及了只有國人才能理解的“代表”文化,更確切地說,是“被代表”文化。
關(guān)于此,芮成鋼的解釋是,某些人誤解了英文“on behalf of”和“represent”的意思,前者是他去年在倫敦提問奧巴馬時所用,后者是他今年在首爾提問時所用,這兩個詞“在不同語境下的翻譯其實跟中國說的代表還真不完全一樣”。芮成鋼說他最想表達的意思是“站在某個角度來提問”,而不是大家可能想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quán)大使”。
芮成鋼堅持認為是因為“中國有極少部分人對‘代表’這個詞非常敏感”才導(dǎo)致了這場大論戰(zhàn),證據(jù)是:“我看了一個樣本采集最大的門戶網(wǎng)站的調(diào)查,60多萬人投票,95%以上的朋友會選擇來鼓勵我,支持我?!敝劣谑悄膫€門戶網(wǎng)站,芮成鋼沒有說,這也激起了網(wǎng)友的極大興趣,有較真者專門在豆瓣開帖,尋找誰是那95%。至于調(diào)查結(jié)果嘛,芮成鋼還是不要看到的好。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矛頭都指向芮成鋼,為他說好話的也大有人在—不過大多都是從職業(yè)角度來評價,欣賞他的敬業(yè)。比如央視經(jīng)濟頻道總監(jiān)助理許文廣,他說“小芮是我見過最勤奮的主持人之一”,并在微博上透露,央視對“芮成鋼提問奧巴馬給予表揚”。
翻開芮成鋼璀璨的履歷,可以看到,他人生的起點遠遠要高于一般人,甚至近乎完美。
24歲前就已經(jīng)采訪了200位世界政治、經(jīng)濟、學界的頂級人士,是“采訪外國政商領(lǐng)袖最多的中國記者”。
30歲前就收獲了“全球明日精英”、“美中杰出青年”、“中歐杰出青年”、最年輕的“耶魯世界學者”以及最年輕的“國務(wù)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等榮譽稱號,與這些響亮的名頭相比,主持人更像是他的副業(yè)。
什么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看看芮成鋼就是。工作中,他最愛引用的一句話是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的名言:“我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流者,但是我交流最偉大的內(nèi)容?!睂嶋H上,他對這句話的推崇也是在對他自身進行解讀。
這從他去年出版的《三十而勵》一書中即可管窺?!度鴦睢肥撬牡谝槐緯瑲鈭龇浅姶?,由澳大利亞前任總理陸克文作序、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題詞。在該書的前言中,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認為芮成鋼代表了“新時代中國的價值和觀念”—理查德·萊文的話并非浮夸,2007年1月,芮成鋼在博客里寫下的一篇名為《請星巴克從故宮里出去》的文章,在網(wǎng)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乃至成為當年的兩會議案內(nèi)容,最終,星巴克搬離故宮!
如今,作為央視財經(jīng)節(jié)目主持人,芮成鋼已是中國媒體對外的招牌,而他在國內(nèi)民眾中傳達出來的自身形象也成為一代青年人的理想化身。今年年初,國內(nèi)某財經(jīng)雜志專門拿他做了封面,標題是《芮成鋼:新青年理想樣本》。
可能正是他的這種優(yōu)越的成長路徑、多年的體制文化熏陶,以及隨時都準備著面向國際的身份,讓他更多的時候是在代別人收集意見,代別人考慮問題,遂不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話語習慣。
其實很多人都心知肚明,芮成鋼或許能代表中國,但真的代表不了亞洲,更代表不了世界。有時候,人們爭取的不過是一個說法,及背后不能說的秘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很不幸,芮成鋼扮演了火柴的角色,點燃了一直受壓抑的人們的情緒。